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子弹飞》是姜文继《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鬼子来了》(1998)、《太阳照常升起》(2007)之后拍摄的第四部作品。因为这部影片,展示了作为导演姜文的才华和个性,让影片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同时,这部影片的票房超过4亿,也是近年来抢占贺岁档影片的奇迹。
关建词 :导演;故事;隐喻
一、精神领袖
导演是戏剧舞台演出文本的作者。比如话剧导演徐晓钟,在他导演的很多话剧作品中,“转台”是他最为经常使用的舞台物质手段。他利用转台配合以演员的表演和其他舞台美术手段共同构成了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导演语汇,以至于有人称徐晓钟为“徐转台”。
而在电影的拍摄中,工种复杂,分工细密,整个摄制组中担任艺术领导的核心人物便是导演,每一部影片都深深地打上了导演的个性特色,比如张艺谋电影中的华丽色彩,冯小刚电影中的冯氏幽默,陈凯歌电影中对文化的思索和坚守。通过《让子弹飞》和先前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姜文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英雄主义
这种英雄主义往往是虚无的、落寞的。《让子弹飞》中六子(张默饰)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影片中张麻子最终打败了黄四郎,造福了一方百姓,但在碉堡被炸、财宝被瓜分完毕之后,张麻子和兄弟们却分道扬镳,他那转身离去的孤独背影让人怅然若失。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英雄行为令观众们向往,但英雄们的结果又令观众们同情,这或许就是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英雄情结吧。
2、雄性荷尔蒙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子,浑身散发着青春期冲动的荷尔蒙,《太阳照常升起》则是散发出成熟男子的浓烈的荷尔蒙,《让子弹飞》更是充满着一种粗糙的、醇厚的“纯爷们儿的美”,最大分贝的枪声、刺刀见红的血腥、雄性的怒吼、粗糙的胡须真是雄性力量十足,荷尔蒙气息浓厚。
3、对女人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人的迷恋有性冲动成分,但更多得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的完美映射所吸引。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到强暴。《太阳照常升起》里第二部分“恋”中陳冲饰演的护士总是湿淋淋地出现,曼妙的身材和迷离的双眼显现了一种强悍的令人心动的性感。《让子弹飞》里也比较专注地描写了张麻子对花姐的迷恋。
在戏剧舞台上,场面调度在整个戏剧演出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导演通过一个个连续场面的调度,完成对整个故事的叙述。同样的,在影视作品中,场面调度也是体现导演意图的关键手段。在《让子弹飞》中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场面调度,就是“鸿门宴”那场戏,张牧之、黄四郎、汤师爷围着圆桌吃饭。为拍摄这场戏,剧组拆掉了一面墙,在地上铺了360度的圆形轨道,三台摄影机各对准一个王者同时开拍,导演综合运用推轨镜头、反应镜头、过肩镜头、正反打镜头和剪辑技巧,配合台词本身的戏谑性,让整个谈话静中有动、富于变化,近10分钟的戏一气呵成。这样的调度不仅展现出三位主人公鲜明的性格 ,更使得一触即发的杀机不断跃出。
二、时间的“扭曲”
戏剧舞台叙事中,时间的“扭曲”是指舞台上所呈现的故事时间,可以在舞台叙事过程中随意扭曲,在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时间“扭曲”的例子就是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的经典场面。
《让子弹飞》讲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军阀时期名为张麻子(姜文饰)的土匪冒充县官马邦德(葛优饰)到鹅城上任,与恶霸黄四郎(周润发饰)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剧情推进行云流水。这部电影叙述故事的时间和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差别并不明显,当然,作为电影不可能没有省略,只是谈不上我们所说的时间的“扭曲”。
关于《让子弹飞》中的时间的“扭曲”,影片一开始,六匹骏马拉着火车一路奔驰,县长葛优和夫人刘嘉玲、师爷冯小刚咂着小酒儿哼着小曲儿其乐融融。山头上张麻子姜文阴悄悄地对火车扣动了扳机,连开7枪。开枪后火车还在跑,手下弟兄疑惑:“没打中?”姜文幽雅地笑笑:“让子弹飞一会儿。”话音刚落,果然火车中弹。照理说,子弹出膛我们应该马上看到中弹的场景,但姜文却让子弹飞一会儿,可谓诗意十足,霸气十足。
一个“让”字显示出张麻子的深谋远虑和决胜千里,子弹反应的延时只有几秒钟,但却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在一个物理的时间序列内故意将子弹时间延长,这是不是一种时间的“扭曲”呢?我认为是的,这简直是对经典的“敖德萨阶梯”的致敬!
