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重要的是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扭转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同时,也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中国居民有能力消费和有信心敢于消费。
今年,被温家宝总理称为“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所以一揽子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相继诞生。半年甫过,即到了检验措施成效的时刻。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增势喜人;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农村略高于城市,为2.8%,增幅可用温和来形容。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6%,处于平稳态势。
而备受关注的消费与投资,也都实现了稳步的增长,分别实现了18.2%和25%的增幅。外贸数据更为喜人,6月份的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均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堪称华丽的经济数据,使保增长的任务告一段落。然而,漂亮的数据背后,仍然有着诸多的经济难题待解。下半年的经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经济减速进行时
相对于一季度的11.9%的高速增长,二季度的10.3%的数字显然有了一个明显的降幅,这和去年GDP的前低后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学家普遍预期,2010年GDP将会在9%—10%之间。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将在三季度刹车的论断,源于对三驾马车的分析:
首先,以出口为例,上半年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使增幅尤其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最主要贸易伙伴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欧盟的经济减速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出口企业带来相当的成本压力。
上半年,三驾马车最为重要的投资,仍然保持了一个稳步的增长幅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居功至伟。但是,伴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投资调控措施的出台,投资增长将会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未来几个月,房地产调控仍会进行,信贷增长也不会增幅巨大,这都给投资会产生流动性的限制。
唯一有望保持增速的是消费,上半年接近20%的增幅,已经给人以惊喜。尽管房地产的调控,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消费,但在调结构称为主调的当下,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补贴措施,仍会掀起不小的消费潮。但担忧是,消费的增长仍然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出口可能的环比衰退。
由此可见,今年三、四季度经济的增速环比降低已是毫无疑问。对于经济增长的讨论,落脚点则放在了增长幅度多大才是合理和能够承受的。
日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分析,今年经济增长的幅度将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她认为,今年四季度的GDP很有可能是8%至9%之间,但这个幅度并不可怕,不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十一五的目标也只是每年平均百分之七的增长幅度,宏观经济的趋势仍然自可控范围内。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7月14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百分之八是合理的。
值得警惕的,不是经济减速的问题,而是多重负面因素叠加的效应。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东海证券研究所撰文指出,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强以及中国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与不确定性的冲击等因素,将致使多重经济厦华力量在第四季度爆发。
尽管二次探底的可能不大,但也可能引领中国进入振荡与波动的过渡期。
通胀趋缓压力犹存
6月,CPI同比增速小幅收窄,回落至2.9%,环比下降0.6%,幅度并不明显。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7%,为CPI上涨贡献了1.9个百分点,仍是其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贡献了0.7个百分点。
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处高位运行,但同比增速自2009年11月以来首次回落至6.4%,增幅比5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15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市场人士分析,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导致企业放缓投资、生产活动,直接体现为6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较上月明显下降,这也推动PPI涨幅见顶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虽然短期内物价仍可能惯性上涨,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下半年通胀压力逐渐减轻,三季度CPI、PPI将见顶回落。
首先,随着经济增速和总需求增势放缓,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产出缺口将在下半年呈现扩张趋势,这将加大全社会产能过剩压力,抑制物价上行速度和高度,从而减缓通胀压力。
其次,货币供给增速回落制约通胀压力攀升。研究机构分析,虽然2008年末以来高速投放的货币信贷造成的宽裕流动性局面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但是,今年以来受监管部门对信贷额度和投放节奏的管控,信贷增速明显回落;受欧债危机恶化引发的资金回流风潮影响,外汇占款可能持续回落。随着货币增速的持续回落,市场流动性的逐步收紧将制约未来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最后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呈现缓解迹象和翘尾因素正效应逐渐消退减缓物价上涨。这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和收窄外贸顺差,从而舒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决定下半年CPI、PPI涨幅将逐渐回落。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除对于通胀压力不大的论断之外,也提到了不容小觑的物价结构性的上涨因素。该机构认为,某些时段通胀压力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并突出显现,因此有必要继续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但是,在国内外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多,特别是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复杂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压力等多重目标,重点仍要置于巩固经济复苏基础上。
