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自己先做出判断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催化剂,其落脚点是诱使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出猜想或判断。数学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讲解、提问、演示、实验、小结、复习、解答疑难、布置练习,都要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置疑启发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性讲解或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掌握知识。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师写出两个方程,要求学生都来解:x2-7x+12=0,x2+3x-10=0,然后提出问题。方程的两个根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数量关系?指定学生讲述观察结果。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进一步提示:“把上述两个方程的两个根相加,相乘,其结果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两个方程的根与系数有这种关系,是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有这种关系呢?板书方程x2+6x+8=0,要求学生都进行演算。发现学生运算有问题,教师可予以提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二、观察启发
教师借助实物、模型、图示等,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探求解答。讲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恰当地选择直观性启发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提问平角的概念,并做演示,把纸板三角板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块,刚好构成一个平角,运用实物、模型,启发学生理解定理,这样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属于难教、难学的课题之一。为了解决难点,便于理解题意,教师常把一些应用题的语言表述用列表、图示的直观形式表示出来,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探求解答,学生较容易理解题意,列出方程(组)也就不困难了。运用直观因素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注意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规律,而不要被由直观教具本身的那些非本质、非主要的东西所迷惑,以致影響概念与规律的掌握。
三、对比启发
教师运用对比手法以旧引新,启发学生分清异同,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在适当时候把新旧知识加以归纳综合,有利于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比如,因式分解课,可与算术中的整数析因数对比来引入。突出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便于接受。对比启发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抓住彼此之间确有联系的对象在同一标准下对比。。对比要清楚、显明,特别是注意分析,找出对比对象的本质共性与差异。
四、类比启发
根据可类比的数学材料,启发学生对新知识做出大胆猜想,通过分析、认证加以确认。类比就是类比推理,它是根据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必需品性,推出它们的另一些属性也是相同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式,它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分数和分式,分数是分式的特殊情况,相似之处很多,抓住他们的本质属性进行类比;代数中,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可以类比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它不是严格的数学推理方法。但是,类比推理能启发思路、触类旁通,是引出新的猜想、得到新方法的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如:“圆”与“相似形”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数学教材的难点之一。这两部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定理结构复杂,轻罪重判形变化较大,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不但可以化难为易,而且能够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例如:引导学生对射影定理、平行截割比例线段定理……..等六个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这些定理的结构特点,均是以比例式或其变形给出的。这些定理的证明都是通过证明一对相似三角形而得到证明的,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每个定理又有各自的具体特征。如“平行截割定理”和“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定理”是比例式,“相交弦定理”和“割线定理”是等积式,而“射影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则是等比中项式。这是它们的个性。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总结出:(1)遇到“比例式”,联想用“平行切割、角平分线定理”去推证。(2)遇到“等积式”,联想用“相交弦、割线定理”去推证。(3)遇到“等比中项式”,联想用“射影定理、切割线定理”去推证。经过这样的归纳类比,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定理的理解,又利于对定理的记忆,同时在证题时有了思考的方向。
五、归纳启发
通过实验、演算、推证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考察,发现可能的规律,再加以演绎证明,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初二平面几何的角平分线性质一节,教师先让学生随意画一个角,再做出角平分线,然后要学生用三角板去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学生通过操作得出了“相等”的结论,教师再启发学生明确两点:(1)用尺子量不可能量出角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2)靠尺子量的方法不够精确,因此,只能把这个结论作为一种猜想,还必须进行严格证明,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猜想、发现,学生的兴趣大,学得积极主动,印象深刻。
六、自学启发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开展讨论,深化认识,掌握知识。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教师出示问题:(1)直线上的点与实数有什么关系?平面上的点与什么样的数有这种关系?还能举出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吗?(2)直角坐标系数是怎样建立的?它的三个要素各起什么作用?(3)怎样找出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的坐标?(4)给一个实数时,怎样把坐标平面上表示实数对的点找出来?(5)各个象限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6)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并且展开讨论。当学生把这六个问题搞清楚了,教材内容也就掌握了。
