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的却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环境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问题应运而生,此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生态城市规划进入我们的视野。本文主要是从环境法的领域进行研究,以促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与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一起实现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一、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本质上是一座生态学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来讲,就是生态和谐、经济社会高校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民
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结构。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来讲,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新型文化观,其按照生态学意义上的理念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实现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活生产创新方式,从狭义上来讲,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理论进行城市设计,建立起来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的生活环境。
(二)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上,还体现在经济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生态城市的核心内涵也在于其建立的人文化的生活居住环境。满足人民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同时也满足人民对于环境质量的需要。
2.高效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高能耗的状况之下,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日益明显,这就需要重新配置环境资源的应用,在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实现各部门行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3.整体性。生态城市不单单只是追求环境的优美,更多的是在于对整体性的协调、绿色发展上,合理的利用土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持续性。可持续性是对代际公平的一种体现,可持续性要求人们不应仅仅是关注眼前的既得利益,还要关注后代人的利益,实现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平。以此保证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碳发展。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到各项不同产业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从高能耗为导向向科学技术为导向转变。
2.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对建设本身上的设计上,而是在于对环境生态上的考量,在城市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生态景观的完好存在,并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保护原有生态景观的存在。
3.建立并完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生态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在于低碳技术的运用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有关制度的保障之下实现低碳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应用,全面推进节能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在城市规划中的使用。
4.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此方式对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想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只通过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过程中,居民也要积极行动,减少高污染材料的使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开展城市建筑。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
1.城市产业设计。生态城市的设计规划要强化资源的节约以及资源的保护,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要充分考虑其消耗的合理性,节约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要限制其使用。在充分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产业方式,对现有产业模式进行升级改造。
2.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尽管设计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文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要强化保护措施,使其进一步发挥自然利益,尤其是在城市的建筑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其城市建筑风格上,也要尽可能的结合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
2.城市居住设计。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应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对城市居民居住规划设计要考虑相关基础性设施的完善情况,比如交通、通讯、网络、环境状况等方面。对城市居住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甚至决定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3.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决定着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生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良好稳定。因此,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其次,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环境生态价值的实现上,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往往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根基和保障。
三、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现状是十分明显的,在大面积扩展城市建筑的进程中,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紧接着带来的却往往是环境的污染和恶化,更甚至于是环境资源的耗竭危机。在这种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状中,接踵而至的当然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于是经济问题和健康问题。从中并不難发现,产生这一现状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人们过分追求自身既得利益的结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可见这一行为显然是非理性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加上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并不科学,更是加速了这一结果的产生。然而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破坏了生态平衡,也是城市的环境提出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很大,在现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绿地面积不足。
有很多地方城市都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城市绿地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片状森林缺失。且在绿地面积中,草坪占了较大比重,像如灌木等绿色植物却很少。
(2)绿色植物种类单调,缺乏生物多样性。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为了人为获得美感,生态环境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分层,经常使用单纯的物种孤立种植,从而造成了城市绿化千篇一律。这不仅仅没有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也没有融合当地地区的人文景观,在这样的城市规划中显然已经脱离了生态化城市的建设。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很多城市均纷纷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使得当地本来的一些植物种植越来越少,然而外来的植物又很难适应其当地的气候、土壤、温度等条件,使得存活几率很低,在城市建设中,地域文化得不到重视,文化底蕴薄弱。使得历史文化所固有的魅力和生机在城市化进程中未能凸现出来。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1)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在生态化城市发展阶段,要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对方法进行反复的校验和推敲,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在对城市建设规划上,还要充分结合此城市的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模式和方式上尽可能的融入城市特有的文化和具有魅力色彩的人文风情,结合城市的气候和地势特点以及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城市规划建设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体现出生机与活力。
(2)加强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工作。在大量景观在城市建设中被破坏的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景观的保护上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工作。目前,景观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权在学术界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景观也遭受着破坏的情况之下,在保护生态环境上進行严格的立法是十分必要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状况以及废气废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严格立法是迫切。
(3)提倡绿色出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实施绿色节能环保设备是生态化建设的基础。要想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低碳无污染出行的交通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用骑自行车代替汽车,乘坐地铁代替汽车,限行政策等的出台,都对生态城市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除此之外,在道路交通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交通发展做出预测,使道路规划和建设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
(4)注重绿色建设。随着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逐渐加强,低碳经济、节能技术等创新性思想和理念也相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理念和思想的提出都是为了进一步确保生态建设保障体系的顺利开展,也是对绿色建设相关项目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实现重复利用或者是循环利用,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我们要遵守自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切实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得到提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绿地,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和布局绿地,有效的结合不同的绿地系统,以实际环境为基础,推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另外,随着城市建筑项目数量的与日俱增,在进行规划和建设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持有低碳环保的意识和理念,推动建设节能型建筑。
结语:综上所述,在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应当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研究力度,强化对生态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应成为城市化发展转型的关键一环,实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居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建设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态城市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所有人健康和精神愉悦的关键。在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设计在立法上的,主要是环境法上的规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丁 雷,赵 琨.浅谈生态城市规划[ 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6(9):124-126.
[2]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3] 侯爱敏,袁中金.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J].生态城市,2006(3):1-5.
[4]勾红洋. 低碳阴谋[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5]黄光宇. 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R].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1989.
[6]王晓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J].河北工业科技,2006,23(2):131-133.
[7]陈虎.浅议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现状[J].科技视野,2012,2(4):133-135.
[8]王俊峰,赵英武,毛燕芳.我国印染废水处理概况及研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 2012,4:30-33.
[9]马万征,李忠芳,王艳.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化学,2012,41(12):2154-2159.