“因此,对于通胀风险警戒线的判断应当具有适度灵活性,可以适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而不应过于教条和机械地坚持3%的标准。”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如是分析。“总体而言,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为主,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松紧力度。”
“两难”之虞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根据经济学家的梳理,中国经济面临六大“两难”问题:人民币升值若过快会面临出口恶化、就业困难,不升值又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既要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也不能再走过去一味扩大出口的老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但相应的企业成本也会增加;房地产调控不可半途而废,但房地产大萎缩也对经济不利;节能减排要上调资源价格,但当前物价需要控制;宏观政策退得过早有二次探底的风险,退得太晚又会加大通胀压力。
中国的出口一直占到GDP的40%左右,即使以附加值算,也占到GDP的四分之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势必会造成出口企业成本过快上升,抑制经济增长。
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1173.7亿美元,增长34.1%。这个数据刷新了我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创下历史新高。一定程度上,这是受益于新兴经济体复苏和出口退税微调的双重结果。
分析人士认为,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问题仍然存在,欧盟的经济环境不见明显好转,人民币升值压力日增,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料将放缓。
出口之外,对于经济贡献的另一重要引擎无疑是房地产,从今年四月开始的连番调控,一定程度上已经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调控政策产生初步成效。
根据最新数据,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缩小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大降逾三成。对于市场对于调控政策退出的传言,住建部予以否认,并强调将坚定不移贯彻楼市调控“国十条”。由此产生的担忧是,房地产开工量以及销售量的萎缩,会直接传导到税收与地方政府的收入上来。由于银行信贷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和房地产商密切关联,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是两难问题的集中体现。
来自中原地产的风险提示也显示,对于房地产政策调控矫枉过正,可能导致诸多风险,包括行业深度衰退、成交量大幅低于预期,通货膨胀超预期从而引发严厉的货币和财政紧缩政策。
中国经济依然面临异常复杂的形势,搞好各种关系的平衡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7月16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下半年经济调控的主基调是保持政策稳定,核心则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二季度经济放缓的现象,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这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夏斌表示,调结构和保增长仍然是下半年工作的重点,且不相冲突。
结构难题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即使从世界来看,也是一枝独秀。这和从去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靠超常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应急之策,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这突出地表现在重要的杠杆行业上。一定程度上,这些行业也是投资的主要领域
钢铁行业仍然是结构问题的重灾区。钢价的持续下滑,铁矿石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国内钢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突出,7月12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在企业生产规模、设备、环保方面都提出明确标准。可见,钢企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尽有来自国内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又有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的利润空间更趋狭小的现实。
而电力行业被认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因为在全国社会用电结构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速更是领跌全行业。
2010年7月5日,全国日发电量的新纪录诞生,达到了129.34亿千瓦。分析人士认为,酷暑之下,全国发电量纪录将会继续刷新,但环比增速将趋于平稳,社会用电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产生变化。
在众多研究机构眼中,全国发电量以及各行业用电量是经济增长与否最好的证明,并认为这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种经济指标数据更有说服力。发电量屡创纪录也佐证了经济增长的本身。
上半年,汽车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6月前三周,经销商零售数量普遍环比下降了两成左右,这对于下半年销量目标势必会产生影响。今年前五月,汽车销售实现了普遍的高增长,但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而导致汽车市场出现波动的风险。
此外,一个更为重要结构问题,仍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问题。从2008年开始,4万亿的刺激政策对于经济的保驾护航起到了一个延续的作用。但是,单凭投资的刺激容易引发结构失衡的担忧。所以,刺激消费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上涨25%,实现了高度的回稳。但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长速度低于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因此,在普遍预期投资将逐步放缓的前提下,加大消费的刺激力度称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此,吴晓灵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扭转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同时,也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中国居民有能力消费和有信心敢于消费。
