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是一个谜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海,你是我的骄傲。
  在你尚年幼时,你母亲就时常为你担忧:她希望你多出去走走,跟同龄人嬉戏。你只是笑着拒绝她:“其实我还是更喜欢一个人看书吧。”何止是喜欢,你整日痴迷于我所有关于海洋的藏书,产生了近乎狂热的感情。你毫不掩饰地对我说:“葬身大海是我最崇高的理想。”
  这让我不安。我想起叶文洁教授曾跟我提过的她女儿杨冬充斥着压抑与愤怒的杂乱无章的画。后来的我也曾因你的命运而自我反省,如果你不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你是否也不会承受命运百转千回的变迁?但尚令我安慰的是,那時,我仍能一眼望到你简单透明的心灵。
  你十七岁了。那天,我带你去到临海的作战基地观看军事演习。你站在竖立五旗的落地窗前,深深凝望怒海的碧波万顷,沉默不语。我也注视着你,我的儿子,我观察你日渐凌厉的轮廓与眼神中的坚毅。你不再喜怒形于色了,我分明感受到,我们父子将相同的信念,深深埋入了心底。
  你参军入伍,逐渐成长为即将启动的“唐号”指挥官之一。三体危机也在这时爆发了,引起了社会恐慌。“唐号”工程被叫停。年轻的指挥官长久地立于海港前,像与那艘永无机会下水的战舰,做庄严的告别。我绝不信你毫无遗憾,而你也明白,你的命运自此从头,你不再能拥有你所热爱的。
  但你积极地投身于太空军的部署计划,选择了高级科研组,成为硕果仅存的坚定的胜利主义者。你的热情与当年不遑多让,连常伟思将军都羡慕你意念之坚定。可是北海,我知道你是成熟的孩子,你早已过了狂热的年纪。我不再能一眼看穿你,也仍然能触到你实际痛苦不堪的内心。
  不久后我听闻,几位航天航空界的权威死于陨石雨,多人受伤。我知道,你做了对的事情。你长大了,因为这场战争。我从未如此深刻地认识到。你在做这件事情时的果断与冷酷,都远远地超乎我的想象。但你别无选择,人类也别无选择。所以你开枪时,并不因为他们无辜而眨过一下眼。我想本应如此。
  冬眠前你来见我。那个残阳如血的黄昏,金色的阳光笼罩着汹涌的怒海,折射出的光芒如同闪闪的龙鳞。你坐在病床前,像儿时一样无助地望向我。我知道你或许被过多的痛苦反噬了,在巨大的命运面前,你的内心承载了太多的困惑。你分明要走不下去了,你在外人眼中坚定的目光,显现出疲倦与脆弱。
  “要多想。”
  “想了之后呢?”
  “北海,我只能告诉你那之前要多想。”
  你明白了。你的目光重新变得冷静而坚不可摧,这一次,它将永不瓦解。
  你以增援未来的名义,代替我去看那注定的未来,进入了百年的冬眠。
  “前进四!”这一次我们终于战胜了命运。最起码,人类文明不至于永远绝迹了。后来的事一如我们多年前所想而发生了,令人欣慰的是,冬眠者对战争的嗅觉,起码为你们的出走壮大了队伍。我的孩子,你终于能歇下了,你终于能不被命运所左右了。你喜欢太空就像喜欢海洋,你放松自己去欣赏科技。之后你仍然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却不复冷酷,慢了一步。我想你心里的某些东西复苏了,看清你大半生的我也永远不会知道你那一刻内心的想法,因为我知道你并不害怕成为罪人。
  你回头说:“没关系的,都一样。”
  后面的事或许你知道了,地球遭遇了降维打击。然而我们已经尽力了,孩子。命运已经戏弄了我们一辈子,至今我们仍然看不清。这个谜只是像先前的许多次一样,将我们的灵魂再度抛入痛苦的深渊。这一次,我们永不能得到安宁了。
  (指导老师:易贞贞)
  写作背后的故事
  我热衷于写随笔。
  一直将发呆作为人生最大乐趣。坚信“空不是无”,灵感来自于语文老师传授的考试技巧:答题前先看一眼作文题目,答题时大脑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思考了,因为没有全神贯注去想,反而思维更加发散,更加跳跃。只有在有目的性地放空时,才能用“空”填满自己,从而获得答案与平静。
  因为崇尚万物都在冥冥中,而尊重任何难以理解的决定和事物。
  ★寒云留言
  这是一篇以章北海父亲口吻写给章北海的信,可以说,作者对于章北海这个人物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否则是写不了这么准确的。也看得出她对于《三体》的热爱。这次的放胆作文中,写《三体》的不多,我们从中选取了这篇刊登。《三体》的小说结构是非常宏大的,所涉及的物理及天文知识亦非常多,初中生稍有吃力,但是,如果能从《三体》的阅读中引发对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和天文的兴趣,是非常好的。小编前些日子在社里的读书会上也刚分享过《三体》这三本书,6期的策划也是科幻,对于大刘的宏大构建,我是十分叹服的。《三体》中营造了一个冷酷残忍的宇宙法则,而章北海,是书中几乎仅次于逻辑的冷静的人。他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心中的理想,隐忍而坚定,为了使技术的发展方向正确而不惜刺杀数名科学家;淡然而超脱,当他实现了心中的理想带领人类留下火种的时候,对于是他还是另一艘飞船存活下来已经不在意,才有那句“都一样”。这样的冷静与博大让人由衷敬佩。没有读过《三体》的同学可能读这篇文章会有些懵懂,但,希望这篇文章,希望章北海的魅力,能够让你捧起《三体》,那一定是刘嘉琪同学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其他文献
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树叶,散在柏油马路上。风中,树随着摇摆,点点光晕也若隐若现。  ——题记  生于斯,长于斯。洞庭湖的水,哺育了我的成长;岳阳城的楼,为我指明了方向。我生于这山清水秀之间,也只醉于这绿水青山之中。时光总是不留痕迹地打磨着世界,沉淀的、留下的、只有饱含风霜的历史。一座老城,一段耐人寻味的岁月。我的梦,我的魂,我的一切都存留在这美丽的故里——岳阳。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期刊