作者简介
杨媛媛(1993-),女,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方向。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一、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本质上是一座生态学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来讲,就是生态和谐、经济社会高校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民
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结构。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来讲,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新型文化观,其按照生态学意义上的理念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实现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活生产创新方式,从狭义上来讲,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理论进行城市设计,建立起来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的生活环境。
(二)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上,还体现在经济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生态城市的核心内涵也在于其建立的人文化的生活居住环境。满足人民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同时也满足人民对于环境质量的需要。
2.高效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高能耗的状况之下,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日益明显,这就需要重新配置环境资源的应用,在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实现各部门行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3.整体性。生态城市不单单只是追求环境的优美,更多的是在于对整体性的协调、绿色发展上,合理的利用土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持续性。可持续性是对代际公平的一种体现,可持续性要求人们不应仅仅是关注眼前的既得利益,还要关注后代人的利益,实现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平。以此保证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碳发展。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到各项不同产业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从高能耗为导向向科学技术为导向转变。
2.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对建设本身上的设计上,而是在于对环境生态上的考量,在城市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生态景观的完好存在,并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保护原有生态景观的存在。
3.建立并完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生态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在于低碳技术的运用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有关制度的保障之下实现低碳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应用,全面推进节能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在城市规划中的使用。
4.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此方式对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想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只通过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过程中,居民也要积极行动,减少高污染材料的使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开展城市建筑。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
1.城市产业设计。生态城市的设计规划要强化资源的节约以及资源的保护,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要充分考虑其消耗的合理性,节约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要限制其使用。在充分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产业方式,对现有产业模式进行升级改造。
2.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尽管设计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文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要强化保护措施,使其进一步发挥自然利益,尤其是在城市的建筑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其城市建筑风格上,也要尽可能的结合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
2.城市居住设计。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应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对城市居民居住规划设计要考虑相关基础性设施的完善情况,比如交通、通讯、网络、环境状况等方面。对城市居住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甚至决定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3.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决定着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生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良好稳定。因此,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其次,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环境生态价值的实现上,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往往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根基和保障。
三、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现状是十分明显的,在大面积扩展城市建筑的进程中,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紧接着带来的却往往是环境的污染和恶化,更甚至于是环境资源的耗竭危机。在这种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状中,接踵而至的当然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于是经济问题和健康问题。从中并不難发现,产生这一现状最为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人们过分追求自身既得利益的结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可见这一行为显然是非理性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加上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并不科学,更是加速了这一结果的产生。然而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破坏了生态平衡,也是城市的环境提出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很大,在现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绿地面积不足。
有很多地方城市都存在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城市绿地在建设中呈点、块状分布,片状森林缺失。且在绿地面积中,草坪占了较大比重,像如灌木等绿色植物却很少。
(2)绿色植物种类单调,缺乏生物多样性。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为了人为获得美感,生态环境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分层,经常使用单纯的物种孤立种植,从而造成了城市绿化千篇一律。这不仅仅没有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也没有融合当地地区的人文景观,在这样的城市规划中显然已经脱离了生态化城市的建设。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很多城市均纷纷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使得当地本来的一些植物种植越来越少,然而外来的植物又很难适应其当地的气候、土壤、温度等条件,使得存活几率很低,在城市建设中,地域文化得不到重视,文化底蕴薄弱。使得历史文化所固有的魅力和生机在城市化进程中未能凸现出来。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1)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在生态化城市发展阶段,要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对方法进行反复的校验和推敲,确定其实施的可能性。在对城市建设规划上,还要充分结合此城市的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模式和方式上尽可能的融入城市特有的文化和具有魅力色彩的人文风情,结合城市的气候和地势特点以及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城市规划建设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体现出生机与活力。
(2)加强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工作。在大量景观在城市建设中被破坏的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景观的保护上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工作。目前,景观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权在学术界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景观也遭受着破坏的情况之下,在保护生态环境上進行严格的立法是十分必要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状况以及废气废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严格立法是迫切。
(3)提倡绿色出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实施绿色节能环保设备是生态化建设的基础。要想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低碳无污染出行的交通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用骑自行车代替汽车,乘坐地铁代替汽车,限行政策等的出台,都对生态城市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除此之外,在道路交通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交通发展做出预测,使道路规划和建设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
(4)注重绿色建设。随着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逐渐加强,低碳经济、节能技术等创新性思想和理念也相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理念和思想的提出都是为了进一步确保生态建设保障体系的顺利开展,也是对绿色建设相关项目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实现重复利用或者是循环利用,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我们要遵守自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切实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得到提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绿地,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和布局绿地,有效的结合不同的绿地系统,以实际环境为基础,推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另外,随着城市建筑项目数量的与日俱增,在进行规划和建设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持有低碳环保的意识和理念,推动建设节能型建筑。
结语:综上所述,在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应当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研究力度,强化对生态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应成为城市化发展转型的关键一环,实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居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建设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态城市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所有人健康和精神愉悦的关键。在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设计在立法上的,主要是环境法上的规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市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丁 雷,赵 琨.浅谈生态城市规划[ 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6(9):124-126.
[2]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3] 侯爱敏,袁中金.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J].生态城市,2006(3):1-5.
[4]勾红洋. 低碳阴谋[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5]黄光宇. 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R].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1989.
[6]王晓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J].河北工业科技,2006,23(2):131-133.
[7]陈虎.浅议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现状[J].科技视野,2012,2(4):133-135.
[8]王俊峰,赵英武,毛燕芳.我国印染废水处理概况及研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 2012,4:30-33.
[9]马万征,李忠芳,王艳.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化学,2012,41(12):2154-2159.
作者简介
杨媛媛(1993-),女,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方向。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