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蹊跷的邮件门
5月30日,戴尔的邮件门事件成为国内媒体无可质疑的热点。
戴尔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客户的系列电子邮件中,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苦苦劝说IBM的原客户放弃采购联想的产品:“大家必须明白一点,现在客户们每买IBM的一美元的产品,都是直接支持和资助了中国政府。”
“邮件门”在媒体刊出后,引起国内一片哗然。
在国人眼里,最解气的有三点:
一、作为全球PC机销售老大的戴尔,居然也出此下作之术,着实让国人鄙视。
二、前段时间还被坊间不断质疑的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一下子被公认为长国民志气的壮举。因为这居然让美国佬也从心底里害怕了,联想的未来看来得重新判定。
三、号称完全自由竞争的美国佬,居然也会把商业竞争引上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在让国人爱国之心爆发式膨胀的同时,也不由生出一种为联想骄傲的民族自豪感。
事态似乎也在按照过往的模式发展:
先是戴尔公司做出象征性回应,30日,戴尔中国新闻发言人即公开宣称,希望能进一步把此事调查清楚。下午,苦主联想发表正式声明,在深表遗憾的同时,指称戴尔“作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应当遵守基本的商业准则,尊重各个国家的政府及企业。”
第二天(31日)下午,戴尔发布正式声明:“我们对该员工发表这样的言论深表遗憾,该言论绝不代表公司的立场。对于该员工的行为及此事,公司目前正在严肃认真的处理。”
就在大家捋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新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却宣布:希望大家停止炒作!
一切真的戛然而止了。
邮件门制造者:杨元庆
说戴尔邮件门事件由杨元庆一手制造,这似乎是个耸人听闻的结论。因为邮件门由媒体曝料,跟联想全无关系;联想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受害者,而且充分表现出其高风亮节,在国人都把匕首和投枪掷向戴尔的时候,是谦谦君子杨元庆站出来制止了大家:不再就此事“追杀”戴尔,因为“作为国际性企业,应该有风度”。
但是,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真是偶然的吗?
联想是一家深谙中国智慧的企业。
在新书《联想局》的结尾,作者敏锐地点出了联想的实质:柳传志、李勤及其联想,用一种附生于中国文化之上的智慧赢得了20年的尊重……他们曾拼命演习国外最优秀的管理智慧,但他们最终发现,在中国这片泥土上,只有中国智慧可以真正引领他们走向通往跨国公司的道路。
在邮件门事件中,联想同样表现出巨大的中国式智慧:开始义正辞严的反击,有礼有节地表明自己的无辜及“信心”,然后,在举国上下爱国主义之火熊熊燃烧之际(相信这其中会有太多的公关公司在穿梭运作),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突然向联想中国发出最终指示,宣布停止“追杀”戴尔。
这里有一个细节:联想公关部人员甚为惋惜!换句话说,此前的公关运作是肯定的。此其一。
其二,相信杨元庆这样的处理方式,正是充分把握了控制事件精准的分寸:既表达了自己的委屈,也不致因炒作过分而引起美国人的反感。毕竟,自己刚刚并购了同为美国血缘的IBMPC业务。
这样的运作,这样的风度,赢得了最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解和尊重,也赢得了一些海外客户的尊重。因为就在杨元庆宣布停止炒作之后几天,联想即中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电脑设备供应商,为其对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报道提供支持。
媒体从新闻性角度曝料并不少见,但能充分把握这个偶然的事件,精准控制事件的走向,杨元庆正是中国的智者。
国际化之矛与民族化之盾
不可否认,中国式智慧让联想在以往的发展中如鱼得水,但是,在联想以及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有太强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智慧,还是一种优良品质吗?
在PC世界里,戴尔曾是绝对的老大,与IBM、惠普并称全球PC三剑客。但IBMPC业务被联想收购后,格局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曾放言“(联想)连想都不要想”的惠普似乎已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第一次让国人看到了成为世界顶级企业希望的联想,也把全球PC市场看成了与戴尔项刘相争的楚河汉界。承载了国人无数梦想的联想,尽管因为并购事件遭受了太多诟病,但“外侮当前”,国人还是迅速集聚而来,像捍卫自己的祖国一样,把大刀和投枪毫不留情地掷向了戴尔。
但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消息还是让我们心灰意冷:
邮件门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北美却是一片寂静,仅仅少数几家媒体转载了国内新华网、新浪网上的只言片语。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网友对此评论说:太平洋东岸再大的风浪,到了西岸只剩小小的涟漪。美国人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对西方盟友尚且如此,更别说中国。
一语中的:实力才永远是强权者的通行证。
戴尔员工的行为,显然是为了拉到更多的客户,但却隐含了一个逻辑:原IBM的客户对新联想的技术和服务是有怀疑的,因此,一旦晓以民族和国家大义,这份订单应是唾手可得。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每个时代的兵书几乎都是谋略之书,因此,中国从来不推崇实力,甚至认为有实力是一种强权,“风必摧之”!
