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邮件门?

来源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bu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蹊跷的邮件门
  
  5月30日,戴尔的邮件门事件成为国内媒体无可质疑的热点。
  戴尔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客户的系列电子邮件中,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苦苦劝说IBM的原客户放弃采购联想的产品:“大家必须明白一点,现在客户们每买IBM的一美元的产品,都是直接支持和资助了中国政府。”
  “邮件门”在媒体刊出后,引起国内一片哗然。
  在国人眼里,最解气的有三点:
  一、作为全球PC机销售老大的戴尔,居然也出此下作之术,着实让国人鄙视。
  二、前段时间还被坊间不断质疑的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一下子被公认为长国民志气的壮举。因为这居然让美国佬也从心底里害怕了,联想的未来看来得重新判定。
  三、号称完全自由竞争的美国佬,居然也会把商业竞争引上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在让国人爱国之心爆发式膨胀的同时,也不由生出一种为联想骄傲的民族自豪感。
  事态似乎也在按照过往的模式发展:
  先是戴尔公司做出象征性回应,30日,戴尔中国新闻发言人即公开宣称,希望能进一步把此事调查清楚。下午,苦主联想发表正式声明,在深表遗憾的同时,指称戴尔“作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应当遵守基本的商业准则,尊重各个国家的政府及企业。”
  第二天(31日)下午,戴尔发布正式声明:“我们对该员工发表这样的言论深表遗憾,该言论绝不代表公司的立场。对于该员工的行为及此事,公司目前正在严肃认真的处理。”
  就在大家捋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新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却宣布:希望大家停止炒作!
  一切真的戛然而止了。
  
  邮件门制造者:杨元庆
  
  说戴尔邮件门事件由杨元庆一手制造,这似乎是个耸人听闻的结论。因为邮件门由媒体曝料,跟联想全无关系;联想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受害者,而且充分表现出其高风亮节,在国人都把匕首和投枪掷向戴尔的时候,是谦谦君子杨元庆站出来制止了大家:不再就此事“追杀”戴尔,因为“作为国际性企业,应该有风度”。
  但是,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真是偶然的吗?
  联想是一家深谙中国智慧的企业。
  在新书《联想局》的结尾,作者敏锐地点出了联想的实质:柳传志、李勤及其联想,用一种附生于中国文化之上的智慧赢得了20年的尊重……他们曾拼命演习国外最优秀的管理智慧,但他们最终发现,在中国这片泥土上,只有中国智慧可以真正引领他们走向通往跨国公司的道路。
  在邮件门事件中,联想同样表现出巨大的中国式智慧:开始义正辞严的反击,有礼有节地表明自己的无辜及“信心”,然后,在举国上下爱国主义之火熊熊燃烧之际(相信这其中会有太多的公关公司在穿梭运作),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突然向联想中国发出最终指示,宣布停止“追杀”戴尔。
  这里有一个细节:联想公关部人员甚为惋惜!换句话说,此前的公关运作是肯定的。此其一。
  其二,相信杨元庆这样的处理方式,正是充分把握了控制事件精准的分寸:既表达了自己的委屈,也不致因炒作过分而引起美国人的反感。毕竟,自己刚刚并购了同为美国血缘的IBMPC业务。
  这样的运作,这样的风度,赢得了最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解和尊重,也赢得了一些海外客户的尊重。因为就在杨元庆宣布停止炒作之后几天,联想即中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电脑设备供应商,为其对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报道提供支持。
  媒体从新闻性角度曝料并不少见,但能充分把握这个偶然的事件,精准控制事件的走向,杨元庆正是中国的智者。
  
