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这也是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形式,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更全面的发展打好根基,这也正是我国践行素质教育的落脚点。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引导
数学教育的核心点在于学生自我发现、创造发展的过程,秉承“教,是为了不教”的改革理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励他们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发现,进而探究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渗透有效的数学方法。以下结合笔者实际教学体验,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需求,调动自学欲望
小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为了强化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有效性,主动参与探究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他们的内在需求,设计符合其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生动学习情境,调动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例如,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学生最初对这一知识点有些疑惑,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直观的认知思维形成了矛盾,于是我创设了大家熟悉的“电影院确定位置”生活情境,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电影票”,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应该在哪个位置。将数对知识点迁移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高度契合小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学习与探究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也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价值,进而活跃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置疑生趣,激励自学探究
学生的探究兴趣往往来自对数学知识产生质疑或者好奇心。所以在数学课堂上,以问题为载体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励他们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学习《什么是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形成深刻认知,了解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常用的面积公式,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从中体会不同空间大小差异,构建空间表象意识与空间观念。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诱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两个长方形的长度、宽度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用什么方法对比?”问题抛出之后,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大家提出各自不同的对比观察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如重叠法、拼接法、测量法等等。大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单位的应用规律,完成自学的目标。
三、强化指导,渗透自学方法
有效的数学教育过程既要关注“教法”,也要优化“学法”;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总结与延伸,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发挥学习主动性。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本节课的要点一方面是探索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总结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具体教学中围绕“圆的周长公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探究:第一步,大胆猜想,提出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些元素有关;第二步,实际计算,分析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二者的关系。第三步,推导公式,在第二步学习的基础上,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每个学生都融入了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测、计算、归纳与概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挖掘学习潜能。
四、手脑并用,提升自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必然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全方位调动手、眼、耳、脑等多重感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课堂学习,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如果照本宣科的灌输理论,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却没有机会参与探究和讨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锻炼数学理解能力。因此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案,让学生課前动手制作一个圆锥模型和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并准备一些沙子,课堂上现场操作,将圆锥中的沙子倒入圆柱体,统计几次能够将圆柱体注满沙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二者的关系”,从实验中总结原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
由上可见,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调动自学欲望、激励自学探究、渗透自学方法、提升自学效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的创新理念,尊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打造与众不同的课堂实践活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去操作,让他们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内化吸收,提升学习能力,塑造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林俊.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20,(41):73-74.
[2]刘兰芳.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才智,2020,(14):170.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城东实验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引导
数学教育的核心点在于学生自我发现、创造发展的过程,秉承“教,是为了不教”的改革理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励他们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发现,进而探究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渗透有效的数学方法。以下结合笔者实际教学体验,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需求,调动自学欲望
小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为了强化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有效性,主动参与探究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他们的内在需求,设计符合其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生动学习情境,调动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例如,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学生最初对这一知识点有些疑惑,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直观的认知思维形成了矛盾,于是我创设了大家熟悉的“电影院确定位置”生活情境,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电影票”,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应该在哪个位置。将数对知识点迁移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高度契合小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学习与探究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也体会了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价值,进而活跃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置疑生趣,激励自学探究
学生的探究兴趣往往来自对数学知识产生质疑或者好奇心。所以在数学课堂上,以问题为载体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励他们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学习《什么是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形成深刻认知,了解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常用的面积公式,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从中体会不同空间大小差异,构建空间表象意识与空间观念。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诱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两个长方形的长度、宽度不同,通过对比观察,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用什么方法对比?”问题抛出之后,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大家提出各自不同的对比观察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如重叠法、拼接法、测量法等等。大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单位的应用规律,完成自学的目标。
三、强化指导,渗透自学方法
有效的数学教育过程既要关注“教法”,也要优化“学法”;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总结与延伸,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发挥学习主动性。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本节课的要点一方面是探索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总结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具体教学中围绕“圆的周长公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探究:第一步,大胆猜想,提出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些元素有关;第二步,实际计算,分析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二者的关系。第三步,推导公式,在第二步学习的基础上,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每个学生都融入了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测、计算、归纳与概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挖掘学习潜能。
四、手脑并用,提升自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必然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全方位调动手、眼、耳、脑等多重感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课堂学习,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如果照本宣科的灌输理论,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却没有机会参与探究和讨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锻炼数学理解能力。因此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案,让学生課前动手制作一个圆锥模型和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并准备一些沙子,课堂上现场操作,将圆锥中的沙子倒入圆柱体,统计几次能够将圆柱体注满沙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二者的关系”,从实验中总结原理,得出圆锥体积公式。
由上可见,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调动自学欲望、激励自学探究、渗透自学方法、提升自学效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的创新理念,尊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打造与众不同的课堂实践活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去操作,让他们在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与内化吸收,提升学习能力,塑造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林俊.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20,(41):73-74.
[2]刘兰芳.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才智,2020,(14):170.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城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