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08年6月24日,中国A股、B股市场共拥有上市公司1661家,总市值达21.92万亿元。不断壮大的资本市场大大拓宽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融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经济證券化率大幅提升,投资者的数量和结构与过去相比,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以市值为标志的管理变革。
过去,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其中流通股以市值最大化为目标,而非流通股则追求净资产最大化。因此,上市公司对市值的关注仅限于吸引投资者、扩大融资的需要,而大股东由于自身经济利益与股票市值没有直接联系,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对市值进行管理管理。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中国资本市场步入了全流通时代。全流通使得非流通股可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促使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追求利润、追求资产转向了追求股东价值即市值,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也发生了从争夺客户向既争夺客户、又争夺投资者的转变。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所谓市值管理,即指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和主动地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而就宏观层面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证券化进程,使虚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宏观经济管理不能仅以实体经济为单一考量,而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因此,宏观市值管理亦成为今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大课题。
宏观市值管理的目的,即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利润率等宏观市值管理手段,使虚拟经济既不因过于膨胀而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也不致过于低迷而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而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从数量上来讲,就是要使虚拟经济的总市值与实体经济的GDP之比,即经济的证券化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由于宏观市值管理的对象是虚拟经济,其目标是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因而,宏观市值管理的主体也应是中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其着力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提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总利润以提高总市值。如当市场低迷需要扩大总市值时,就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总体市盈率、上市公司总利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投资者市场信心来实现;反之,当市场过热需要降温时,就可以通过降低高市场总体市盈率、上市公司总利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投资者市场信心来实现。市值管理无疑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
二是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上市公司利润率和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证券化率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对实体经济的调节必然要影响到虚拟经济,因此,采取上述措施时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第三,从经济证券化率来看,证券化率的提升包括经济泡沫化和经济证券化的过程。上市公司利润率的提升是经济证券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日益发达的过程,值得鼓励和支持;整体市盈率的提高是经济泡沫化的过程,适当的泡沫对经济有益,但过高的泡沫应当警惕。
相对于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我国对虚拟经济的调控仍处于探索初期,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意识仍未觉醒,市值管理处在无意识、被动和片面的状态。宏观市值管理还面临着包括虚拟经济管理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挑战。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同时,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多大的力度来打开国内市场,确保我国虚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也成为考验监管层监管能力和智慧的重要课题。
过去,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其中流通股以市值最大化为目标,而非流通股则追求净资产最大化。因此,上市公司对市值的关注仅限于吸引投资者、扩大融资的需要,而大股东由于自身经济利益与股票市值没有直接联系,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对市值进行管理管理。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中国资本市场步入了全流通时代。全流通使得非流通股可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促使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追求利润、追求资产转向了追求股东价值即市值,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也发生了从争夺客户向既争夺客户、又争夺投资者的转变。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所谓市值管理,即指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和主动地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而就宏观层面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证券化进程,使虚拟经济在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宏观经济管理不能仅以实体经济为单一考量,而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因此,宏观市值管理亦成为今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大课题。
宏观市值管理的目的,即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利润率等宏观市值管理手段,使虚拟经济既不因过于膨胀而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也不致过于低迷而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而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从数量上来讲,就是要使虚拟经济的总市值与实体经济的GDP之比,即经济的证券化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由于宏观市值管理的对象是虚拟经济,其目标是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因而,宏观市值管理的主体也应是中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其着力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提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总利润以提高总市值。如当市场低迷需要扩大总市值时,就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总体市盈率、上市公司总利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投资者市场信心来实现;反之,当市场过热需要降温时,就可以通过降低高市场总体市盈率、上市公司总利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投资者市场信心来实现。市值管理无疑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
二是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上市公司利润率和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证券化率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对实体经济的调节必然要影响到虚拟经济,因此,采取上述措施时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第三,从经济证券化率来看,证券化率的提升包括经济泡沫化和经济证券化的过程。上市公司利润率的提升是经济证券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日益发达的过程,值得鼓励和支持;整体市盈率的提高是经济泡沫化的过程,适当的泡沫对经济有益,但过高的泡沫应当警惕。
相对于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我国对虚拟经济的调控仍处于探索初期,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意识仍未觉醒,市值管理处在无意识、被动和片面的状态。宏观市值管理还面临着包括虚拟经济管理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挑战。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同时,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多大的力度来打开国内市场,确保我国虚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也成为考验监管层监管能力和智慧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