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黎兵:行走并思考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黎兵近期最被人们所称颂的作品,莫过于那把松鼠葡萄壶,这是紫砂花货中要求极高、制作极难之作品。2006年夏,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当时此壶被国台办定为特别礼品赠送给连战及宋楚瑜。桑黎兵以此壶奠定了在紫砂界中的地位。
  近日,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他的话不多,但却具有一种紫砂壶般独有的沉稳与气度。
  
  壶中有画,画中有壶的风格
  
  桑黎兵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无论书法或是书画都有很深的功底。
  他的作品,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那些壶上的书画,都带着浓重的个性,细腻、亮眼,握着壶,可以让人一下子沉浸其中。你可以从紫砂壶上看到梵高的麦田风格,或者从壶里面看到齐白石的画风。他更加懂得用紫砂泥这种神奇的“五色土”来表达画中的色彩,在传统壶型上把自己构思的主题表达出来。壶中有画,画中有壶。壶上,风景优美;景上,茶气氤氲。细细审视,那壶上的画所给予的想象空间,恍若身临其境。
  桑黎兵认为,古的东西要继承,但跟着走是不行的,要向前发展的话,就只有走出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为了求得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他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故宫博物院专家、台湾著名茶人范增平等人合作。他希望在他的壶里面,能够体现自己的另一种品位。
  
  心中有壶,哪里都能吸收营养
  
  桑黎兵时常外出参加交流、品鉴活动,如此繁忙的日程如何能够进行更多创作呢?
  “对自己的作品,还是肯定的,但我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还需要提升;到各个地方参加活动,可以跟收藏家多交流接触,对自己有好处,因为只有吸收不同意见,制壶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他说:“创作实际上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即使是外出的途中,只要心中有壶,那么走到哪里都会有很多的营养可以汲取。比如到商店看一双鞋,或者来到福州工艺品店看到寿山石,都可能会有收获。”也许到他那个境界,他已经摆脱了那些生活琐事带来的束缚,懂得自然地面对它们。“我的创作不是刻意的,靠的是灵感,因此平常的素养很重要,不能有浮躁的心态。”
  桑黎兵的壶经常是纯手工制做的,每当他想到一个构思时,就赶紧回到家,先用纸张画下来。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构思,把构思付诸于现实还有一段长路,平面的画和在紫砂壶上进行立体的表达是两回事。当他把这些构思不断地付诸实践的时候,再不断地雕琢,一把好壶才慢慢地问世了。
  
  壶可以表现其他艺术
  
  


  桑黎兵谈到,壶可以与茶艺、书画相结合,紫砂壶可以变相表现书画、茶艺等其他艺术,因此壶的表达形态丰富且活泼,有很大的收藏空间和价值潜力。
  收藏壶更注重壶艺师的名气还是水平?他是这样分析的:“工艺师的名气与水平要相结合,应该说本身作品好,空间就更大。也可以只认定他的作品,而不管他的名气,但你要有足够的眼光。”
  “名家手上的东西比较真。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收藏的档次,喜欢的就收藏吧。”
  闻名紫砂界的这件松鼠葡萄壶,存量极少,外人难得一见。大陆地区,除了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那一把,另一把他特意带到了福州的“儒心禅道”。
  采风旅游,这是桑黎兵经常要做的,他常常在旅途中阅读更多的书籍。
  行走并思考,这就是桑黎兵的紫砂人生。
  
  桑黎兵的“壶言壶语”
  