今年,被温家宝总理称为“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所以一揽子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相继诞生。半年甫过,即到了检验措施成效的时刻。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增势喜人;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农村略高于城市,为2.8%,增幅可用温和来形容。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6%,处于平稳态势。
而备受关注的消费与投资,也都实现了稳步的增长,分别实现了18.2%和25%的增幅。外贸数据更为喜人,6月份的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均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堪称华丽的经济数据,使保增长的任务告一段落。然而,漂亮的数据背后,仍然有着诸多的经济难题待解。下半年的经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经济减速进行时
相对于一季度的11.9%的高速增长,二季度的10.3%的数字显然有了一个明显的降幅,这和去年GDP的前低后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学家普遍预期,2010年GDP将会在9%—10%之间。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将在三季度刹车的论断,源于对三驾马车的分析:
首先,以出口为例,上半年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使增幅尤其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最主要贸易伙伴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欧盟的经济减速势必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出口企业带来相当的成本压力。
上半年,三驾马车最为重要的投资,仍然保持了一个稳步的增长幅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居功至伟。但是,伴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投资调控措施的出台,投资增长将会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未来几个月,房地产调控仍会进行,信贷增长也不会增幅巨大,这都给投资会产生流动性的限制。
唯一有望保持增速的是消费,上半年接近20%的增幅,已经给人以惊喜。尽管房地产的调控,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消费,但在调结构称为主调的当下,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补贴措施,仍会掀起不小的消费潮。但担忧是,消费的增长仍然不足以弥补投资和出口可能的环比衰退。
由此可见,今年三、四季度经济的增速环比降低已是毫无疑问。对于经济增长的讨论,落脚点则放在了增长幅度多大才是合理和能够承受的。
日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分析,今年经济增长的幅度将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她认为,今年四季度的GDP很有可能是8%至9%之间,但这个幅度并不可怕,不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十一五的目标也只是每年平均百分之七的增长幅度,宏观经济的趋势仍然自可控范围内。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7月14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百分之八是合理的。
值得警惕的,不是经济减速的问题,而是多重负面因素叠加的效应。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东海证券研究所撰文指出,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强以及中国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与不确定性的冲击等因素,将致使多重经济厦华力量在第四季度爆发。
尽管二次探底的可能不大,但也可能引领中国进入振荡与波动的过渡期。
通胀趋缓压力犹存
6月,CPI同比增速小幅收窄,回落至2.9%,环比下降0.6%,幅度并不明显。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7%,为CPI上涨贡献了1.9个百分点,仍是其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贡献了0.7个百分点。
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处高位运行,但同比增速自2009年11月以来首次回落至6.4%,增幅比5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15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市场人士分析,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导致企业放缓投资、生产活动,直接体现为6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较上月明显下降,这也推动PPI涨幅见顶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虽然短期内物价仍可能惯性上涨,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下半年通胀压力逐渐减轻,三季度CPI、PPI将见顶回落。
首先,随着经济增速和总需求增势放缓,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产出缺口将在下半年呈现扩张趋势,这将加大全社会产能过剩压力,抑制物价上行速度和高度,从而减缓通胀压力。
其次,货币供给增速回落制约通胀压力攀升。研究机构分析,虽然2008年末以来高速投放的货币信贷造成的宽裕流动性局面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但是,今年以来受监管部门对信贷额度和投放节奏的管控,信贷增速明显回落;受欧债危机恶化引发的资金回流风潮影响,外汇占款可能持续回落。随着货币增速的持续回落,市场流动性的逐步收紧将制约未来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最后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呈现缓解迹象和翘尾因素正效应逐渐消退减缓物价上涨。这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和收窄外贸顺差,从而舒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决定下半年CPI、PPI涨幅将逐渐回落。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除对于通胀压力不大的论断之外,也提到了不容小觑的物价结构性的上涨因素。该机构认为,某些时段通胀压力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并突出显现,因此有必要继续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但是,在国内外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多,特别是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复杂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压力等多重目标,重点仍要置于巩固经济复苏基础上。
