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以宽松愉悦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等诸多优势获得幼儿及教师的青睐,但区域活动的开展也确实存在着流于形式,盲目抄袭,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的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寻求对策,有现实意义。
一、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区域活动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活动区的建立形式化。我们不少老师片面追求环境布置的新颖,追求环境的外部形式,如美观、整洁、安全,而不是考虑对幼儿的实际影响,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2)活动区的创设目的性不强。区角设置不当,不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设置区角;区角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每个幼儿活动的需要;各区域位置分割凌乱,相互干扰,不能充分发挥区角的教育特点。
(3)活动区域的创设不具开放性。如材料、玩具摆放的位置、高度不便于幼儿取放;不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主动活动的机会与条件等。
2.区域活动目标确立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设计目标的意识,无活动目标和计划。很多老师认为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自己选择,自己操作的实践活动,认为完全不需要目标及计划。
缺乏设计目标的能力。即便意识到确立目标的必要,但却不知道如何为这种比较灵活、松散的活动设计教育目标。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对区域活动的过程——情节的发展缺乏真正的观察。要么过于重视局部和个别的观察,要么过于重视全局和整体的观察。
有些老师总还是习惯把现成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有时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活动。
有些年轻老师对幼儿的年龄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往往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活动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
(二)幼儿方面
1.幼儿自身兴趣不同导致偏区。
幼儿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他们选择区域。有的幼儿喜爱唱歌跳舞,就去音乐区;有的幼儿喜欢娃娃家;有的幼儿喜欢绘画,他就会去美术区等等。这些幼儿在他们喜欢的区域里是百玩不厌,每次都会固定去那个区域。
2.对其他区域不了解导致偏区。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始时,围着各个区域转一圈后就走了,不知道自己该到哪个区域玩,最后只好去最传统的图书角。这一类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敢或者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导致他对其他的区域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玩或玩不好。
3.因活动方式不同而导致偏区。
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娃娃家可以自由扮演角色,音乐区可以唱唱跳跳,建筑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拼拼搭搭。但是类似于数学区、美工区、图书区则有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幼儿是这里的稀客。活动时,这类区域里往往是“空空荡荡”,而其他区域里则是“熙熙攘攘”。
4.因材料的投放而导致偏区。
区域活动区是否吸引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教师应该经常丰富、变换操作材料,但有时也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不受幼儿欢迎的情况。比如娃娃家,教师投放了真实的蔬菜,点心等现成的东西,这些真实的和现成的物品,不但引不起幼儿的兴趣,而且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
二、区域活动中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教师方面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选择区域的内容。
在确定区域内容前首先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如年龄层次,体格特征、运动特征、求知需求、独立需求等方面。然后结合本阶段教育目标、本班幼儿人数、活动室空间状况,在了解各个区域功能的基础上确定设置哪些区域。
2.划定各区的范围。
在区域划分上,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静、动、闹的不同层次和布局安排,充分考虑幼儿用眼卫生,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安排一些动手、动脑、较安静的区域。每个区域要留有畅通的通道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空间。
老师在布置时,要以安全为主,各区域的布局要合理,避免不安全的因素发生。同时还要兼顾整体布局的艺术性,即美观,布局明朗,各区入口明显,各区域的装饰和材料丰富不凌乱,操作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审美需求。
3.区域活动目标确立。
(1)提高认识,增强目标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设计区域活动目标的意义,还要明确区域活动目标的层次性特点。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个区域的学期目标,在学期目标的指导下,涉及各个阶段的分期目标,最后就是设计每次活动的目标。
(2)提高教师设计目标的技能。
教师制定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除了要遵守一般教育目标的需要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区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比如,从认知、情感、操作技能等几方面着手。
4.区域活动的具体指导。
(1)首先确定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的角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角色。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可以先设计一些观察记录表,针对本班幼儿情况进行记录。其次,应合理运用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一般来说,在活动的头尾两段应该采用整体观察,常用的方法是扫视、巡视,所花时间较少。在活动进行中,教师需要了解个别幼儿活动的状况,对新材料的适宜性进行检验,对幼儿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跟踪观察或寻找新的热点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局部观察。
(2)合理运用各种指导方法。
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指导法,即观察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情况;直接参与法,即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启发发现法,即老师是通过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让幼儿仔细探索,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经验迁移法,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有一定联系的问题的方法;鼓励激励法,是教师用赞许、称赞、鼓励的语言、眼神、动作或小贴画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肯定评价的方法;还有材料暗示法、同伴互动法等。
对以上的方法运用,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有效地选用。
(二)幼儿方面
对于因幼儿自身兴趣不同而导致偏区问题,老师要采取“将兴趣带入其他区域”的方法。比如,喜欢动手的孩子到图书角去补补书,爱唱爱跳的孩子去美术区把自己跳舞的姿势、唱歌的表情画出来等等,要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兴趣到另一个区域去玩。
对于因不了解区域而导致偏区的孩子,我们最好采取“带他进入活动区”的方法,先由老师带他进入每个区,在区域里老师既是游戏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观察者,及时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和信心。带他们玩遍所有区域,让他们熟悉了解每个区域的玩法。
对于因活动方式不同而导致偏区的情况,教师应尽量丰富、改变活动方式,单一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活动。比如,在图书区,教师先从书中选一些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听完故事再看书。这样可以建立语言、画面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幼儿读书的兴趣。
