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是小学的基础概念性数学和高中较为复杂的数学(几何和代数)之间的一个过渡,是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关键.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高效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高效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积极良观的班级氛围
积极、开放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对于学习氛围也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消极闭塞的班级环境会导致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会因此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这是不可取的.为此,我们应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现平衡化教学
学生由于心理状态、成长环境、遗传因素和教学背景的不同,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新时代新社会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空间思维,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对于一些空间感要求较强的推论(如“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及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的证明题,有的学生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有的学生则是“困难重重”;而当面对逻辑性要求较强的知识学习时[如两角和公式“sin(A B)=sinAcosB 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的运用],这些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能超水平发挥,这就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势利导、因材实教,真正实现平衡化教学.
三、平衡学生心理需求,实现多模式化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领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难免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模式之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在无时无刻不发生着改变,学生需要的不再是单纯地接受,而是作为一个合作者来参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去平衡和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真正做到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学习定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忆和背诵,而没有实质地了解和实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掌握这条定理的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两端指定两个点(A和B),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最短的那个路线,并根据实际测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总结.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就会真正理解“有且只有”这个含义,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对待数学这门课程.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学生难免好动且好奇心重,这时若将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利用,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些方法,如“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来带动课堂,教师只需要对课堂进行宏观把握,这对于现代社会比较开放、外向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现以平方差公式“a2-b2=(a b)(a-b)”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在这节课上,可以刻意“犯错”,向学生提出疑问,故意利用这条公式来提出“2=1”的结论并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设a=b,则a2=ab,∴a2-b2=ab-b2,即(a b)(a-b)=b(a-b),∴a b=b,由a=b,得2b=b,∴2=1.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促使他们去证明和解答,向教师证明两角和公式的正确性.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掌握和发掘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教学因逻辑性和规律性较强,很容易落入模式化教学的循环之中,这是极不可取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这种程序化的备课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心理状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课堂设计工作.例如上文提到的“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是实验式教学,而公式类则是“角色互换式”教学.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获得不同的知识体验,从而将课堂教学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总结
总的来说,教师是教学氛围和空间走向的决定者,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平衡.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给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空间和平台去理解和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不再扮演决定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而是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性发展,真正实现素质化教学.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积极良观的班级氛围
积极、开放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对于学习氛围也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消极闭塞的班级环境会导致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会因此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这是不可取的.为此,我们应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现平衡化教学
学生由于心理状态、成长环境、遗传因素和教学背景的不同,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新时代新社会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空间思维,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对于一些空间感要求较强的推论(如“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及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的证明题,有的学生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有的学生则是“困难重重”;而当面对逻辑性要求较强的知识学习时[如两角和公式“sin(A B)=sinAcosB 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的运用],这些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能超水平发挥,这就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势利导、因材实教,真正实现平衡化教学.
三、平衡学生心理需求,实现多模式化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领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难免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模式之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在无时无刻不发生着改变,学生需要的不再是单纯地接受,而是作为一个合作者来参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去平衡和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真正做到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学习定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忆和背诵,而没有实质地了解和实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掌握这条定理的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两端指定两个点(A和B),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最短的那个路线,并根据实际测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总结.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就会真正理解“有且只有”这个含义,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对待数学这门课程.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学生难免好动且好奇心重,这时若将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利用,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些方法,如“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来带动课堂,教师只需要对课堂进行宏观把握,这对于现代社会比较开放、外向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现以平方差公式“a2-b2=(a b)(a-b)”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在这节课上,可以刻意“犯错”,向学生提出疑问,故意利用这条公式来提出“2=1”的结论并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设a=b,则a2=ab,∴a2-b2=ab-b2,即(a b)(a-b)=b(a-b),∴a b=b,由a=b,得2b=b,∴2=1.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促使他们去证明和解答,向教师证明两角和公式的正确性.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掌握和发掘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教学因逻辑性和规律性较强,很容易落入模式化教学的循环之中,这是极不可取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这种程序化的备课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心理状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课堂设计工作.例如上文提到的“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是实验式教学,而公式类则是“角色互换式”教学.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获得不同的知识体验,从而将课堂教学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总结
总的来说,教师是教学氛围和空间走向的决定者,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平衡.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给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空间和平台去理解和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不再扮演决定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而是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性发展,真正实现素质化教学.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