“因此,对于通胀风险警戒线的判断应当具有适度灵活性,可以适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而不应过于教条和机械地坚持3%的标准。”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如是分析。“总体而言,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为主,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松紧力度。”
“两难”之虞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根据经济学家的梳理,中国经济面临六大“两难”问题:人民币升值若过快会面临出口恶化、就业困难,不升值又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既要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也不能再走过去一味扩大出口的老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但相应的企业成本也会增加;房地产调控不可半途而废,但房地产大萎缩也对经济不利;节能减排要上调资源价格,但当前物价需要控制;宏观政策退得过早有二次探底的风险,退得太晚又会加大通胀压力。
中国的出口一直占到GDP的40%左右,即使以附加值算,也占到GDP的四分之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势必会造成出口企业成本过快上升,抑制经济增长。
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1173.7亿美元,增长34.1%。这个数据刷新了我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创下历史新高。一定程度上,这是受益于新兴经济体复苏和出口退税微调的双重结果。
分析人士认为,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问题仍然存在,欧盟的经济环境不见明显好转,人民币升值压力日增,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速料将放缓。
出口之外,对于经济贡献的另一重要引擎无疑是房地产,从今年四月开始的连番调控,一定程度上已经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调控政策产生初步成效。
根据最新数据,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缩小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大降逾三成。对于市场对于调控政策退出的传言,住建部予以否认,并强调将坚定不移贯彻楼市调控“国十条”。由此产生的担忧是,房地产开工量以及销售量的萎缩,会直接传导到税收与地方政府的收入上来。由于银行信贷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和房地产商密切关联,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是两难问题的集中体现。
来自中原地产的风险提示也显示,对于房地产政策调控矫枉过正,可能导致诸多风险,包括行业深度衰退、成交量大幅低于预期,通货膨胀超预期从而引发严厉的货币和财政紧缩政策。
中国经济依然面临异常复杂的形势,搞好各种关系的平衡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7月16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下半年经济调控的主基调是保持政策稳定,核心则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二季度经济放缓的现象,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这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夏斌表示,调结构和保增长仍然是下半年工作的重点,且不相冲突。
结构难题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即使从世界来看,也是一枝独秀。这和从去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靠超常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应急之策,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这突出地表现在重要的杠杆行业上。一定程度上,这些行业也是投资的主要领域
钢铁行业仍然是结构问题的重灾区。钢价的持续下滑,铁矿石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国内钢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突出,7月12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在企业生产规模、设备、环保方面都提出明确标准。可见,钢企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尽有来自国内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又有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的利润空间更趋狭小的现实。
而电力行业被认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因为在全国社会用电结构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速更是领跌全行业。
2010年7月5日,全国日发电量的新纪录诞生,达到了129.34亿千瓦。分析人士认为,酷暑之下,全国发电量纪录将会继续刷新,但环比增速将趋于平稳,社会用电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产生变化。
在众多研究机构眼中,全国发电量以及各行业用电量是经济增长与否最好的证明,并认为这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种经济指标数据更有说服力。发电量屡创纪录也佐证了经济增长的本身。
上半年,汽车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6月前三周,经销商零售数量普遍环比下降了两成左右,这对于下半年销量目标势必会产生影响。今年前五月,汽车销售实现了普遍的高增长,但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而导致汽车市场出现波动的风险。
此外,一个更为重要结构问题,仍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问题。从2008年开始,4万亿的刺激政策对于经济的保驾护航起到了一个延续的作用。但是,单凭投资的刺激容易引发结构失衡的担忧。所以,刺激消费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上涨25%,实现了高度的回稳。但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长速度低于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因此,在普遍预期投资将逐步放缓的前提下,加大消费的刺激力度称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此,吴晓灵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扭转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同时,也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中国居民有能力消费和有信心敢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