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更新教学观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概念本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
3.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成的、口头的、操作的)。
三、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如教學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奶奶今年84岁,班上有56名同学等等。有一位学生还能说出,教室墙上有一幅瓷砖拼成的画,横着铺了13块瓷砖,竖着铺了7块瓷砖,一共是91块瓷砖。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或树茎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一、更新教学观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概念本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
3.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成的、口头的、操作的)。
三、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如教學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奶奶今年84岁,班上有56名同学等等。有一位学生还能说出,教室墙上有一幅瓷砖拼成的画,横着铺了13块瓷砖,竖着铺了7块瓷砖,一共是91块瓷砖。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或树茎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