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完一节课以后自我感觉是轻松、愉快,就是成功的课。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点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学己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观念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有先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位教师在观念上都不能转变,从何谈改革课堂教学呢?因为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也不同。对课的评价也不一样。本来我是不想谈这点的,但我发现有的教师观念是如此的陈旧的令人可怕、可悲。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多种杂志、或听课来转变。多少年来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转变观念,但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在口头上说,没有把这种理念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怎么办?
二、教材的使用
我们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内函,还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整合教材,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四、五、六年级)远远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编写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其内容是按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编写的,而课标中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既是教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用活我们手中的教材,使静态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情境。转变成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材料。一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二是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教材顺序:
早在八十年代,我在教学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就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当时的教材是这样的“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判断、正比例的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判断、反比例的应用题”。当时我是想把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教学是为了便于对比、联系、区别。这两块内容解决好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就会迎刃而解了。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教法,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法:学法研究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我们的教法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法。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尽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程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对待。因此,课堂教学开放了,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也不行,我们必须在预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法指导。
3、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有效估计课堂中的升成
最近笔者上了一节“圆的认识”,在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学,才能学的好。教师在这节课中每個环节都做什么?在哪一环节会有哪种情况升成,如果是这种情况我怎样处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我应该怎样处理。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情况也会有的。但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每一节课都有出乎设计之外的情况在予设之外生成。那就需要我们做到“有备无患”。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直径是所在圆的对称轴,这一概念是应该在最后一个环节解决的,但是学生在解决在画圆,这一环节就提出来了。又如教学圆面积这节课时,一个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不起16份,这是对的,但他出乎我的意料,竞把这16等份拼成了四个不同的图形,其中用两个小扇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都是我所料不及的。
三、教学过程
我认为既然有“教材弹性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弹性化”。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方式不同,有时可能会出现与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预设的,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升成。我们预设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未必能适应。这时我们也不一定要把计划的内容一定塞给学生。另外内容的呈现也不一定要按着预设的顺序呈现。也可以随着学生思维的升程来呈现。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设计的是先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再按着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但一位学生按着他的思维方式,说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这样我又要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学“圆面积”时,渗透“极限思想”是放在后面一个环节呈现的,谁知在探讨“公式”时,学生就提出来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按着我们预设的顺序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这时我们老师是否能按着学生的思维过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向下进行。这也是尊重学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种表示方式。因为小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他一想到什么、发现什么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充分预设。同时,也要根据课堂上的升程随时改变教学计划。
四、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特别重视“情感“的投入,任何一节课都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设计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你的课,你设计的再好也没用,他不参与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策略。我认为不论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良言意语山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上我们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用民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射线和角”这节课时,学生画出“~~曲线”如果用以前有的教师就擦去,现在这位教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商量“曲线我们暂时不研究先擦去可以吗?”“你是怎样思考的,愿意把你的思考告诉全班同学吗?”……对待一些学困生,我们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当同学们纷纷举手之时,我们可以说:“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见解,你不想试试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即使说错了,仍要表扬他:“你能站起来发言,老师和同学已经很高兴了,没关系的,慢慢来”。或者说:“先想想,再回答好吗?”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至今仍然存在“谁来说给我听听”“看老师怎么做”“谁能说的更好”,“看谁更聪明”等到不该用的语言。恰当的发挥教师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需要教师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一、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学己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观念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有先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位教师在观念上都不能转变,从何谈改革课堂教学呢?因为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也不同。对课的评价也不一样。本来我是不想谈这点的,但我发现有的教师观念是如此的陈旧的令人可怕、可悲。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多种杂志、或听课来转变。多少年来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转变观念,但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在口头上说,没有把这种理念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怎么办?
二、教材的使用
我们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内函,还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整合教材,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四、五、六年级)远远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编写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其内容是按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编写的,而课标中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既是教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用活我们手中的教材,使静态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情境。转变成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材料。一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二是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教材顺序:
早在八十年代,我在教学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就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当时的教材是这样的“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判断、正比例的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判断、反比例的应用题”。当时我是想把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教学是为了便于对比、联系、区别。这两块内容解决好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就会迎刃而解了。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教法,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法:学法研究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我们的教法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法。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尽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程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对待。因此,课堂教学开放了,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也不行,我们必须在预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法指导。
3、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有效估计课堂中的升成
最近笔者上了一节“圆的认识”,在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学,才能学的好。教师在这节课中每個环节都做什么?在哪一环节会有哪种情况升成,如果是这种情况我怎样处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我应该怎样处理。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情况也会有的。但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每一节课都有出乎设计之外的情况在予设之外生成。那就需要我们做到“有备无患”。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直径是所在圆的对称轴,这一概念是应该在最后一个环节解决的,但是学生在解决在画圆,这一环节就提出来了。又如教学圆面积这节课时,一个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不起16份,这是对的,但他出乎我的意料,竞把这16等份拼成了四个不同的图形,其中用两个小扇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都是我所料不及的。
三、教学过程
我认为既然有“教材弹性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弹性化”。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方式不同,有时可能会出现与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预设的,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升成。我们预设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未必能适应。这时我们也不一定要把计划的内容一定塞给学生。另外内容的呈现也不一定要按着预设的顺序呈现。也可以随着学生思维的升程来呈现。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设计的是先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再按着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但一位学生按着他的思维方式,说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这样我又要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学“圆面积”时,渗透“极限思想”是放在后面一个环节呈现的,谁知在探讨“公式”时,学生就提出来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按着我们预设的顺序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这时我们老师是否能按着学生的思维过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向下进行。这也是尊重学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种表示方式。因为小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他一想到什么、发现什么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充分预设。同时,也要根据课堂上的升程随时改变教学计划。
四、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特别重视“情感“的投入,任何一节课都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设计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你的课,你设计的再好也没用,他不参与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策略。我认为不论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良言意语山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上我们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用民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射线和角”这节课时,学生画出“~~曲线”如果用以前有的教师就擦去,现在这位教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商量“曲线我们暂时不研究先擦去可以吗?”“你是怎样思考的,愿意把你的思考告诉全班同学吗?”……对待一些学困生,我们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当同学们纷纷举手之时,我们可以说:“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见解,你不想试试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即使说错了,仍要表扬他:“你能站起来发言,老师和同学已经很高兴了,没关系的,慢慢来”。或者说:“先想想,再回答好吗?”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至今仍然存在“谁来说给我听听”“看老师怎么做”“谁能说的更好”,“看谁更聪明”等到不该用的语言。恰当的发挥教师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需要教师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