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美国AP音乐课程;中西教育差异;学生立场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3-0058-02
【作者简介】周晔,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2009年,江苏省天一中学开设了国际部,引进了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笔者担任多年的国际部班主任工作,近距离地接触了由美籍教师任教的AP课程,和学生一起在发扬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势的基础上,感受外教们带来的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感受到来自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和思维的碰撞。
“美国AP课程班”中西合璧,有中方课程,也有外方课程。中方课由普通高中教师任教,外方课程由美籍教师任教。音乐课也是如此。美籍教师任教的音乐课,虽然看上去容量不大,课堂组织在我们眼里也很“松散”,但课堂氛围热烈,小组展示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参与表演或演讲,学生上课时充满了激情,甚至连课后的作业也会很认真地完成。
在询问与观察中,笔者发现了学生态度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开始怀着包容的心态去发现西方教育中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多元化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导向
开学初,外教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该学科的评分体系,例如Mr. Doherty的AP音乐课计分方法如下表。从表格中我们看到,期末考试只占该门课程分数的20%,课堂参与情况、家庭作业、书面报告、课堂小练习、期中考试等占了成绩的80%。由此可见,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外教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外教的课堂上,形成性评价有多种形式,涵盖课堂学习活动、日常家庭作业、学习档案、调查访谈、演讲、辩论、表演、小测验等等。评价方式采用了评分、等级评定、描述性评定。评定主体有教师、同龄人、自己等。教师将过程性评价随时更新在网络上,家长、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可以随时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站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
学生的阶段评估报告(又称进步报告)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评价是为了发现问题以改进,挖掘优点以张扬,而不是给予最终评判,也就是说评估是为了激励学生成长而不是鉴别学生优劣。
第一次阶段成绩单发放一般是在10月初,不少学生看到后非常纳闷:“我考试成绩尚可,怎么会等级如此之低?”仔细研究发现,上课发言讨论参与度太低,小组活动中“合作、帮助”的分数较低……习惯于中国式评价的学生在受挫后开始反思:原来学习除了埋头争得一个高分之外,还有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学习规划能力甚至表达信心等很多要素。他们开始针对评价指标逐个检讨和反思自己,逐个超越自己,发言、参与、提问、辩论,“逼”着自己承担起学习“主人”之责。
外教的评价体系也促使外教自己必须走进学生,去发现突出的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品质的发展,引领学生从自我走向“群体”,从“接受”走向主动“吸取”与积极探究。
二、课堂的重心在于学生是否“会学”,关注人的成长
在2017年学校举行的“聚焦课堂”公开课展示上,我校国际部的Mr. Doherty开了一堂让学生了解交响乐队的公开课。课堂上,他没有直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交响乐队,交响乐队里有哪些乐器等等,而是在课堂上反复播放某段旋律,不断地鼓励每个学生都能把旋律哼唱出来,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来模仿乐器的音色,并能在教室的乐器陈列柜上,找到那件乐器。如有学生能找到不同的乐器一起唱出那段和弦的话,教师会用极为夸张的表情去表扬学生。整节课上无论学生唱得如何,回答得怎样,Mr. Doherty都能微笑着给予鼓励。
中国的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具体“学到”什么,学习的内容重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世界的认知,基本空白;而美国的教育更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学”。外教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卓越的才华,教师的作用只是通过启发将孩子的智慧引导出来。因此,外教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求知的态度和激情,外教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望、求知态度、质疑能力等等在成长过程中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美国大学的申请和中国高考不同,中国高考基本上只看最后一次高考成绩,但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立体的系统。我们学生在申请时,需要递交语言成绩(托福)、标化成绩(SAT)、学术成绩(包括AP成绩和GPA平时成绩)、参加活动的情况,以及老师的推荐信和PS(个人陈述)。这一系列的申请展现给大学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只是“分数”。
三、小组合作学习,“捆绑式”评分,让每个学生回归“主体”
AP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但外教总是会布置一些出人意料的作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比如,一次布置了小组合作的音乐作业——handmade instrument(DIY乐器),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身边任何材料来制作一件“乐器”,只要能发出声音就行,教師会给出固定节拍或是一些节奏,学生根据节奏拍打出自己创作的音高。学生参与度很高,虽然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的,能利用的材料很有限,但学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几个小组是用宿舍的玻璃杯(或漱口杯),装进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发出不同的音高;有的小组用不同长度的吸管串起来,用嘴巴吹奏,发出不同的音高;还有小组用衣架把大小不同的瓶子串起来,风吹过,发出不同的音高;甚至有个小组,在线路板上设置了一个简易的电子合成器。而教师打出的分数,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分”,分数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团队的“短板”。这种小组成员的“捆绑式”荣誉使得学生逐渐习惯于互助学习,落后的学生也有了积极跟进的义务。小组中的“leader”(组长)组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制定好计划并督促实施。
虽然现在我们很多的课堂上也提倡让学生互帮互助,也提倡小组讨论的形式,但很少形成这种自然的讨论互助学习风气,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让小组讨论真正起到作用。小组讨论学习和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参与的学生不但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能在争论中提高自己。在小组中,有领导者(leader)也有成员(members),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系统规划处理事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耐挫能力在参与中不断提升。
借鉴外教在教育教学中带给我们的启示,反思我们“学生立场”缺失的深层原因。笔者希望在课堂上能“坚定学生立场”。一旦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将呈现出蓬勃的绿色生命色彩。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3-0058-02
