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与代数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数学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学会创新。最后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各种功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
  如在《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传统的教学是:出示一组分数200/240、20/24、10/12、5/6,让学生先把这几个分数改写成比的形式 200:240=20:24=10:12=5:6,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这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不说让学生感兴趣,就是对其内容,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应用时,会出现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的不是同一个数。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例3进行引入,而是先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然后从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猴王管辖的猴群分为三组,一组有4只猴子分得了3个桃;二组有8只猴子分得了6个桃;三组有12只猴子分得了9个桃。请问,猴王的分配公平吗?
  学生都能说出三组的比3:4=6:8=9:12提问:它们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学生能够得出它们的比值相等都是3/4,所以三个比相等,然后让学生从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密切的联系中引导学生: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通过这样的引导,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很想弄清楚:比有没有类似商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学生更有了兴趣,很乐于主动去探索,去接受,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感,同时还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二、猜想验证,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对猜想提出验证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验证猜想,最后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研究思路与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这样不仅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产生灵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学生提出:比肯定也有类似除法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老师引导大家讨论怎样验证。结果1组的意见是: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2组的意见是: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3组的意见是: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这些想法好,要求同学们分组试试。学生反应十分活跃,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你写一个比来验证,我写一个比来试试,有的故意把数写得很大……几分钟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验证结果,同时也提出了验证过程中的疑问。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验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整理归纳,让学生体验成功。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它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便于形成数学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掌握。通过归纳,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在《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把学生验证的结果一一展示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比的这个特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比的这个特性怎样归纳呢?有的说: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有的说:还应该加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有的说:这还不完整,应加上0除外……这样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分析、整理、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出结论后,告诉学生:你们太聪明了,你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学生感到获得了很大成功,信心十足,不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掌握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到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总之,“比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比也应该有类似的性质,这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欲望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上述学习内容的铺垫,为学生自主探究“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条件。所以,我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及教材束缚,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其他文献
冬日的一个夜晚,我们一家人早早吃了晚饭,打开取暖器,围坐在一起聊天.这是我们家惯常的节目.rn闲聊间,奶奶无意说起自己有些时日没洗头了,如果洗个头,一定很舒服.爸爸听了,立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体会与学习他人经验入手,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文化课的教学要求.提出让学生学到必需的、够用的、有价值的教学知识,立足效果.使得数学教学趋于大众化、贴近专业化、呈现多样化.为学生就业做好数学方面的准备,从而显著的提高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高学生 数学 有效性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数学课教学中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课,学生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尚处在“边实践、边研究、边建设”的探索研究阶段。总结近几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培养合格本科学历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优秀的教学软件,可以把抽象的概念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过多依赖多媒体给教育教学带来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学位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的,倡导创新伴随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数学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时时要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时时要增长自己的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性的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需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师生合力、形成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课堂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探索新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