有班级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诞生“天龙八部”。金鑫同学上次的《江湖班级》一出,全班争相传阅,一时间传为美谈。  《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八部”亦即“八部天龙”,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天龙八部》为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结构宏大而不失灵巧,乔峰、段誉、虚竹三大主人公如鼎足之势,其命运悲剧充分展示了人和命运的尖锐冲突,每位主人公与周围若干小人物构成单独“
期刊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胜西子三分的病,为她的姿色贴上了别具一格的标签。面若娇花,清高孤傲,行走时颇有弱柳扶风之感。这是《红楼梦》中一个最经典的人物形象——林黛玉。  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被接进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要强刚烈,不懂府中的钩心斗角,只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姑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她从封建社会这个最大的枷锁中挣脱。  她美丽。闭月羞花中含带一丝青
期刊
那年在戏台上,他风华绝代,一出字正腔圆的好戏印进了她的心里,从此,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当鸳鸯剑送至尤三姐手上时,尤三姐就认定了人。时光流逝,一晃五年,在五年的日日夜夜里,她时时刻刻思念着柳湘莲的到来。“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來,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长斋念佛,以了此生。”这样的女子,放至如今,又有几何?  只可惜,这一等,等的不是鸳侍凤侣,而是一场退婚索礼
期刊
作者自画  从一年级入学至今,我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阳光少年、苏州市美德少年,校内外各种比赛频频获奖,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好帮手,也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阳光、大气、自信、乐观是星湾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追求,我愿用我的努力成为这样优秀的女孩!相信我们所学的才艺、读过的书、登台的经验都会慢慢成为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气质和风采!  乱红如雨,洒落一地。  四月,春风款款而来,芬芳了一路,
期刊
作者自画  我,一枚长相一般般、成绩也一般般的十四岁女孩,唯一的“特长”是吃着提拉米苏思考人生。本人最喜欢做的事是把脑子里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写成随笔,美其名曰“留作青春的纪念”。我也喜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古琴和书法。尽管对此都只是一知半解,但乐在其中。生活中的我,经常遇到一点小事就一惊一乍。在我的好姐妹眼中,我就是一个行为十分幼稚的“小智障”。  读完了《傅雷家书》,在我的心中,一种中国式父子
期刊
晴雯可以说是贾府芸芸丫鬟中,最为俏皮可爱的。虽曹公说她“眉眼恰似黛玉”,可她却不似黛玉那般多愁善感。若说黛玉是菊,那晴雯就是雛菊,独特活泼。  她无疑是大观园中的一支独花。不同于宝钗袭人的世故练达,不同于黛玉妙玉的高傲。她敢说敢做,敢爱敢恨,天生一张伶俐小嘴。  也正是因为她生性伶俐,才会不屈于自己的命运,有着特别的反抗意识。即使是贾府的少爷——宝玉说了几句气话,她也敢顶撞起宝玉来。真是可爱。怪不
期刊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千百人物,千百故事,千百风景。那里有人情百态,世间万象;有鲜花著锦,烈火烹油;那里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许多人穷尽一生想要抵达那座朱墙碧瓦的官邸,而身处其间的人,耗费了半世华年,却走不出来。  千万个人,就有千万册红楼。红楼是书,也是戏,更是人间现世。一卷红楼,有释道儒文化,有饮食、茶酒、戏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写的是贵族奢侈的生活,也有官场的风云变幻,有市井小民
期刊
蔓延四周,聚焦奇妙的时光,挖掘时光的美好万物静默如谜,蕴藏着无限的奥秘与诗意。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让人困惑,又让人追索。有些人,来了,又走了,留下难解的谜……  请以“______是一个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写作;②结合自己的体验,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命题者说  当下的写作已经像是走进一片幽暗的树林之中,我们只有脚下的那条小路,其余的都在视野之外。写作的局限
期刊
马车、汽车、火车……世上的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人类生活中离不开车。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袭了世间百态;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车厢社会  丰子恺  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十六七岁时,即距今二十余年前。  十六七岁时,我毕业于本乡小学,到杭州去投考中等学校,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以前听人说:“火车厉害得很,走在铁路上的人,一不小心,身体就被碾做两段。”又听人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