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无定法,教而有法。如何去有效利用课堂几十分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探究更可能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式方法,学到对自身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再学习的技能,是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去引导和办好的事情。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你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我认为,学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认真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引导到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上来,不至于使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滑得太远,教师始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起到主导的作用。
然而,备好了课是否就能上好课呢?不一定。学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会让他们提出教师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许多问题,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要多角度地鼓励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保留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好奇心,这种时候,就不能根据教案按部就班教学,甚至还要根据课堂需要重新组织教学。
课程方案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是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课堂要质量,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技能已经明显地在挑战每个语文教师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黔西南州中语协会的陈理事长在听完我校的几节语文课后,十分感慨地说,要是用过去上语文课的观点来评价这几节课的话,应该说,都是些好课,因为他们将各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十分细致,让我们听课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细致入微。但是,如果用新课程方案的标准和新课改的评判来衡量的话,那就算不上好课了。老师讲得再细致,也只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而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捡现成的,哪里谈得上有提高?何况一个问题就那么一个答案吗?换一个答案行不行?换一种思维方式行不行?即使是最后要得出你老师给出的答案,最起码也应该是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再给出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是啊,我们平时上课就是怕学生这个知识点不懂,那个知识点不清,讲解的时候唯恐不细致不周到,结局呢,学生成了“接收机”,成了被动接受而不动脑的“机器”,时间一长自然就养成了一种惰性:凡事不开动脑筋,等着老师给答案。
为此,我尝试着在我任教的班级作一点改变: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课前拟写有针对性的学案,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展示的问题,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在小组中进行探究,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坐享其成。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动手查阅资料,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小组中探讨,争论不断,就连原先在课堂上老打瞌睡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还怕别人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通过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班级中的发言,组与组之间的争论,不仅使观点更鲜明,学生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一变,课堂活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也得到锻炼。
陈理事长的另一个观点是:语文老师一节课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引导学生搞清楚。问题多,表面上看上去课堂十分热闹,学生好像什么都清楚明白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多了,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陈理事长说,一节课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认真搞清楚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学生能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到方法,能举一反三,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我在上课文《醉翁亭记》时,就采用分散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逐个突破。比如朗读,就引导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在读中找出词的古今异义,在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受束缚,老师也从忙碌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去指导个别基础差的学生。
总之,在今天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知识学生可以多渠道了解和涉猎,语文老师应该把握课堂这一主渠道,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消化并吸收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养成能探究、会探究的习惯。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查资料拟写教案,还是根据课堂的临场发挥,都应该是围绕服务学生这一宗旨来展开。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有用的基础知识,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真正的“主导”。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你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我认为,学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认真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引导到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上来,不至于使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滑得太远,教师始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起到主导的作用。
然而,备好了课是否就能上好课呢?不一定。学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会让他们提出教师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许多问题,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要多角度地鼓励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保留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好奇心,这种时候,就不能根据教案按部就班教学,甚至还要根据课堂需要重新组织教学。
课程方案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是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课堂要质量,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技能已经明显地在挑战每个语文教师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黔西南州中语协会的陈理事长在听完我校的几节语文课后,十分感慨地说,要是用过去上语文课的观点来评价这几节课的话,应该说,都是些好课,因为他们将各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十分细致,让我们听课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细致入微。但是,如果用新课程方案的标准和新课改的评判来衡量的话,那就算不上好课了。老师讲得再细致,也只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而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捡现成的,哪里谈得上有提高?何况一个问题就那么一个答案吗?换一个答案行不行?换一种思维方式行不行?即使是最后要得出你老师给出的答案,最起码也应该是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再给出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是啊,我们平时上课就是怕学生这个知识点不懂,那个知识点不清,讲解的时候唯恐不细致不周到,结局呢,学生成了“接收机”,成了被动接受而不动脑的“机器”,时间一长自然就养成了一种惰性:凡事不开动脑筋,等着老师给答案。
为此,我尝试着在我任教的班级作一点改变: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课前拟写有针对性的学案,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展示的问题,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在小组中进行探究,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坐享其成。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动手查阅资料,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小组中探讨,争论不断,就连原先在课堂上老打瞌睡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还怕别人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通过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班级中的发言,组与组之间的争论,不仅使观点更鲜明,学生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一变,课堂活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也得到锻炼。
陈理事长的另一个观点是:语文老师一节课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引导学生搞清楚。问题多,表面上看上去课堂十分热闹,学生好像什么都清楚明白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多了,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陈理事长说,一节课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认真搞清楚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学生能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到方法,能举一反三,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我在上课文《醉翁亭记》时,就采用分散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逐个突破。比如朗读,就引导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在读中找出词的古今异义,在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受束缚,老师也从忙碌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去指导个别基础差的学生。
总之,在今天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知识学生可以多渠道了解和涉猎,语文老师应该把握课堂这一主渠道,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消化并吸收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养成能探究、会探究的习惯。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查资料拟写教案,还是根据课堂的临场发挥,都应该是围绕服务学生这一宗旨来展开。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有用的基础知识,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真正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