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塑——内化——内生——外化是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德育方式直接影响品德内化过程及其效果。在文中就从体验互动出发,对如何通过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品德自我构建进行探討。
【关键词】体验活动 载体 学生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50-02
对于学生的品德而言,不是通过直接式的知识传授和规范说教就能有效获得的,唯有通过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建构,才是品德教育更为有效的途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发现在品德课堂中实施体验教育,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结合我近几年执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实践,主要实施方法如下:
一、在故事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故事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道德认识。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听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文明理。如在上“感恩”这一系列主题时,为了唤起学生爱父母的情感,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学生听了很受感动,有的学生眼里还闪动着泪花,此时此刻,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与情感体验,我们不需要再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爱父母,对父母要怀有感恩之情之类的话,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胜过一切说教。
除了文学故事,有时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可以根据教材中陈述的观点补充一些真实的事例,加大体验的力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在生活化情境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我们在实施品德课程教学时,必须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孩子的生活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例如,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乱花零钱,乱买零食的现象,在超市中不文明购物的现象,如不加以引导,将在学生中引起互相攀比、追求名牌、盲目购物、不遵守购物规则等现象。因此,我特地给孩子们上了《合理购物ABC》这一课,在课前,我就先让同学们跟着父母一起去体验购物,对所买的商品和价格做好记录,对商场里的工作人员、顾客进行观察,记录有哪些不文明的购物现象。由于这些体验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孩子们很感兴趣,汇报课上,发言的素材可丰富了,甚至还观察到了超市里很多顾客从货架上拿了东西放在购物车上,走了一圈又不想买了,也不把货品放回原处,而是随便丢在一个商场的某个角落,这就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要有专门的人负责推着这些被顾客随意丢弃的物品放回货架。这次的购物体验后,我就再也没有教育过孩子有关文明购物的道理,因为,他们已经在真实的体验中感悟到了。据家长反映,孩子们不但自己会严格遵守购物规则,遇到大人做得不好时,还会奉劝大人要文明购物呢!这可见体验的魅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积淀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刻骨铭心,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加深入,道德情感更加强烈,道德意志更加坚强。我们在品德课堂上也可以创设一些让孩子们亲自实践的机会,在真实的操练中体验。如,我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系列主题的品德课中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片段:我设计了一个礼貌国的情境,带着孩子们一路进行文明礼貌的体验,最后,终于来到了“礼貌国”,见到了“礼貌国国王”。为了让情境更加逼真,我扮演了国王,带着皇冠出来接见,和每个同学打招呼,并观察学生是否有秩序、大声喧哗、有没有主动和女王握手、问好。我还特地准备了一篮篮的水果、糖果、饼干,真的像招待客人一样招待孩子们,我还安排了一位老师帮我把学生的真实表现拍摄下来,看看有没有抢糖果的,乱扔糖果纸的,大声喧哗的。
最后,我把拍摄的录像放给学生看,当看到镜头中有些不文明的行为时,那个孩子的脸立刻红了,头也低下了。因为,他已经懂得了,只有文明的行为才是受欢迎的。羞愧感的萌生,正是他对外在道德需要的召唤与内在道德需要的缺失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的时候而产生的。这正是一个人的道德状态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可能性起点。
实践证明,体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在活动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感受,明白道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莫雷.道德体验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体验活动 载体 学生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50-02
对于学生的品德而言,不是通过直接式的知识传授和规范说教就能有效获得的,唯有通过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来实现建构,才是品德教育更为有效的途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发现在品德课堂中实施体验教育,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结合我近几年执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实践,主要实施方法如下:
一、在故事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故事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道德认识。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采用听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文明理。如在上“感恩”这一系列主题时,为了唤起学生爱父母的情感,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学生听了很受感动,有的学生眼里还闪动着泪花,此时此刻,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与情感体验,我们不需要再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爱父母,对父母要怀有感恩之情之类的话,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胜过一切说教。
除了文学故事,有时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可以根据教材中陈述的观点补充一些真实的事例,加大体验的力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在生活化情境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我们在实施品德课程教学时,必须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孩子的生活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例如,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乱花零钱,乱买零食的现象,在超市中不文明购物的现象,如不加以引导,将在学生中引起互相攀比、追求名牌、盲目购物、不遵守购物规则等现象。因此,我特地给孩子们上了《合理购物ABC》这一课,在课前,我就先让同学们跟着父母一起去体验购物,对所买的商品和价格做好记录,对商场里的工作人员、顾客进行观察,记录有哪些不文明的购物现象。由于这些体验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孩子们很感兴趣,汇报课上,发言的素材可丰富了,甚至还观察到了超市里很多顾客从货架上拿了东西放在购物车上,走了一圈又不想买了,也不把货品放回原处,而是随便丢在一个商场的某个角落,这就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要有专门的人负责推着这些被顾客随意丢弃的物品放回货架。这次的购物体验后,我就再也没有教育过孩子有关文明购物的道理,因为,他们已经在真实的体验中感悟到了。据家长反映,孩子们不但自己会严格遵守购物规则,遇到大人做得不好时,还会奉劝大人要文明购物呢!这可见体验的魅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积淀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刻骨铭心,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加深入,道德情感更加强烈,道德意志更加坚强。我们在品德课堂上也可以创设一些让孩子们亲自实践的机会,在真实的操练中体验。如,我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系列主题的品德课中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片段:我设计了一个礼貌国的情境,带着孩子们一路进行文明礼貌的体验,最后,终于来到了“礼貌国”,见到了“礼貌国国王”。为了让情境更加逼真,我扮演了国王,带着皇冠出来接见,和每个同学打招呼,并观察学生是否有秩序、大声喧哗、有没有主动和女王握手、问好。我还特地准备了一篮篮的水果、糖果、饼干,真的像招待客人一样招待孩子们,我还安排了一位老师帮我把学生的真实表现拍摄下来,看看有没有抢糖果的,乱扔糖果纸的,大声喧哗的。
最后,我把拍摄的录像放给学生看,当看到镜头中有些不文明的行为时,那个孩子的脸立刻红了,头也低下了。因为,他已经懂得了,只有文明的行为才是受欢迎的。羞愧感的萌生,正是他对外在道德需要的召唤与内在道德需要的缺失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的时候而产生的。这正是一个人的道德状态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可能性起点。
实践证明,体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在活动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感受,明白道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莫雷.道德体验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