总之,启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置疑启发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性讲解或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掌握知识。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师写出两个方程,要求学生都来解:x2-7x+12=0,x2+3x-10=0,然后提出问题。方程的两个根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数量关系?指定学生讲述观察结果。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进一步提示:“把上述两个方程的两个根相加,相乘,其结果与方程的系数有什么关系?”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两个方程的根与系数有这种关系,是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有这种关系呢?板书方程x2+6x+8=0,要求学生都进行演算。发现学生运算有问题,教师可予以提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二、观察启发
教师借助实物、模型、图示等,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探求解答。讲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恰当地选择直观性启发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提问平角的概念,并做演示,把纸板三角板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块,刚好构成一个平角,运用实物、模型,启发学生理解定理,这样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属于难教、难学的课题之一。为了解决难点,便于理解题意,教师常把一些应用题的语言表述用列表、图示的直观形式表示出来,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探求解答,学生较容易理解题意,列出方程(组)也就不困难了。运用直观因素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注意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规律,而不要被由直观教具本身的那些非本质、非主要的东西所迷惑,以致影響概念与规律的掌握。
三、对比启发
教师运用对比手法以旧引新,启发学生分清异同,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在适当时候把新旧知识加以归纳综合,有利于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比如,因式分解课,可与算术中的整数析因数对比来引入。突出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便于接受。对比启发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抓住彼此之间确有联系的对象在同一标准下对比。。对比要清楚、显明,特别是注意分析,找出对比对象的本质共性与差异。
四、类比启发
根据可类比的数学材料,启发学生对新知识做出大胆猜想,通过分析、认证加以确认。类比就是类比推理,它是根据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必需品性,推出它们的另一些属性也是相同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式,它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分数和分式,分数是分式的特殊情况,相似之处很多,抓住他们的本质属性进行类比;代数中,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可以类比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它不是严格的数学推理方法。但是,类比推理能启发思路、触类旁通,是引出新的猜想、得到新方法的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如:“圆”与“相似形”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数学教材的难点之一。这两部分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定理结构复杂,轻罪重判形变化较大,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不但可以化难为易,而且能够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例如:引导学生对射影定理、平行截割比例线段定理……..等六个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这些定理的结构特点,均是以比例式或其变形给出的。这些定理的证明都是通过证明一对相似三角形而得到证明的,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是每个定理又有各自的具体特征。如“平行截割定理”和“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定理”是比例式,“相交弦定理”和“割线定理”是等积式,而“射影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则是等比中项式。这是它们的个性。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总结出:(1)遇到“比例式”,联想用“平行切割、角平分线定理”去推证。(2)遇到“等积式”,联想用“相交弦、割线定理”去推证。(3)遇到“等比中项式”,联想用“射影定理、切割线定理”去推证。经过这样的归纳类比,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定理的理解,又利于对定理的记忆,同时在证题时有了思考的方向。
五、归纳启发
通过实验、演算、推证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考察,发现可能的规律,再加以演绎证明,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初二平面几何的角平分线性质一节,教师先让学生随意画一个角,再做出角平分线,然后要学生用三角板去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学生通过操作得出了“相等”的结论,教师再启发学生明确两点:(1)用尺子量不可能量出角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2)靠尺子量的方法不够精确,因此,只能把这个结论作为一种猜想,还必须进行严格证明,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猜想、发现,学生的兴趣大,学得积极主动,印象深刻。
六、自学启发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开展讨论,深化认识,掌握知识。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教师出示问题:(1)直线上的点与实数有什么关系?平面上的点与什么样的数有这种关系?还能举出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吗?(2)直角坐标系数是怎样建立的?它的三个要素各起什么作用?(3)怎样找出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的坐标?(4)给一个实数时,怎样把坐标平面上表示实数对的点找出来?(5)各个象限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6)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并且展开讨论。当学生把这六个问题搞清楚了,教材内容也就掌握了。
总之,启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