【作者简介】周晔,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2009年,江苏省天一中学开设了国际部,引进了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笔者担任多年的国际部班主任工作,近距离地接触了由美籍教师任教的AP课程,和学生一起在发扬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势的基础上,感受外教们带来的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感受到来自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和思维的碰撞。
“美国AP课程班”中西合璧,有中方课程,也有外方课程。中方课由普通高中教师任教,外方课程由美籍教师任教。音乐课也是如此。美籍教师任教的音乐课,虽然看上去容量不大,课堂组织在我们眼里也很“松散”,但课堂氛围热烈,小组展示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参与表演或演讲,学生上课时充满了激情,甚至连课后的作业也会很认真地完成。
在询问与观察中,笔者发现了学生态度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开始怀着包容的心态去发现西方教育中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多元化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导向
开学初,外教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该学科的评分体系,例如Mr. Doherty的AP音乐课计分方法如下表。从表格中我们看到,期末考试只占该门课程分数的20%,课堂参与情况、家庭作业、书面报告、课堂小练习、期中考试等占了成绩的80%。由此可见,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外教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外教的课堂上,形成性评价有多种形式,涵盖课堂学习活动、日常家庭作业、学习档案、调查访谈、演讲、辩论、表演、小测验等等。评价方式采用了评分、等级评定、描述性评定。评定主体有教师、同龄人、自己等。教师将过程性评价随时更新在网络上,家长、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可以随时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站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
学生的阶段评估报告(又称进步报告)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评价是为了发现问题以改进,挖掘优点以张扬,而不是给予最终评判,也就是说评估是为了激励学生成长而不是鉴别学生优劣。
第一次阶段成绩单发放一般是在10月初,不少学生看到后非常纳闷:“我考试成绩尚可,怎么会等级如此之低?”仔细研究发现,上课发言讨论参与度太低,小组活动中“合作、帮助”的分数较低……习惯于中国式评价的学生在受挫后开始反思:原来学习除了埋头争得一个高分之外,还有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学习规划能力甚至表达信心等很多要素。他们开始针对评价指标逐个检讨和反思自己,逐个超越自己,发言、参与、提问、辩论,“逼”着自己承担起学习“主人”之责。
外教的评价体系也促使外教自己必须走进学生,去发现突出的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品质的发展,引领学生从自我走向“群体”,从“接受”走向主动“吸取”与积极探究。
二、课堂的重心在于学生是否“会学”,关注人的成长
在2017年学校举行的“聚焦课堂”公开课展示上,我校国际部的Mr. Doherty开了一堂让学生了解交响乐队的公开课。课堂上,他没有直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交响乐队,交响乐队里有哪些乐器等等,而是在课堂上反复播放某段旋律,不断地鼓励每个学生都能把旋律哼唱出来,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来模仿乐器的音色,并能在教室的乐器陈列柜上,找到那件乐器。如有学生能找到不同的乐器一起唱出那段和弦的话,教师会用极为夸张的表情去表扬学生。整节课上无论学生唱得如何,回答得怎样,Mr. Doherty都能微笑着给予鼓励。
中国的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具体“学到”什么,学习的内容重在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世界的认知,基本空白;而美国的教育更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学”。外教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卓越的才华,教师的作用只是通过启发将孩子的智慧引导出来。因此,外教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求知的态度和激情,外教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望、求知态度、质疑能力等等在成长过程中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美国大学的申请和中国高考不同,中国高考基本上只看最后一次高考成绩,但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立体的系统。我们学生在申请时,需要递交语言成绩(托福)、标化成绩(SAT)、学术成绩(包括AP成绩和GPA平时成绩)、参加活动的情况,以及老师的推荐信和PS(个人陈述)。这一系列的申请展现给大学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只是“分数”。
三、小组合作学习,“捆绑式”评分,让每个学生回归“主体”
AP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但外教总是会布置一些出人意料的作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比如,一次布置了小组合作的音乐作业——handmade instrument(DIY乐器),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身边任何材料来制作一件“乐器”,只要能发出声音就行,教師会给出固定节拍或是一些节奏,学生根据节奏拍打出自己创作的音高。学生参与度很高,虽然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的,能利用的材料很有限,但学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几个小组是用宿舍的玻璃杯(或漱口杯),装进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发出不同的音高;有的小组用不同长度的吸管串起来,用嘴巴吹奏,发出不同的音高;还有小组用衣架把大小不同的瓶子串起来,风吹过,发出不同的音高;甚至有个小组,在线路板上设置了一个简易的电子合成器。而教师打出的分数,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分”,分数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团队的“短板”。这种小组成员的“捆绑式”荣誉使得学生逐渐习惯于互助学习,落后的学生也有了积极跟进的义务。小组中的“leader”(组长)组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制定好计划并督促实施。
虽然现在我们很多的课堂上也提倡让学生互帮互助,也提倡小组讨论的形式,但很少形成这种自然的讨论互助学习风气,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让小组讨论真正起到作用。小组讨论学习和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参与的学生不但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能在争论中提高自己。在小组中,有领导者(leader)也有成员(members),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系统规划处理事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耐挫能力在参与中不断提升。
借鉴外教在教育教学中带给我们的启示,反思我们“学生立场”缺失的深层原因。笔者希望在课堂上能“坚定学生立场”。一旦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将呈现出蓬勃的绿色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