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hua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无定法,教而有法。如何去有效利用课堂几十分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探究更可能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式方法,学到对自身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再学习的技能,是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去引导和办好的事情。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你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我认为,学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认真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引导到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上来,不至于使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滑得太远,教师始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起到主导的作用。
  然而,备好了课是否就能上好课呢?不一定。学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会让他们提出教师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许多问题,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要多角度地鼓励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保留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好奇心,这种时候,就不能根据教案按部就班教学,甚至还要根据课堂需要重新组织教学。
  课程方案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是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课堂要质量,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技能已经明显地在挑战每个语文教师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黔西南州中语协会的陈理事长在听完我校的几节语文课后,十分感慨地说,要是用过去上语文课的观点来评价这几节课的话,应该说,都是些好课,因为他们将各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十分细致,让我们听课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细致入微。但是,如果用新课程方案的标准和新课改的评判来衡量的话,那就算不上好课了。老师讲得再细致,也只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而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捡现成的,哪里谈得上有提高?何况一个问题就那么一个答案吗?换一个答案行不行?换一种思维方式行不行?即使是最后要得出你老师给出的答案,最起码也应该是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再给出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是啊,我们平时上课就是怕学生这个知识点不懂,那个知识点不清,讲解的时候唯恐不细致不周到,结局呢,学生成了“接收机”,成了被动接受而不动脑的“机器”,时间一长自然就养成了一种惰性:凡事不开动脑筋,等着老师给答案。
  为此,我尝试着在我任教的班级作一点改变: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课前拟写有针对性的学案,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展示的问题,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在小组中进行探究,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坐享其成。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动手查阅资料,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小组中探讨,争论不断,就连原先在课堂上老打瞌睡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还怕别人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通过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班级中的发言,组与组之间的争论,不仅使观点更鲜明,学生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一变,课堂活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也得到锻炼。
  陈理事长的另一个观点是:语文老师一节课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引导学生搞清楚。问题多,表面上看上去课堂十分热闹,学生好像什么都清楚明白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多了,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陈理事长说,一节课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认真搞清楚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学生能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到方法,能举一反三,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我在上课文《醉翁亭记》时,就采用分散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逐个突破。比如朗读,就引导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在读中找出词的古今异义,在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受束缚,老师也从忙碌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去指导个别基础差的学生。
  总之,在今天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知识学生可以多渠道了解和涉猎,语文老师应该把握课堂这一主渠道,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消化并吸收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养成能探究、会探究的习惯。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查资料拟写教案,还是根据课堂的临场发挥,都应该是围绕服务学生这一宗旨来展开。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有用的基础知识,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真正的“主导”。
其他文献
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所以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主动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学生快乐成长,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语文老师。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有朗朗的读书声,抑或是师生间唇枪舌战的讨论声,最好还有意气风发神清气爽精神抖擞青年学生的演讲声……总之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睿智的,又是充满朝气的,蓬勃向上的课堂。可是现实的语文
期刊
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得高分,但要写出可圈可点的作文则需注意以下三点:  审题立意“二忌”  “意,犹帅也。”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近年来,高考作文加强了开放性,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方面提出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等要求。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那么,如何精准地审题立意呢?具体来说,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有“二忌”
期刊
一、加强阅读教学,注重投石效应,激发写作热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获取写作范例和方法的重要途径,毕竟“会写”要以“多读”为基础。因为,阅读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在阅读中能慢慢储存到头脑中。有了这些基础,写作时一旦需要,这些就会跳出来供你选用,你可以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地把自
期刊
一、教师的学识与素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阶梯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桶水的内涵应有新的发展、新的要求。仅就写作教学方面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系统的文体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与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把创新思维的方式与途径传授给学生。  应试教育下,教师一直被学生当作活的教科书,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学习往往被动
期刊
四幕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该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内涵。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辞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
期刊
既然背诵古诗文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那么背诵古诗文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绝不能死记硬背。   背诵古诗时先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掌握好停顿,然后体会一下朗读时的重音,反复读几次,直到顺口。背诵要把高声朗读和默看结合起来。大声地把要背诵的古诗读出来,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味,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来记忆。默看就是一边思考诗
期刊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农村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所以作文成为农村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尽管语文老师掌握了丰富的写作教学理论和大量的写作教学方法,但一搬到课堂上来似乎就起不了作用。尽管学生手上也有作文选、作文辅导和作文报等各种作文资料,但他们的作文水平还是无法提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症下药。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为水平,教师必须先分析学生的作文基础和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制约
期刊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自主性学习能力,首先要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  学生的学习既受外部动机的影响,也受内在动机的驱使,自主性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动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学习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
期刊
搭配不当是高考语病考查的重点,综合十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搭配不当考查的角度很典型,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掌握辨析和修改此类语病的技巧。搭配不当的毛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一、抓句子主干  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从下面几组关系考虑各成分之间的搭配。  1.主语和谓语搭配:由于主语或谓语较长,或含有并列成分,或偷换了主语等,会导致主谓搭配不当。如:  (1)(2010·山东卷)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
期刊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风采,新课程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得,那是最难忘怀的东西,也是终生受益的,我们做老师的要放手发动学生,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在自主体验,自主尝试中去获得新知,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从以下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转化老师自己的角色  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