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1
摘 要 本文从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教师角色和教学规律等做了一定的理论探析,旨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运用该教学模式,不断服务和创新高校乒乓球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 乒乓球 教学改革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条件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体育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要勇于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探究训练模式作为一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学改革模式,适合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运用,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素质。
一、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内涵和意义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的萨奇曼提出的。萨奇曼认为,当一个人遇到困惑情况时,会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思考和提出假设,从而增强收集和分析能力;当他尝试对问题做出解释时,就会获得新的概念和新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提出假设,进行各种思考和推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进行探究性思维,树立积极自主的求知态度。他还认为,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进行训练创造性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形成了以“探究”和“训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总之,探究训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性学习思维过程和体验性教学模式。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乒乓球项目教学改革中运用,是依据教育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得体育知识,发展各项体育技能的教学活动模式或策略。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要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其内涵实质。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探究训练教学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的认知性课程教学,把教学目标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相提并论,在实施过程要特别强调学生“亲身体验”这一心理感受,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情积累;通过学生实践体验,改变其学习心理、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探究训练教学,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摄入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态度培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表明:第一,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乒乓球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效果;第二,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乒乓球运动技能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乒乓球相关理论知识和健身常识;第三,探究训练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运动素质和终身体育习惯。由此看出,在高校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和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意义非常。
二、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师定位和角色
在乒乓球探究训练教学中,虽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人,但体育教师绝不只是旁观者,而是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帮助学生探究学习的启迪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洞察探究问题的价值,熟悉整个问题体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实施探究训练教学活动。当然,必要时可以即时提供某个新信息引导学生,确保探究任务的进行;也能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但是,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干预时不要轻易使用教者的思维和语气。再次,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对象,对高年级和运动基础较好层次的学生,教学策略上更适合采取这种模式教学。
三、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
按照遵循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情感和交往规律,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其一,呈现疑难情境。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特定情境,寻求材料,呈现探究问题。其二,提出假设问题。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和“确”的原则。“精”是指一堂课探究的问题宁少毋多,一堂课探究的问题要适宜;“确”是指问题要符合教学目的,即要有探究的价值。探究阶段必须明确任务,规定时间,教师须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假定的说明或解答。其三,归纳总结。师生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将假设组合,归纳总结,做出结论。
综上所述,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探究训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途径,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的创新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且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使这种创造性体验式教学模式,能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忆秋.刍议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1(08).
[2] 伍卷,潘裕.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3] 王汝英等.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4] 靳玉乐等.探究教学论[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摘 要 本文从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教师角色和教学规律等做了一定的理论探析,旨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运用该教学模式,不断服务和创新高校乒乓球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 乒乓球 教学改革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条件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体育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要勇于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探究训练模式作为一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学改革模式,适合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运用,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素质。
一、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内涵和意义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的萨奇曼提出的。萨奇曼认为,当一个人遇到困惑情况时,会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思考和提出假设,从而增强收集和分析能力;当他尝试对问题做出解释时,就会获得新的概念和新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提出假设,进行各种思考和推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进行探究性思维,树立积极自主的求知态度。他还认为,探究的最好方法是进行训练创造性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形成了以“探究”和“训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总之,探究训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性学习思维过程和体验性教学模式。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乒乓球项目教学改革中运用,是依据教育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得体育知识,发展各项体育技能的教学活动模式或策略。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要正确认识和深刻领悟其内涵实质。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探究训练教学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的认知性课程教学,把教学目标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相提并论,在实施过程要特别强调学生“亲身体验”这一心理感受,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情积累;通过学生实践体验,改变其学习心理、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探究训练教学,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摄入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态度培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表明:第一,探究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乒乓球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学效果;第二,探究训练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乒乓球运动技能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乒乓球相关理论知识和健身常识;第三,探究训练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运动素质和终身体育习惯。由此看出,在高校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和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意义非常。
二、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师定位和角色
在乒乓球探究训练教学中,虽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人,但体育教师绝不只是旁观者,而是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帮助学生探究学习的启迪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洞察探究问题的价值,熟悉整个问题体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实施探究训练教学活动。当然,必要时可以即时提供某个新信息引导学生,确保探究任务的进行;也能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但是,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干预时不要轻易使用教者的思维和语气。再次,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对象,对高年级和运动基础较好层次的学生,教学策略上更适合采取这种模式教学。
三、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
按照遵循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情感和交往规律,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其一,呈现疑难情境。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特定情境,寻求材料,呈现探究问题。其二,提出假设问题。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和“确”的原则。“精”是指一堂课探究的问题宁少毋多,一堂课探究的问题要适宜;“确”是指问题要符合教学目的,即要有探究的价值。探究阶段必须明确任务,规定时间,教师须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假定的说明或解答。其三,归纳总结。师生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将假设组合,归纳总结,做出结论。
综上所述,在乒乓球教学改革中,探究训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途径,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的创新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且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使这种创造性体验式教学模式,能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忆秋.刍议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1(08).
[2] 伍卷,潘裕.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3] 王汝英等.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4] 靳玉乐等.探究教学论[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