然而,在全球商业市场角逐,有规则的实力竞争才是真正的主题。谋略可以获胜一时一战,但一种全球的视野,一种全球的心态,以及比肩全球顶级企业的实力竞争,才是中国要走向国际化的企业更应具备的。
在目前的国际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仍然给人以“低端”和“加工厂”的印象。如何获得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如何提高自己在专利技术、品牌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上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5月30日,戴尔的邮件门事件成为国内媒体无可质疑的热点。
戴尔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客户的系列电子邮件中,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苦苦劝说IBM的原客户放弃采购联想的产品:“大家必须明白一点,现在客户们每买IBM的一美元的产品,都是直接支持和资助了中国政府。”
“邮件门”在媒体刊出后,引起国内一片哗然。
在国人眼里,最解气的有三点:
一、作为全球PC机销售老大的戴尔,居然也出此下作之术,着实让国人鄙视。
二、前段时间还被坊间不断质疑的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一下子被公认为长国民志气的壮举。因为这居然让美国佬也从心底里害怕了,联想的未来看来得重新判定。
三、号称完全自由竞争的美国佬,居然也会把商业竞争引上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在让国人爱国之心爆发式膨胀的同时,也不由生出一种为联想骄傲的民族自豪感。
事态似乎也在按照过往的模式发展:
先是戴尔公司做出象征性回应,30日,戴尔中国新闻发言人即公开宣称,希望能进一步把此事调查清楚。下午,苦主联想发表正式声明,在深表遗憾的同时,指称戴尔“作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应当遵守基本的商业准则,尊重各个国家的政府及企业。”
第二天(31日)下午,戴尔发布正式声明:“我们对该员工发表这样的言论深表遗憾,该言论绝不代表公司的立场。对于该员工的行为及此事,公司目前正在严肃认真的处理。”
就在大家捋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新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却宣布:希望大家停止炒作!
一切真的戛然而止了。
邮件门制造者:杨元庆
说戴尔邮件门事件由杨元庆一手制造,这似乎是个耸人听闻的结论。因为邮件门由媒体曝料,跟联想全无关系;联想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受害者,而且充分表现出其高风亮节,在国人都把匕首和投枪掷向戴尔的时候,是谦谦君子杨元庆站出来制止了大家:不再就此事“追杀”戴尔,因为“作为国际性企业,应该有风度”。
但是,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真是偶然的吗?
联想是一家深谙中国智慧的企业。
在新书《联想局》的结尾,作者敏锐地点出了联想的实质:柳传志、李勤及其联想,用一种附生于中国文化之上的智慧赢得了20年的尊重……他们曾拼命演习国外最优秀的管理智慧,但他们最终发现,在中国这片泥土上,只有中国智慧可以真正引领他们走向通往跨国公司的道路。
在邮件门事件中,联想同样表现出巨大的中国式智慧:开始义正辞严的反击,有礼有节地表明自己的无辜及“信心”,然后,在举国上下爱国主义之火熊熊燃烧之际(相信这其中会有太多的公关公司在穿梭运作),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突然向联想中国发出最终指示,宣布停止“追杀”戴尔。
这里有一个细节:联想公关部人员甚为惋惜!换句话说,此前的公关运作是肯定的。此其一。
其二,相信杨元庆这样的处理方式,正是充分把握了控制事件精准的分寸:既表达了自己的委屈,也不致因炒作过分而引起美国人的反感。毕竟,自己刚刚并购了同为美国血缘的IBMPC业务。
这样的运作,这样的风度,赢得了最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解和尊重,也赢得了一些海外客户的尊重。因为就在杨元庆宣布停止炒作之后几天,联想即中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电脑设备供应商,为其对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报道提供支持。
媒体从新闻性角度曝料并不少见,但能充分把握这个偶然的事件,精准控制事件的走向,杨元庆正是中国的智者。
国际化之矛与民族化之盾
不可否认,中国式智慧让联想在以往的发展中如鱼得水,但是,在联想以及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有太强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智慧,还是一种优良品质吗?
在PC世界里,戴尔曾是绝对的老大,与IBM、惠普并称全球PC三剑客。但IBMPC业务被联想收购后,格局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曾放言“(联想)连想都不要想”的惠普似乎已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第一次让国人看到了成为世界顶级企业希望的联想,也把全球PC市场看成了与戴尔项刘相争的楚河汉界。承载了国人无数梦想的联想,尽管因为并购事件遭受了太多诟病,但“外侮当前”,国人还是迅速集聚而来,像捍卫自己的祖国一样,把大刀和投枪毫不留情地掷向了戴尔。
但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消息还是让我们心灰意冷:
邮件门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北美却是一片寂静,仅仅少数几家媒体转载了国内新华网、新浪网上的只言片语。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网友对此评论说:太平洋东岸再大的风浪,到了西岸只剩小小的涟漪。美国人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对西方盟友尚且如此,更别说中国。
一语中的:实力才永远是强权者的通行证。
戴尔员工的行为,显然是为了拉到更多的客户,但却隐含了一个逻辑:原IBM的客户对新联想的技术和服务是有怀疑的,因此,一旦晓以民族和国家大义,这份订单应是唾手可得。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每个时代的兵书几乎都是谋略之书,因此,中国从来不推崇实力,甚至认为有实力是一种强权,“风必摧之”!
然而,在全球商业市场角逐,有规则的实力竞争才是真正的主题。谋略可以获胜一时一战,但一种全球的视野,一种全球的心态,以及比肩全球顶级企业的实力竞争,才是中国要走向国际化的企业更应具备的。
在目前的国际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仍然给人以“低端”和“加工厂”的印象。如何获得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如何提高自己在专利技术、品牌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上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