对于因材料的投放而导致偏区的现象,除了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操作性、可变性、游戏性以外,还应特别注意要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不仅使他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而且还促进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性已在幼儿教育界形成共识。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礼貌、谦让、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能够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也必须不断地探索,力求最大限度上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区域活动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活动区的建立形式化。我们不少老师片面追求环境布置的新颖,追求环境的外部形式,如美观、整洁、安全,而不是考虑对幼儿的实际影响,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2)活动区的创设目的性不强。区角设置不当,不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设置区角;区角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每个幼儿活动的需要;各区域位置分割凌乱,相互干扰,不能充分发挥区角的教育特点。
(3)活动区域的创设不具开放性。如材料、玩具摆放的位置、高度不便于幼儿取放;不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主动活动的机会与条件等。
2.区域活动目标确立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设计目标的意识,无活动目标和计划。很多老师认为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自己选择,自己操作的实践活动,认为完全不需要目标及计划。
缺乏设计目标的能力。即便意识到确立目标的必要,但却不知道如何为这种比较灵活、松散的活动设计教育目标。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对区域活动的过程——情节的发展缺乏真正的观察。要么过于重视局部和个别的观察,要么过于重视全局和整体的观察。
有些老师总还是习惯把现成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有时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活动。
有些年轻老师对幼儿的年龄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往往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活动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
(二)幼儿方面
1.幼儿自身兴趣不同导致偏区。
幼儿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他们选择区域。有的幼儿喜爱唱歌跳舞,就去音乐区;有的幼儿喜欢娃娃家;有的幼儿喜欢绘画,他就会去美术区等等。这些幼儿在他们喜欢的区域里是百玩不厌,每次都会固定去那个区域。
2.对其他区域不了解导致偏区。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始时,围着各个区域转一圈后就走了,不知道自己该到哪个区域玩,最后只好去最传统的图书角。这一类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敢或者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导致他对其他的区域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玩或玩不好。
3.因活动方式不同而导致偏区。
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娃娃家可以自由扮演角色,音乐区可以唱唱跳跳,建筑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拼拼搭搭。但是类似于数学区、美工区、图书区则有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幼儿是这里的稀客。活动时,这类区域里往往是“空空荡荡”,而其他区域里则是“熙熙攘攘”。
4.因材料的投放而导致偏区。
区域活动区是否吸引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教师应该经常丰富、变换操作材料,但有时也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不受幼儿欢迎的情况。比如娃娃家,教师投放了真实的蔬菜,点心等现成的东西,这些真实的和现成的物品,不但引不起幼儿的兴趣,而且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
二、区域活动中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教师方面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选择区域的内容。
在确定区域内容前首先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如年龄层次,体格特征、运动特征、求知需求、独立需求等方面。然后结合本阶段教育目标、本班幼儿人数、活动室空间状况,在了解各个区域功能的基础上确定设置哪些区域。
2.划定各区的范围。
在区域划分上,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静、动、闹的不同层次和布局安排,充分考虑幼儿用眼卫生,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安排一些动手、动脑、较安静的区域。每个区域要留有畅通的通道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空间。
老师在布置时,要以安全为主,各区域的布局要合理,避免不安全的因素发生。同时还要兼顾整体布局的艺术性,即美观,布局明朗,各区入口明显,各区域的装饰和材料丰富不凌乱,操作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审美需求。
3.区域活动目标确立。
(1)提高认识,增强目标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设计区域活动目标的意义,还要明确区域活动目标的层次性特点。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个区域的学期目标,在学期目标的指导下,涉及各个阶段的分期目标,最后就是设计每次活动的目标。
(2)提高教师设计目标的技能。
教师制定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除了要遵守一般教育目标的需要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区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比如,从认知、情感、操作技能等几方面着手。
4.区域活动的具体指导。
(1)首先确定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的角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角色。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可以先设计一些观察记录表,针对本班幼儿情况进行记录。其次,应合理运用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一般来说,在活动的头尾两段应该采用整体观察,常用的方法是扫视、巡视,所花时间较少。在活动进行中,教师需要了解个别幼儿活动的状况,对新材料的适宜性进行检验,对幼儿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跟踪观察或寻找新的热点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局部观察。
(2)合理运用各种指导方法。
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指导法,即观察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情况;直接参与法,即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启发发现法,即老师是通过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让幼儿仔细探索,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经验迁移法,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有一定联系的问题的方法;鼓励激励法,是教师用赞许、称赞、鼓励的语言、眼神、动作或小贴画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肯定评价的方法;还有材料暗示法、同伴互动法等。
对以上的方法运用,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有效地选用。
(二)幼儿方面
对于因幼儿自身兴趣不同而导致偏区问题,老师要采取“将兴趣带入其他区域”的方法。比如,喜欢动手的孩子到图书角去补补书,爱唱爱跳的孩子去美术区把自己跳舞的姿势、唱歌的表情画出来等等,要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兴趣到另一个区域去玩。
对于因不了解区域而导致偏区的孩子,我们最好采取“带他进入活动区”的方法,先由老师带他进入每个区,在区域里老师既是游戏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观察者,及时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和信心。带他们玩遍所有区域,让他们熟悉了解每个区域的玩法。
对于因活动方式不同而导致偏区的情况,教师应尽量丰富、改变活动方式,单一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活动。比如,在图书区,教师先从书中选一些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听完故事再看书。这样可以建立语言、画面和文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幼儿读书的兴趣。
对于因材料的投放而导致偏区的现象,除了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操作性、可变性、游戏性以外,还应特别注意要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不仅使他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而且还促进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性已在幼儿教育界形成共识。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礼貌、谦让、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能够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也必须不断地探索,力求最大限度上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