  “代工生产壶的事情也有很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看这个人的艺德。”
  “至于如何鉴别真假,对于收藏者来说,自身首先对紫砂历史要了解,对作者风格要熟悉,这样才不会买到假货。如果可以,还应该找机会和作者一起当面交流。”
  “某些造型,还得借助于模具;至于纯手工,是因为有些壶的棱角太明显,或者造型很特殊,所以没法用模具。”
  “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不脱离实用功能。”
  “怪异是一个门类,那是可以的,但它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对背离传统的东西,我们应该持更多包容的态度。”
  “茶壶一定要用,越高价越要用。用,才能体现出价值,放在那儿,只能当陈饰品。”
  “紫砂要走向世界。紫砂已经是中国的名牌,不仅在国内要宣传,也要走到国外去宣传,茶文化不要局限在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可以汲取西方的营养成分,须知各国文化各有各的特长,不能闭塞。”
  桑黎兵简介:高级工艺美术师。1960年生于江苏宜兴,1984年毕业于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后分配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用紫砂“五色土”在壶体上装饰和表现,作品表现力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他文献
早听人说起,在杭州西子湖畔有几处享有盛名的江南名园。前不久,终于见到了夕照山下的名园之一“汪庄”。汪庄位于西湖西南一隅,庭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雷峰为伴,保俶相对,三面环水,集西湖之灵秀为一体,有文人墨客形容此处“精致得像一个被放大了的山环水抱的盆景”。据称,庄园的旧主人汪自新,号惕予,系著名徽商,为上海百年老字号茶庄汪裕泰老板。  那么,茶商汪自新当年为何会想到在此修建这座精妙绝伦的庄园呢?汪
期刊
几杯清茶入了口,回甘已经沿着咽喉渐渐扩散开来,如布渐渍,一派的风好水好,十里溪山的风物就沿着一条走到心里去的山路,婀娜而来,婀娜而去……  泡得三四泡,茶庄主人小王把杯里的茶叶一倒,又要换上新茶。  我突然就想起古语有观音七泡才出真滋味的说法。  “现在的铁观音没有这样的说法了,也许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小王轻轻撕开茶包。  “现在的茶叶产量是高了。但是,十年前的茶叶叶片小而且厚,都是人工做的,一季
期刊
《红楼梦》作为东方文化园中绽开的销魂之花,堪称“泰山之巅”、“五岳之首”,它虽不是《茶经》,却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对茶具的讲究。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产茶大国之一,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具艺术的创始地。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中写有“烹茶尽具”,这是关于茶具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是说泡茶最讲究的就是器具,所谓“器为茶之父”,可见茶具
期刊
韩国的茶文化与一衣带水的中国一样,也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他们正在把茶文化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2006年12月4—8日,我们一行来到了韩国,借着韩国举办中韩日三国茶文化研讨会的机会,最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个国家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他们的现代茶事。  韩国现有50多个茶文化社团,有500万的习茶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这次的三国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议会大厦的宪政
期刊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计》中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手自京茶,口通茶名。茶罢,李公博士……”此篇文字首先出现“茶博士”的雅号。“茶博士”首先要具备识辨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坏茶,明白什么茶应用什么水泡。其次必须有提壶掺水的硬功夫,可以一只手提十来斤,掺水掺得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一只手四平八稳地拿十余副茶具,摆碗、掺水、扣盖子如行云流水,还要有“雪花顶”、“二
期刊
在这个浮华喧闹的都市里,有一位“与诗词结成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的女子,不焦不躁、安安静静,沉醉在她的“一茗斋”里。养花、坐禅、品茗,茶室处处茶香,这是一方超尘脱俗的心灵家园……    茶室名称:一茗斋  茶室主人:徐子  茶室地点:福州西湖畔  茶室概况:面积约60平方米,三张茶桌,建于2004年。    与“一茗斋”的邂逅是在一个冬日暖阳的周末。  它的主人对古典文学和美学有很深的造诣,又
期刊
明代,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大盛,“黜银、锡及闽、豫瓷”,涌现了“四家”(即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和“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制壶高手,穷工极巧。一时间,文人骚客唱和咏颂,富贾巨卿竞相争购,使重不过数两的一把紫砂壶,“器方脱手,价五六金”。时人感叹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近日有幸观赏到庄志雄珍藏的明代三大壶中妙手之一徐友泉的“树桩提梁壶”,堪称紫砂之瑰宝。  凡事都讲究缘
期刊
茶有灵性。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所余者,徒为茶之形骸;所饮者,不过是唯剩茶羹的白水而已。  茶是草木精华累世修炼而成。天地之清气所养、山间之灵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最宜农家处子新沐后无语采摘、竹篓中轻放浮搁;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砂壶,拾林间松枝燃于泥炉,壶置炉上,火烧水开,俟温度适中后备冲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朴之泥砂壶泡茶、外赭内青之泥瓷杯饮茶,
期刊
所谓观音韵,无非是指安溪铁观音的审美韵味,亦即其本然韵味之谓也。    观音韵表征之一:“香韵”奇绝    观音韵的凸显表征之一,乃嗅觉审美的“香韵”。谁都知道,安溪铁观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其奇绝的“香韵”而甲天下。观音韵所拥有的独特之香韵,被美之曰“王者之香”。试问,如斯香韵,天下还能有什么茶香可堪与之相媲美呢?  而精谙于赏鉴此种香韵的安溪茶人,早在若干年前,就在啜饮铁观音的品茶程式中,作
期刊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茶艺,已确定为一种职业,并有相当高的职业技能。近十多年来,国内如春笋般破土而出的茶艺馆遍布都市。这一切,显示着茶艺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和欢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艺术。  然而,在很多次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现场,有朋友向我耳语:“我不喜欢看这种茶艺表演”,更有直言不讳的:“我讨厌茶艺表演”。老实说,我自己对有些冠以“茶艺”或“茶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