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教学领域中最被关注的课题之一。我们的音乐课堂同样也需要有效教学,怎样使自己教得更有效,学生学得更有效,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我们特别是青年教师也都会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手段,如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等。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在形成自己教学常规的同时,从小处入手,在细处体现,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效,逐步走向高效。
一、让学生学会分析乐谱
第一,会读和分析拍号,从拍号中猜猜歌曲的风格。在没有听赏到歌曲之前,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只有无声的歌谱,歌谱虽然无声但却包含了很多信息,学会分析乐谱就可以对歌曲有最简单的了解了。第二,读读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想想可以用怎么样的情绪来进行演唱。一首歌曲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从歌词中体现的,所以学习前先细细读读歌词,也可以猜出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第三,认认音乐记号。从自己已经认识的音乐记号中也可以读出歌曲的风格,比如有许多连音线、乐句又都比较长的,这首歌曲基本就可以定为抒情、优美的风格;而谱中多出现跳音,节奏欢快,乐句短小的则基本为快乐、活泼的曲风等。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这样简单的分析技巧,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我们的艺术课上,常常会要求学生进行一些音乐片断和舞蹈作品的欣赏。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我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首歌曲不喜欢,不愿意听;或者是学生对作品不理解,在欣赏过程中总是提问;另外还有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学生特别喜欢某一首歌曲,就要求一遍一遍地看或听。对于课堂出现的这样一些情况,我们教师应怎么处理呢?
先说说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在每一次欣赏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听赏音乐时需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做文明小听众——不说话,用心听,给他人和自己创造安静地聆听环境和氛围。其次,我尊重学生有道理的想法,乐意听听他们的理解,对没有理由的乱说不予支持并正确引导,而且我建议一首乐曲要让学生听至少三遍,第一遍学生自己听,寻找音乐中的故事,说说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并讲明理由。第二遍,教师把乐曲当作背景音乐,边播放边解释,必要时可以将一些片断小节暂停,或反复听。比如,欣赏圣·桑斯的《狮王进行曲》,旋律由低到高,和弦色彩渐渐明亮,犹如清晨渐渐升起的太阳。配合音乐,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狮王的故事,听着故事,听着乐曲中乐器模拟的狮子的吼叫声,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音乐所描述的场景了。第三遍,我们可以再给学生自己听的机会,用自己的肢体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快乐。
三、可以淡化“重点”
在备课中,教师最关注的一定就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了。只有确定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才能围绕中心展开。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与本课的教学重点紧紧相扣,为了解决这个重点而做准备的。
比如《牧童》这首歌,这是一首活泼、快乐的捷克儿童歌曲,在歌中有一个有特点的节奏叫“切分节奏”,这也是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教科书上有专门针对“切分节奏”的一条节奏练习。我在设计教案时设想的就是以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安排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做这个相关的节奏练习再教唱这首歌,以突出重点使学生的演唱更加准确。
其实,对于“切分节奏”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到过了,所以学生拍出我出示的节奏这个教学环节很顺利地完成了,他们可以十分准确地把课本上的节奏直接拍出来。之后就是“歌曲学习”的环节了,学唱歌谱也比较顺利,因为学生是跟着我的示范演唱进行模仿而学习的。但是到了请学生自己把歌词填入旋律后,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这个切分音的印象太深刻,他们把原本不是切分音的节奏也唱成了“切分”这样的感觉,比如:歌曲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X X X ︱ X X X ︱ X X ︱ X —‖
朝霞 里 牧 童 在吹 小笛
第一小节是他们很熟悉的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的节奏,他们却唱成了:
X X X ︱ X X X ︱ X X ︱ X —‖
朝 霞 里牧 童 在 吹 小 笛
的确,这两个节奏有些相像的地方,再加上之前我课堂上反复强调“切分节奏”的概念,也就难免学生会容易混淆了。于是这节课,我又多了一个纠正学生这样的错误的环节,影响到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对教学设计重新进行了思考。在后面的班级教学中,我将两个环节进行了调换,先教歌曲再进行切分节奏的练习。这样的调换减少了学生在演唱中的混淆,再加上后面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反而能够很快掌握本课的技能重点。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是要强调学生的单纯技能呢,还是对音乐的感受呢?其实,音乐说到底是对旋律的感觉灵敏程度的表现,有时我们教师不一定要强调太多,过分地突出教学重点、难點,让学生觉得处处都是难点,处处都是重点,使他们在学习的思想上负担很大。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和比较,这样做有时反而更好。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关注音乐课堂中的细节,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一定会让自己教得更有乐趣,学生学得更有兴趣,音乐课堂从有效逐渐走向高效。
一、让学生学会分析乐谱
第一,会读和分析拍号,从拍号中猜猜歌曲的风格。在没有听赏到歌曲之前,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就只有无声的歌谱,歌谱虽然无声但却包含了很多信息,学会分析乐谱就可以对歌曲有最简单的了解了。第二,读读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想想可以用怎么样的情绪来进行演唱。一首歌曲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从歌词中体现的,所以学习前先细细读读歌词,也可以猜出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第三,认认音乐记号。从自己已经认识的音乐记号中也可以读出歌曲的风格,比如有许多连音线、乐句又都比较长的,这首歌曲基本就可以定为抒情、优美的风格;而谱中多出现跳音,节奏欢快,乐句短小的则基本为快乐、活泼的曲风等。在小学阶段,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这样简单的分析技巧,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我们的艺术课上,常常会要求学生进行一些音乐片断和舞蹈作品的欣赏。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我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首歌曲不喜欢,不愿意听;或者是学生对作品不理解,在欣赏过程中总是提问;另外还有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学生特别喜欢某一首歌曲,就要求一遍一遍地看或听。对于课堂出现的这样一些情况,我们教师应怎么处理呢?
