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他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创作的无数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原汁原味的浓郁的北京风土人情,市井民俗间的北京方言词,构成了老舍无数充满那艺术色彩的作品。在这么多京派作家中,只有老舍是真正的京味儿作家,因为只有他的作品才是写现实生活中的北京。而且文学艺术风格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生活、生活履历息息相关,同时也凭借他的坚实的语言功底和善于对生活观察的眼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将对于老舍文章《四世同堂》中的北京方言词进行系统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老舍;北京方言词;四世同堂;京味道文化
前言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应该配得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这个作家的作品,要让我们看到城市的全部。而看到北京这座城市必然要让我们想起,老舍和北京的关系,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关系。《四世同堂》也是老舍最看重、最长篇的小说。小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抗战文艺。但抗战文艺,谈何容易。因为作家没有军旅的体验,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那叫他们如何写打仗呢?他懂得是什么?像老舍,他懂得是北京。其实这一点,也是当时抗战文艺作家们的共同感受,只是老舍比较坦白,很诚实地觉得,要投入抗战文艺,不一定要从自己不熟悉的军旅战场入手,完全可以从他已经知道,或者是非常熟悉的东西入手,那就是北京。就这样,在他夫人从北京下来和他会和,知道日本人占领的北京,再加上他对北京是那么熟悉了解,于是他在战争期间,在这个颠沛流离的时刻,着手写他毕生最长的一部小说。假如说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让我们看到是以香港和上海沦陷做背景低下,某一小撮人在这样背景下显示那种苍凉美学的话,老舍就是很正面,很直接,同时还要全面地把当时整个北京城当时的状态描写出来。因此给了我们很多很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些北京方言词去看见日本当年占领北京的时候那几年的状态。
一、北京方言中的口语词
(1)北京方言中的口语动词
北京方言词中动词的特点非常明显,口音和音调也非常圆滑,平易近人。例如:
A.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
“讪脸”在北京方言中是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常常用在大人责备小孩子的时候听到。
B.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蘑菇?
“蘑菇”在北京方言中是指浪费时间的意思,也常常有责备嘲讽的意思,和“磨叽”差不多
C.你要教我怎样
“教”在北京方言中是让的意思,常常在和人对话中态度不好的时候听到。
(2)北京方言中的口语名词
老舍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口语名词,而且那生动的口语名词是句子有了幽默感,使文章具有生命力。例如:
A.什么屁不好放,但放驴屁?
“驴屁”这个词在北京方言中常常可以听到,驴在我们印象中非常不被我们看好,尤其是北京人,所以常常他们在有争执的时候常常用“驴+要骂的东西”
B.这一程子了,我夜夜失眠!
“一程子”在北京方言中是时间名词,是“一阵子”的意思。
C.那只是我的一点小玩意儿,我没心程再玩了。
“心程”应该是“心肠”在北京口音重的“肠”的轻声就是“程”
D.在他高兴像哼唧的时候。
“哼唧”在北京方言中是恒小调的意思,在这里通过拟声词生动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E.兔儿爷
是很经典的北京人对于兔子的称呼。
(4)北京方言中形象生动的语气词。
北方人说话常常带有很多的语气词,特别是北京口音比较重的北京附近一带地区,例如:
A.你能不能见见这位蓝东阳先生呢?呕,干脆我请他吃饭好了!
在这里“呕”应该读第二声,在北京方言中说客套话的时候讲的。
B.喝!不得了,你连这一套都学会了!
“喝”在这里也应该读第二声,在北京方言中表示惊讶的时候发出的。
C.是我呦!我又不是人!
