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面临的问题和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彻素质教育,关键要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启发式;讨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09-02
作者简介:张亚娟(1973.3-),女,辽宁喀左人,在职研究生,高级教师。
2006年我们省按照国家要求进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一轮课改已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与历次课改相比,本次改革是力度较大的一次,我校属于普通高中,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课程标准或教科书方面的,也有教师、教学、教研、学术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历史教材改动太大,造成我们历史教师的不适应
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教材,历史体系和知识点相对于旧教材改动的大,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又增加了很多知识点,引起了我们思想混乱和知识的短缺。造成极大的不适应。
2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新历史课程标准与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
3 教师对新教科书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从高一新课程的实施来看,教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
(1)课时紧张使教师参与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精力不足,感到教学负担过重。
(2)课时紧张使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学实验很难进行。
4 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够
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却更高了。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要真正地做到素质教育,把课改做到实处,只有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创新的意识,才能使学科能力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在各种方法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正如德田布莱希特说过:“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人们思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当代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重视教师主导、引导作用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利用、探索知识。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主导作用,对课文知识精雕细琢,分析得十分透彻,然后讲给学生,这种课上得好时,学生个个听的真切、记得明白,甚至个个叫好,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思考空间越来越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低,导致“高分低能”。
启发式教学则重在教师引导,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上课伊始应用简明导言切入正题,然后用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步步深入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高潮,要展的开、收的住。首尾相应、有紧有慢,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掌握知识,变“要我学”、“逼我学”为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伴随着来之不易的成功的喜悦,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以低级记忆能力为主。教师将知识分析整理好再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记忆、去理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皆指学生对问题已有所思考,只有在这种状态下,老师给以相应的诱导和启迪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在训练学生记忆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自己对真理的一番探索、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得到及时训练。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动起来了,而教师却“闲”了起来。教师由过去的劳累不堪变的轻松自如,就能利用学生自学的机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指导,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高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启发式教学则越来越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特别适应新课改能力的要求;适应现代学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那么,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行启发式教学呢?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潜心研究、精心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大工夫、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确保设计的问题,饶有兴趣,面向全体,难度适中,易于落实。
具体地说:
(1)就是情境交融、激发兴趣。首先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就是历史史实,然后设置问题。
其次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品尝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促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再次增添学生兴趣的关键则在于创造历史情境,使学生同溯历史、感受历史。历史教师把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的种种努力,触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有了想象力,何愁启而不发。
(2)指导阅读,开展讨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一边读一边用笔把书上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画出来,坚持不懈,训练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质疑,并且尽量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解决问题。
再次,老师在学生阅读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老师设置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所提高。
(3)教师尽可能少讲一点,而让学生多想一点。做老师的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统统交给学生,教师主动了,学生自然被动了。就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要求我们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在现在新课改下,我们要多采用启发式,切忌采用“满堂灌”式的劳而无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让学生解答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解答。有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堂讲座,培养并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总之,要贯彻新课改精神,关键要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启发式;讨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09-02
作者简介:张亚娟(1973.3-),女,辽宁喀左人,在职研究生,高级教师。
2006年我们省按照国家要求进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一轮课改已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与历次课改相比,本次改革是力度较大的一次,我校属于普通高中,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课程标准或教科书方面的,也有教师、教学、教研、学术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历史教材改动太大,造成我们历史教师的不适应
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教材,历史体系和知识点相对于旧教材改动的大,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又增加了很多知识点,引起了我们思想混乱和知识的短缺。造成极大的不适应。
2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新历史课程标准与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
3 教师对新教科书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从高一新课程的实施来看,教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
(1)课时紧张使教师参与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精力不足,感到教学负担过重。
(2)课时紧张使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学实验很难进行。
4 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够
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却更高了。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要真正地做到素质教育,把课改做到实处,只有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创新的意识,才能使学科能力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在各种方法中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正如德田布莱希特说过:“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人们思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当代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重视教师主导、引导作用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利用、探索知识。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主导作用,对课文知识精雕细琢,分析得十分透彻,然后讲给学生,这种课上得好时,学生个个听的真切、记得明白,甚至个个叫好,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思考空间越来越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低,导致“高分低能”。
启发式教学则重在教师引导,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上课伊始应用简明导言切入正题,然后用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步步深入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高潮,要展的开、收的住。首尾相应、有紧有慢,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掌握知识,变“要我学”、“逼我学”为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伴随着来之不易的成功的喜悦,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以低级记忆能力为主。教师将知识分析整理好再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记忆、去理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皆指学生对问题已有所思考,只有在这种状态下,老师给以相应的诱导和启迪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在训练学生记忆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自己对真理的一番探索、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得到及时训练。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动起来了,而教师却“闲”了起来。教师由过去的劳累不堪变的轻松自如,就能利用学生自学的机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指导,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高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启发式教学则越来越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特别适应新课改能力的要求;适应现代学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那么,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行启发式教学呢?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潜心研究、精心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大工夫、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确保设计的问题,饶有兴趣,面向全体,难度适中,易于落实。
具体地说:
(1)就是情境交融、激发兴趣。首先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就是历史史实,然后设置问题。
其次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品尝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促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再次增添学生兴趣的关键则在于创造历史情境,使学生同溯历史、感受历史。历史教师把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的种种努力,触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有了想象力,何愁启而不发。
(2)指导阅读,开展讨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一边读一边用笔把书上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画出来,坚持不懈,训练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质疑,并且尽量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解决问题。
再次,老师在学生阅读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老师设置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所提高。
(3)教师尽可能少讲一点,而让学生多想一点。做老师的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统统交给学生,教师主动了,学生自然被动了。就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要求我们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在现在新课改下,我们要多采用启发式,切忌采用“满堂灌”式的劳而无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让学生解答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解答。有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堂讲座,培养并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总之,要贯彻新课改精神,关键要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