三、转喻与隐喻
转喻和隐喻这两个概念是捷克语言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随后被各种人文学科广泛运用。隐喻的运用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如人面桃花,是指这个人的脸色(而不是脸)鲜润红艳,像桃花。转喻的运用是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上的,比如说人们说三个红领巾走过来了,实际指三个少先队员走过来了,因为“红领巾”是少先队员佩戴的标志,转喻类似现代修辞格中的借代,以部分代整体,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很多政治上的的隐喻。有人说,看姜文的电影而不做诠释,起码会损失一半以上的观影乐趣。
在看到小六子遭人诬陷而剖腹取凉粉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场面很血腥很暴力。从隐喻的含义来比照,这样的联想确实构成隐喻,但不知是否是导演的真实意图。我认为对这部电影中隐喻含义的读解应因人而异。
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政治隐喻,例如电影中广场上的鹅、冲击碉楼路上跟随张麻子等人的鹅象征着麻木自私、胆小怯懦、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关于谈判分成比例的情节,让人联想到官商勾结;在现实社会中,张麻子隐喻改革者,他们看到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强烈要求恢复社会公平和正义,黄四郎作为既得利益者则要继续坐享其成,是改革的主要阻力,而师爷主张“渐进式”改革,认为“步子大了扯着蛋”,是温和派。重庆还有人说,鹅城的城门口还有一滩水,那就是朝天门;张麻子打击黄四郎是“电影版的打黑反腐”。
结语:《让子弹飞》给中国电影观众展示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象背后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那些带着符号化出现的人物荒诞却有喜感,脱离现实却又在现实的基础上得以叙事和表达。在他的作品中,姜文说出了他的心声。
关建词 :导演;故事;隐喻
一、精神领袖
导演是戏剧舞台演出文本的作者。比如话剧导演徐晓钟,在他导演的很多话剧作品中,“转台”是他最为经常使用的舞台物质手段。他利用转台配合以演员的表演和其他舞台美术手段共同构成了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导演语汇,以至于有人称徐晓钟为“徐转台”。
而在电影的拍摄中,工种复杂,分工细密,整个摄制组中担任艺术领导的核心人物便是导演,每一部影片都深深地打上了导演的个性特色,比如张艺谋电影中的华丽色彩,冯小刚电影中的冯氏幽默,陈凯歌电影中对文化的思索和坚守。通过《让子弹飞》和先前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姜文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英雄主义
这种英雄主义往往是虚无的、落寞的。《让子弹飞》中六子(张默饰)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影片中张麻子最终打败了黄四郎,造福了一方百姓,但在碉堡被炸、财宝被瓜分完毕之后,张麻子和兄弟们却分道扬镳,他那转身离去的孤独背影让人怅然若失。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英雄行为令观众们向往,但英雄们的结果又令观众们同情,这或许就是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英雄情结吧。
2、雄性荷尔蒙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子,浑身散发着青春期冲动的荷尔蒙,《太阳照常升起》则是散发出成熟男子的浓烈的荷尔蒙,《让子弹飞》更是充满着一种粗糙的、醇厚的“纯爷们儿的美”,最大分贝的枪声、刺刀见红的血腥、雄性的怒吼、粗糙的胡须真是雄性力量十足,荷尔蒙气息浓厚。
3、对女人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人的迷恋有性冲动成分,但更多得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的完美映射所吸引。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到强暴。《太阳照常升起》里第二部分“恋”中陳冲饰演的护士总是湿淋淋地出现,曼妙的身材和迷离的双眼显现了一种强悍的令人心动的性感。《让子弹飞》里也比较专注地描写了张麻子对花姐的迷恋。