先说说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在每一次欣赏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听赏音乐时需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做文明小听众——不说话,用心听,给他人和自己创造安静地聆听环境和氛围。其次,我尊重学生有道理的想法,乐意听听他们的理解,对没有理由的乱说不予支持并正确引导,而且我建议一首乐曲要让学生听至少三遍,第一遍学生自己听,寻找音乐中的故事,说说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并讲明理由。第二遍,教师把乐曲当作背景音乐,边播放边解释,必要时可以将一些片断小节暂停,或反复听。比如,欣赏圣·桑斯的《狮王进行曲》,旋律由低到高,和弦色彩渐渐明亮,犹如清晨渐渐升起的太阳。配合音乐,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狮王的故事,听着故事,听着乐曲中乐器模拟的狮子的吼叫声,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音乐所描述的场景了。第三遍,我们可以再给学生自己听的机会,用自己的肢体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快乐。
三、可以淡化“重点”
在备课中,教师最关注的一定就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了。只有确定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才能围绕中心展开。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与本课的教学重点紧紧相扣,为了解决这个重点而做准备的。
比如《牧童》这首歌,这是一首活泼、快乐的捷克儿童歌曲,在歌中有一个有特点的节奏叫“切分节奏”,这也是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教科书上有专门针对“切分节奏”的一条节奏练习。我在设计教案时设想的就是以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安排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做这个相关的节奏练习再教唱这首歌,以突出重点使学生的演唱更加准确。
其实,对于“切分节奏”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到过了,所以学生拍出我出示的节奏这个教学环节很顺利地完成了,他们可以十分准确地把课本上的节奏直接拍出来。之后就是“歌曲学习”的环节了,学唱歌谱也比较顺利,因为学生是跟着我的示范演唱进行模仿而学习的。但是到了请学生自己把歌词填入旋律后,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这个切分音的印象太深刻,他们把原本不是切分音的节奏也唱成了“切分”这样的感觉,比如:歌曲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X X X ︱ X X X ︱ X X ︱ X —‖
朝霞 里 牧 童 在吹 小笛
第一小节是他们很熟悉的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的节奏,他们却唱成了:
X X X ︱ X X X ︱ X X ︱ X —‖
朝 霞 里牧 童 在 吹 小 笛
的确,这两个节奏有些相像的地方,再加上之前我课堂上反复强调“切分节奏”的概念,也就难免学生会容易混淆了。于是这节课,我又多了一个纠正学生这样的错误的环节,影响到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对教学设计重新进行了思考。在后面的班级教学中,我将两个环节进行了调换,先教歌曲再进行切分节奏的练习。这样的调换减少了学生在演唱中的混淆,再加上后面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反而能够很快掌握本课的技能重点。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是要强调学生的单纯技能呢,还是对音乐的感受呢?其实,音乐说到底是对旋律的感觉灵敏程度的表现,有时我们教师不一定要强调太多,过分地突出教学重点、难點,让学生觉得处处都是难点,处处都是重点,使他们在学习的思想上负担很大。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和比较,这样做有时反而更好。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关注音乐课堂中的细节,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一定会让自己教得更有乐趣,学生学得更有兴趣,音乐课堂从有效逐渐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