  国际化之矛与民族化之盾
  
  不可否认,中国式智慧让联想在以往的发展中如鱼得水,但是,在联想以及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有太强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智慧,还是一种优良品质吗?
  在PC世界里,戴尔曾是绝对的老大,与IBM、惠普并称全球PC三剑客。但IBMPC业务被联想收购后,格局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曾放言“(联想)连想都不要想”的惠普似乎已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第一次让国人看到了成为世界顶级企业希望的联想,也把全球PC市场看成了与戴尔项刘相争的楚河汉界。承载了国人无数梦想的联想,尽管因为并购事件遭受了太多诟病,但“外侮当前”,国人还是迅速集聚而来,像捍卫自己的祖国一样,把大刀和投枪毫不留情地掷向了戴尔。
  但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消息还是让我们心灰意冷:
  邮件门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北美却是一片寂静,仅仅少数几家媒体转载了国内新华网、新浪网上的只言片语。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网友对此评论说:太平洋东岸再大的风浪,到了西岸只剩小小的涟漪。美国人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对西方盟友尚且如此,更别说中国。
  一语中的:实力才永远是强权者的通行证。
  戴尔员工的行为,显然是为了拉到更多的客户,但却隐含了一个逻辑:原IBM的客户对新联想的技术和服务是有怀疑的,因此,一旦晓以民族和国家大义,这份订单应是唾手可得。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每个时代的兵书几乎都是谋略之书,因此,中国从来不推崇实力,甚至认为有实力是一种强权,“风必摧之”!
  然而,在全球商业市场角逐,有规则的实力竞争才是真正的主题。谋略可以获胜一时一战,但一种全球的视野,一种全球的心态,以及比肩全球顶级企业的实力竞争,才是中国要走向国际化的企业更应具备的。
  在目前的国际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仍然给人以“低端”和“加工厂”的印象。如何获得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如何提高自己在专利技术、品牌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上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其他文献
无数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了企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应该是这样:专注于一个强大的核心业务,从各个方面和层面开发其最大潜力,以核心业务为基础,创造一套可重复运用的扩张模式,向周边的相邻领域进行一步一步的扩张,实现企业的有机增长,并选择适当的时机不断重新界定自己的核心业务。    什么样的业务才是核心业务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惑,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你设法使公司的各种业务获得了赢利性的增
期刊
2005年度十大经济预言   1.人民币兑美元浮动汇率区间不会扩大  不扩大浮动汇率区间概率80% 浮动区间扩大为5%以内概率20% 浮动区间扩大5%以上概率0%。  2.中国内地A股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将出台  出台概率60% 不出台概率40%。  3.美元对欧元贬值幅度  不贬值或升值概率10% 贬值0%~10%概率30% 贬值10%~20%概率50% 贬值20%以上概率10%  4.国际原油平均
期刊
中国企业表面上看有便宜的原材料供应、便宜的劳动力、便宜的地租,如果愿意,可以把企业的成本降得一低再低,对成本失去应有的警惕,也缺乏对成本真正的重视和信仰,以致当一批批企业先烈们倒在成本骤然上升的沙滩上时,才猛然警醒。  草原上的羚羊和狮子他们最大的压力就是同对方赛跑,羚羊跑不过狮子要灭亡,狮子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也会灭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竞争才保证了狮子和羚羊种群的健康和繁荣,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也一样
期刊
钢铁行业是多流程、大批量生产的行业,由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计划性决定了必须对生产流程各个工艺环节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为了严格成本管理,一般依据流程将整个生产线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单元,在各个作业单元之间采用某些锁定转移价格的办法。而邯钢在成本管理方面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手段,依据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分解内部转移成本,再以此为控制指标,落实到人和设备上,将指标责任与奖罚挂钩,强制实现成本目标,达到系统总合最优。
期刊
涨!涨!涨!    2004年初,1.2万~1.3万元/吨的矽钢片;10月份,涨到了2万元/吨;11月份,涨到了2.7万~2.8万元/吨;2005年初,涨到了4.2万~4.3万元/吨。仅一年时间涨幅超过200%。   与此同时,浙江大范围电荒,很多地方已开始执行生产企业的“开三停四”的供电计划。霎时间将很多低压电器生产厂置于水与火的煎熬当中,很多企业产品尚未销售,亏损便已成定局,更多的则是采取提高
期刊
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    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
期刊
自从有了买方市场,应收账款和现金流就成了一对永恒的宿命冤家。面对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企业本应该精神抖擞,可伴随而来的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占用、回款乏力、呆坏账增加,企业常常力有不逮,不仅导致扩张减缓、机会的丧失,有的甚至现金流断裂,企业大厦毁于一旦。很多企业选择了现金流优先的安全做法,放弃一部分市场机会来降低风险,但这不过是用长远的利益兑换成眼前的利益罢了。然而中集集团巧妙地解开了这对死冤家,不
期刊
规模和效益有时候并不同步,尤其是与规模相伴而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成为很多工业企业难以摆脱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旦销售出现问题,这柄利剑就毫不迟疑地向企业砍去。广东格兰仕充分结合中国人力、土地廉价优势,采取给别人代工OEM的方式换取生产线,然后采取内部挖潜,压榨生产线的剩余生产能力为自己生产产品。这种使用权的虚拟扩张方式迅速构造了竞争力的成本动因,创造了微波炉制造、光波炉制造第一的世界奇迹。    降
期刊
2002年,美心公司与大多数高速发展的企业一样,开始面临增长瓶颈。掌门人夏明宪毅然采取以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大幅降低产品价格。然而,降价不久,风险不期而至,原材料钢材的价格突然飚升。继续低价销售——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涨价销售——信誉扫地,再难立足。面对两难抉择,降低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就成了美心生死攸关的“救命稻草”!  夏明宪向采购部下达指令: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内,企业的综合采购成本,必须
期刊
陈春花: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爱尔兰欧洲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南京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澳洲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等著名学府任管理学客座教授,2003年初兼任山东六合集团总裁至今。    对于管理学者,这样一个质疑特别难应对:你讲管理原则头头是道,或你自己总结的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这些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会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