在戏剧舞台上,场面调度在整个戏剧演出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导演通过一个个连续场面的调度,完成对整个故事的叙述。同样的,在影视作品中,场面调度也是体现导演意图的关键手段。在《让子弹飞》中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场面调度,就是“鸿门宴”那场戏,张牧之、黄四郎、汤师爷围着圆桌吃饭。为拍摄这场戏,剧组拆掉了一面墙,在地上铺了360度的圆形轨道,三台摄影机各对准一个王者同时开拍,导演综合运用推轨镜头、反应镜头、过肩镜头、正反打镜头和剪辑技巧,配合台词本身的戏谑性,让整个谈话静中有动、富于变化,近10分钟的戏一气呵成。这样的调度不仅展现出三位主人公鲜明的性格 ,更使得一触即发的杀机不断跃出。
二、时间的“扭曲”
戏剧舞台叙事中,时间的“扭曲”是指舞台上所呈现的故事时间,可以在舞台叙事过程中随意扭曲,在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时间“扭曲”的例子就是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的经典场面。
《让子弹飞》讲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军阀时期名为张麻子(姜文饰)的土匪冒充县官马邦德(葛优饰)到鹅城上任,与恶霸黄四郎(周润发饰)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剧情推进行云流水。这部电影叙述故事的时间和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差别并不明显,当然,作为电影不可能没有省略,只是谈不上我们所说的时间的“扭曲”。
关于《让子弹飞》中的时间的“扭曲”,影片一开始,六匹骏马拉着火车一路奔驰,县长葛优和夫人刘嘉玲、师爷冯小刚咂着小酒儿哼着小曲儿其乐融融。山头上张麻子姜文阴悄悄地对火车扣动了扳机,连开7枪。开枪后火车还在跑,手下弟兄疑惑:“没打中?”姜文幽雅地笑笑:“让子弹飞一会儿。”话音刚落,果然火车中弹。照理说,子弹出膛我们应该马上看到中弹的场景,但姜文却让子弹飞一会儿,可谓诗意十足,霸气十足。
一个“让”字显示出张麻子的深谋远虑和决胜千里,子弹反应的延时只有几秒钟,但却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在一个物理的时间序列内故意将子弹时间延长,这是不是一种时间的“扭曲”呢?我认为是的,这简直是对经典的“敖德萨阶梯”的致敬!
三、转喻与隐喻
转喻和隐喻这两个概念是捷克语言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随后被各种人文学科广泛运用。隐喻的运用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如人面桃花,是指这个人的脸色(而不是脸)鲜润红艳,像桃花。转喻的运用是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上的,比如说人们说三个红领巾走过来了,实际指三个少先队员走过来了,因为“红领巾”是少先队员佩戴的标志,转喻类似现代修辞格中的借代,以部分代整体,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很多政治上的的隐喻。有人说,看姜文的电影而不做诠释,起码会损失一半以上的观影乐趣。
在看到小六子遭人诬陷而剖腹取凉粉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场面很血腥很暴力。从隐喻的含义来比照,这样的联想确实构成隐喻,但不知是否是导演的真实意图。我认为对这部电影中隐喻含义的读解应因人而异。
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政治隐喻,例如电影中广场上的鹅、冲击碉楼路上跟随张麻子等人的鹅象征着麻木自私、胆小怯懦、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关于谈判分成比例的情节,让人联想到官商勾结;在现实社会中,张麻子隐喻改革者,他们看到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强烈要求恢复社会公平和正义,黄四郎作为既得利益者则要继续坐享其成,是改革的主要阻力,而师爷主张“渐进式”改革,认为“步子大了扯着蛋”,是温和派。重庆还有人说,鹅城的城门口还有一滩水,那就是朝天门;张麻子打击黄四郎是“电影版的打黑反腐”。
结语:《让子弹飞》给中国电影观众展示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象背后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那些带着符号化出现的人物荒诞却有喜感,脱离现实却又在现实的基础上得以叙事和表达。在他的作品中,姜文说出了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