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现在的数学课堂,几乎每位教师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其中不乏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不思考、需要合作学习的时候不合作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呢?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探寻出的一些浅显答案。
一、困惑处选择合作
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自己有困惑的问题,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也不能解决,真可谓“山重水覆疑无路”。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学《速算和巧算》时,先让学生笔算15×15、25×25、35×35、45×45,然后问你能不用笔算,直接口算出55×55、65×65、75×75、85×85、95×95吗?学生都“卡了壳”,教师一口气报出答案,学生很是惊讶。这时,我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共同研讨其中的秘密。大家七嘴八舌,你算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氛围异常浓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问题,同时为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的印象尤其深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二、猜想处选择合作
在认知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种种猜想,这些猜想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教学中教师若选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猜想进行检验,克服盲目猜想,引导合理猜想,去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作出“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猜想。对此,教师先让学生合作讨论,不一会儿,这个猜想就被否决了。学生意识到了原先的错误,顿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且也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重新作出如下猜想:①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②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③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针对这些猜想,教师再次抓住契机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行验证。在猜想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验证,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三、争议处选择合作
在我们的课题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一袋盐重50%千克”的说法是否正确产生了争议,于是我立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争辩。学生们在小组中展开了唇枪舌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观点,在争议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了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学会了合作,深刻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四、操作处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尝试,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例如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比如,用两个相同的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一个圆柱形框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究,他们认为这个形体,既可以看作有底有盖的油桶,也可以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操作处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他们懂得了操作活动的有序性,明白了只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逐渐得到了增强。
五、发散处合作
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面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往往个人考虑不出多种方法,这时就需要合作,正所谓“你有一个思想,他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一下,就有了两个思想”。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共有职工840人,男职工的人数比女职工多,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你能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再解答吗?)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小组讨论得很激烈,补充的条件非常多。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合作契机如果选择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折射出绚丽的风景线,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一、困惑处选择合作
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自己有困惑的问题,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也不能解决,真可谓“山重水覆疑无路”。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学《速算和巧算》时,先让学生笔算15×15、25×25、35×35、45×45,然后问你能不用笔算,直接口算出55×55、65×65、75×75、85×85、95×95吗?学生都“卡了壳”,教师一口气报出答案,学生很是惊讶。这时,我便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共同研讨其中的秘密。大家七嘴八舌,你算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氛围异常浓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问题,同时为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的印象尤其深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二、猜想处选择合作
在认知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种种猜想,这些猜想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教学中教师若选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猜想进行检验,克服盲目猜想,引导合理猜想,去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易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作出“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猜想。对此,教师先让学生合作讨论,不一会儿,这个猜想就被否决了。学生意识到了原先的错误,顿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且也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重新作出如下猜想:①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②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③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针对这些猜想,教师再次抓住契机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行验证。在猜想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验证,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三、争议处选择合作
在我们的课题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一袋盐重50%千克”的说法是否正确产生了争议,于是我立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争辩。学生们在小组中展开了唇枪舌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观点,在争议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了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学会了合作,深刻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四、操作处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尝试,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例如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比如,用两个相同的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一个圆柱形框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究,他们认为这个形体,既可以看作有底有盖的油桶,也可以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操作处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他们懂得了操作活动的有序性,明白了只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逐渐得到了增强。
五、发散处合作
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面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往往个人考虑不出多种方法,这时就需要合作,正所谓“你有一个思想,他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一下,就有了两个思想”。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共有职工840人,男职工的人数比女职工多,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你能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再解答吗?)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学生小组讨论得很激烈,补充的条件非常多。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合作契机如果选择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折射出绚丽的风景线,焕发课堂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