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我们称之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高明的老师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1,拟写标题式
类似这样的提问方法有“添加式拟题”、“另拟标题”、“加副标题”、“评论标题”等。这样的提问设计往往能有效地牵动全体学生进入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多角度地评价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巧妙地要求学生在认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精练的语言表达。
教学《中国石拱桥》,在课文初读阶段,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读文中思考——如何在课文标题“中国石拱桥”前加上一些修饰语,并要求学生对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出了“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世界著名的中国石拱桥”、“美丽而坚固的中国石拱桥”、“古朴灿烂的中国石拱桥”、“造型奇特的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多姿多样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独一无二的中国石拱桥”等。为课文标题“中国石拱桥”加修饰语,并要求学生对添加的内容作解释,这一设计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多角度地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课文有了这样生动厚实的铺垫,就有了高效阅读教学的保证。
2,创编故事式
一些文言文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往往有不少成语出典其中,教者如果能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通过创编故事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激发兴趣,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的开始阶段设计“主问题”:教师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教者将一般老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主问题之中,用一个主问题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
3,课题追问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简洁醒目而传神,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凡是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一般都可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探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教学《小石潭记》,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主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教者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4,词句探究式
抓住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点作用的词句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和选材立意的技巧。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教学中我扣住此句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柬。我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人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5,选点拎线式
一些小说散文,学生初步阅读时会感到有些零乱,教者如果能从有关情节线索中精心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使这个“主问题”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往往能牵动起学生阅读和思考,不仅使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而且使他们的思维也受到有效的训练。
在课文《孔乙己》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发了学生的课堂讨论:第一,由“偷”引出“酒”。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第三,由“偷”引出“打”。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第四,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了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作者在小说中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
6,品读鉴赏式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主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揣摩写法技巧,鉴赏行文构思,品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我在教学中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l 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这两个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7,美点寻踪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的美点品析阶段,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结构之美等等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课文的美妙之处。同学们发现、欣赏的眼光迅速伸向课文深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得美,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缥碧”强调了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地写出江水清澈透明;“游鱼细石,历历可见”让我感觉到静静的细石与快乐的游鱼相映成趣……像这样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品析审美活动在教学中生动地出现,这是主问题教学实践所带来的课堂艺术的魅力,这样的魅力,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中,永远感受不到。
8,思维训练式
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善于将教材作为学生历练的凭借,在开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有效的训练,以培养出思想丰富、思维灵活、见解深刻、技高一筹的学生。
宁鸿彬老师教学《有的人》,要求学生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成具体的一类人,发表见解时采用朗读课文的形式直接把改动后的结果读出来。
一个同学诵读道: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哦多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诵读:鱼肉人民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造福人民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共产党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个教例妙在“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一下”这个教学“主问题”的设置,并由此而形成“替代式朗读课文”这一奇特的教学过程。“有的人”这个切点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展开自己的思考,能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实体会对其进行替换。“改一下”三个字拉起了一根重要的、品析课文艺术与思想特点的教学线索,一线以串珠,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串起了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创造活动的彩珠,在明快单纯的教学线条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去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它能够让学生用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些又始终是围绕着某条主线进行的。这就是“主问题”的“凝聚力”和“支撑力”。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有“一以抵十”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力求用数量少质量高、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设计来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1,拟写标题式
类似这样的提问方法有“添加式拟题”、“另拟标题”、“加副标题”、“评论标题”等。这样的提问设计往往能有效地牵动全体学生进入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多角度地评价课文的内容与主题,巧妙地要求学生在认识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精练的语言表达。
教学《中国石拱桥》,在课文初读阶段,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读文中思考——如何在课文标题“中国石拱桥”前加上一些修饰语,并要求学生对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出了“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世界著名的中国石拱桥”、“美丽而坚固的中国石拱桥”、“古朴灿烂的中国石拱桥”、“造型奇特的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多姿多样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独一无二的中国石拱桥”等。为课文标题“中国石拱桥”加修饰语,并要求学生对添加的内容作解释,这一设计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多角度地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课文有了这样生动厚实的铺垫,就有了高效阅读教学的保证。
2,创编故事式
一些文言文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往往有不少成语出典其中,教者如果能利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通过创编故事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激发兴趣,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的开始阶段设计“主问题”:教师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教者将一般老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主问题之中,用一个主问题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
3,课题追问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简洁醒目而传神,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凡是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一般都可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探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教学《小石潭记》,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主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教者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4,词句探究式
抓住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点作用的词句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和选材立意的技巧。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教学中我扣住此句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柬。我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人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5,选点拎线式
一些小说散文,学生初步阅读时会感到有些零乱,教者如果能从有关情节线索中精心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使这个“主问题”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往往能牵动起学生阅读和思考,不仅使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而且使他们的思维也受到有效的训练。
在课文《孔乙己》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发了学生的课堂讨论:第一,由“偷”引出“酒”。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第二,由“偷”引出“笑”。“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第三,由“偷”引出“打”。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第四,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了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作者在小说中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
6,品读鉴赏式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主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揣摩写法技巧,鉴赏行文构思,品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我在教学中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l 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这两个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7,美点寻踪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的美点品析阶段,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结构之美等等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课文的美妙之处。同学们发现、欣赏的眼光迅速伸向课文深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得美,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缥碧”强调了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地写出江水清澈透明;“游鱼细石,历历可见”让我感觉到静静的细石与快乐的游鱼相映成趣……像这样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品析审美活动在教学中生动地出现,这是主问题教学实践所带来的课堂艺术的魅力,这样的魅力,在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中,永远感受不到。
8,思维训练式
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善于将教材作为学生历练的凭借,在开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有效的训练,以培养出思想丰富、思维灵活、见解深刻、技高一筹的学生。
宁鸿彬老师教学《有的人》,要求学生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成具体的一类人,发表见解时采用朗读课文的形式直接把改动后的结果读出来。
一个同学诵读道: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哦多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诵读:鱼肉人民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造福人民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共产党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个教例妙在“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一下”这个教学“主问题”的设置,并由此而形成“替代式朗读课文”这一奇特的教学过程。“有的人”这个切点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展开自己的思考,能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实体会对其进行替换。“改一下”三个字拉起了一根重要的、品析课文艺术与思想特点的教学线索,一线以串珠,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串起了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创造活动的彩珠,在明快单纯的教学线条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去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它能够让学生用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些又始终是围绕着某条主线进行的。这就是“主问题”的“凝聚力”和“支撑力”。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有“一以抵十”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力求用数量少质量高、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设计来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