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生活离不教育,教育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实施数学教育,使幼儿亲身体验到“身边到处存在着知识,而答案就在自己身边”,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活动的魅力,享受到游戏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和利用生活化环境,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促进幼儿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幼儿在看完图书,将书送回书架上时,总是摆放不整齐,影响图书角的美观。于是,我们就请孩子们想办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在每层书架和每本图书上标上数字,这样一来,图书摆放整齐了,孩子们也知道了对号放书了,真是一举两得。又如,幼儿的桌子总是歪歪扭扭,摆放不整齐,我们就在每张桌子的两个对角相对应的地面上画上圆圈,这样桌子摆放好了,无形中也对幼儿渗透了有关对角线的知识。此外,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把环境布置与数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随着环境意识、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逐渐意识到,应创设富含教育价值的活动环境。在开学初的环境布置中,我们融入了大量数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室走廊内,我们用塑料积木穿起了彩链,每一串彩链都有不同的排列方法,并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去寻找排列规律,在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彩链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彩链的“美”,同时也发现了一种排法中的多种讲法,积累了排序的经验。走廊上挂起的花环上,都有6—12数量不等的花,我们引导孩子来数一数哪一个花环上的花最多,哪一个最少,哪几个是一样多的……孩子们数得不亦乐乎,自由活动时,还有孩子结伴玩着数花环的游戏,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和利用生活化环境,让幼儿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1个人、1棵树、1朵花,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含义。例如在“欢腾的六一节”这个小主题中,我们布置了“挂气球”的墙面。有一次,两个孩子在一起讨论“第一根绳子上挂了几个气球”,睿睿说:“我早就知道了‘2+4=6’,2个绿气球加4个红气球,一共6个。”文文马上说:“我和你不一样的,我是‘3+3=6’,是3个大气球加3个小气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又如,在区域材料智慧屋里的天安门拼图中,孩子们为了一物多玩,编起了加法题目,彤彤说:“1+1=2,1表示左边1条字,另一个1表示右边一条字,一共有2条字。”后来,妍妍也编了1+1=2,还没等她讲下去,小朋友就叫起来:“跟彤彤一样的,讲过的。”我请小朋友耐心地听听妍妍的意思,妍妍说:“我的1表示第一层瓦片,另一个1表示下面一层瓦片,2表示一共有2层瓦片。”听她这么一解释,小朋友都同意算她一种办法。可见,生活化的数学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三、?创设和利用生活化数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充分实践
活动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我组织幼儿两人一组,带十元钱去超市购物,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购物金额最接近于十元。幼儿在挑选合适的物品、估算其价格(对于价格不是整数的物品,学习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估算)、算账、付钱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有关于数的组成、十以内的加减等相关知识。这是一节数学课,由于幼儿园旁边就是超市,出入和安全方面都比较能够保障,正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比平时显得更感轻松、愉快,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数学活动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周围随时都有很多数学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在幼儿的生活中发现,然后有机地设计,进行有机和随机的数学教育。如幼儿在进餐、吃点心时,可以进行一一对应的教育,一个小朋友,一个碗、一个茶杯、一把小勺;排队时可以进行第几个、第几队的序数练习;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拍球、跳绳时可以练习数数;此外,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练习创编应用题,如:我有两个红色的雪花片,三个蓝色的雪花片,我一共有多少雪花片?
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因而我们教师应该顺应社会需要,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活动中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杨舍中心幼儿园)
一、?创设和利用生活化环境,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促进幼儿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幼儿在看完图书,将书送回书架上时,总是摆放不整齐,影响图书角的美观。于是,我们就请孩子们想办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在每层书架和每本图书上标上数字,这样一来,图书摆放整齐了,孩子们也知道了对号放书了,真是一举两得。又如,幼儿的桌子总是歪歪扭扭,摆放不整齐,我们就在每张桌子的两个对角相对应的地面上画上圆圈,这样桌子摆放好了,无形中也对幼儿渗透了有关对角线的知识。此外,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把环境布置与数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随着环境意识、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逐渐意识到,应创设富含教育价值的活动环境。在开学初的环境布置中,我们融入了大量数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室走廊内,我们用塑料积木穿起了彩链,每一串彩链都有不同的排列方法,并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去寻找排列规律,在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彩链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彩链的“美”,同时也发现了一种排法中的多种讲法,积累了排序的经验。走廊上挂起的花环上,都有6—12数量不等的花,我们引导孩子来数一数哪一个花环上的花最多,哪一个最少,哪几个是一样多的……孩子们数得不亦乐乎,自由活动时,还有孩子结伴玩着数花环的游戏,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和利用生活化环境,让幼儿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1个人、1棵树、1朵花,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含义。例如在“欢腾的六一节”这个小主题中,我们布置了“挂气球”的墙面。有一次,两个孩子在一起讨论“第一根绳子上挂了几个气球”,睿睿说:“我早就知道了‘2+4=6’,2个绿气球加4个红气球,一共6个。”文文马上说:“我和你不一样的,我是‘3+3=6’,是3个大气球加3个小气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又如,在区域材料智慧屋里的天安门拼图中,孩子们为了一物多玩,编起了加法题目,彤彤说:“1+1=2,1表示左边1条字,另一个1表示右边一条字,一共有2条字。”后来,妍妍也编了1+1=2,还没等她讲下去,小朋友就叫起来:“跟彤彤一样的,讲过的。”我请小朋友耐心地听听妍妍的意思,妍妍说:“我的1表示第一层瓦片,另一个1表示下面一层瓦片,2表示一共有2层瓦片。”听她这么一解释,小朋友都同意算她一种办法。可见,生活化的数学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三、?创设和利用生活化数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充分实践
活动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我组织幼儿两人一组,带十元钱去超市购物,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购物金额最接近于十元。幼儿在挑选合适的物品、估算其价格(对于价格不是整数的物品,学习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估算)、算账、付钱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有关于数的组成、十以内的加减等相关知识。这是一节数学课,由于幼儿园旁边就是超市,出入和安全方面都比较能够保障,正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比平时显得更感轻松、愉快,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数学活动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周围随时都有很多数学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在幼儿的生活中发现,然后有机地设计,进行有机和随机的数学教育。如幼儿在进餐、吃点心时,可以进行一一对应的教育,一个小朋友,一个碗、一个茶杯、一把小勺;排队时可以进行第几个、第几队的序数练习;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拍球、跳绳时可以练习数数;此外,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练习创编应用题,如:我有两个红色的雪花片,三个蓝色的雪花片,我一共有多少雪花片?
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因而我们教师应该顺应社会需要,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活动中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杨舍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