“呦”在北方方言中也是常常遇到,有时在说话前也有时在说话后面,在方言中无义,就是加强语气
(5)北京方言中的表示程度的词
北京方言词中的表示程度的词也是非常别致、有特色的。例如:
A.她笑了一下:“那敢情好”
“敢情”在这里是很的意思,表示程度深。
(6)方言中的口语尾缀
北京人讲话儿化音比较重,在文中很多的对话中也可以一一体现出来,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展开。
总之,北京方言中的口头词通俗易懂,这也和现在普通话普及有关,然我們可以很轻松地体会老舍文章的乐趣。
二、方言词中的一些俗语:
小说中的俗语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比如“放下秃尾巴鹰”、“犯牛脖子”等,都是北京方言中的口头语,而且生动容易理解。尤其是一些俗语常常表示嘲讽的时候,使嘲讽得效果更加突出,使人会心一笑。既做到了语言的干净利落,也使得文章平易近人。也能清晰地还原当年北京城的面貌。
三、老舍爱用方言词的原因分析:
结合作者的北京,老舍爱用方言词来写北京,和他的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
首先,老舍的父亲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在老舍还未出生之前就不幸战死,从小的生活的贫困对于老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后期的生活全都靠母亲当佣人来度过,这使得老舍从小接触市民的,尤其是挣扎在底层的劳动人名的喜怒哀乐,也和他年轻时候常常去听相声,逛天桥,逛集市,听京戏有关,所以从小的传统艺术在他的心理扎下了深深的根,北京城在老舍的心中有着一颗深深的烙印。因為有了这个条件,老舍的笔风永远是充满着北京方言词而取代了同时期很多作家的那种华丽缥缈的辞藻。
其次,狄更斯,莫迫桑,福楼拜等外国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老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这些作家的文学世界观对于老舍的影响也唤起了老舍童年时候的北京。而方言词也恰恰是北京的特色,这就是为何老舍永远是北京的一张名片的原因吧。
总之,时代民俗风情的浸润,三教九流各色的人,独具内涵的京城文化孕育了老舍,也孕育了一代宗师。
总结
老舍通过北京方言词,为我们展示了那时的北京,那时的中国,带我们去浏览了那个时代,在这幽默的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有一点反思?难道老舍只是为了博得我们读者的一笑吗?不,不是的。
在那时的中国,那时的抗战,中国人无缘无故被人侵略,但是这场战争有什么意义,老舍不忍,于是必须以作品来赋予这场战争非凡的解释。我们今天有没有变成更好地中国人呢?我们有没有一方面保留住了他笔下的他深深怀念的老派的中国人的品性呢?有没有保留住那种朴素的,刚毅的,健康的新精神呢?我们今天每一个读《四世同堂》的读者,是不是该问一问,我们今天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参考文献:
[1]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J].文学研究.2011(02).
[2]李志瑾,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J].现代文学评论.2011(05).
[3]刘勇.京味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徐健豪(1997-),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老舍;北京方言词;四世同堂;京味道文化
前言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应该配得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这个作家的作品,要让我们看到城市的全部。而看到北京这座城市必然要让我们想起,老舍和北京的关系,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关系。《四世同堂》也是老舍最看重、最长篇的小说。小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抗战文艺。但抗战文艺,谈何容易。因为作家没有军旅的体验,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那叫他们如何写打仗呢?他懂得是什么?像老舍,他懂得是北京。其实这一点,也是当时抗战文艺作家们的共同感受,只是老舍比较坦白,很诚实地觉得,要投入抗战文艺,不一定要从自己不熟悉的军旅战场入手,完全可以从他已经知道,或者是非常熟悉的东西入手,那就是北京。就这样,在他夫人从北京下来和他会和,知道日本人占领的北京,再加上他对北京是那么熟悉了解,于是他在战争期间,在这个颠沛流离的时刻,着手写他毕生最长的一部小说。假如说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让我们看到是以香港和上海沦陷做背景低下,某一小撮人在这样背景下显示那种苍凉美学的话,老舍就是很正面,很直接,同时还要全面地把当时整个北京城当时的状态描写出来。因此给了我们很多很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些北京方言词去看见日本当年占领北京的时候那几年的状态。
一、北京方言中的口语词
(1)北京方言中的口语动词
北京方言词中动词的特点非常明显,口音和音调也非常圆滑,平易近人。例如:
A.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
“讪脸”在北京方言中是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常常用在大人责备小孩子的时候听到。
B.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蘑菇?
“蘑菇”在北京方言中是指浪费时间的意思,也常常有责备嘲讽的意思,和“磨叽”差不多
C.你要教我怎样
“教”在北京方言中是让的意思,常常在和人对话中态度不好的时候听到。
(2)北京方言中的口语名词
老舍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口语名词,而且那生动的口语名词是句子有了幽默感,使文章具有生命力。例如:
A.什么屁不好放,但放驴屁?
“驴屁”这个词在北京方言中常常可以听到,驴在我们印象中非常不被我们看好,尤其是北京人,所以常常他们在有争执的时候常常用“驴+要骂的东西”
B.这一程子了,我夜夜失眠!
“一程子”在北京方言中是时间名词,是“一阵子”的意思。
C.那只是我的一点小玩意儿,我没心程再玩了。
“心程”应该是“心肠”在北京口音重的“肠”的轻声就是“程”
D.在他高兴像哼唧的时候。
“哼唧”在北京方言中是恒小调的意思,在这里通过拟声词生动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E.兔儿爷
是很经典的北京人对于兔子的称呼。
(4)北京方言中形象生动的语气词。
北方人说话常常带有很多的语气词,特别是北京口音比较重的北京附近一带地区,例如:
A.你能不能见见这位蓝东阳先生呢?呕,干脆我请他吃饭好了!
在这里“呕”应该读第二声,在北京方言中说客套话的时候讲的。
B.喝!不得了,你连这一套都学会了!
“喝”在这里也应该读第二声,在北京方言中表示惊讶的时候发出的。
C.是我呦!我又不是人!
“呦”在北方方言中也是常常遇到,有时在说话前也有时在说话后面,在方言中无义,就是加强语气
(5)北京方言中的表示程度的词
北京方言词中的表示程度的词也是非常别致、有特色的。例如:
A.她笑了一下:“那敢情好”
“敢情”在这里是很的意思,表示程度深。
(6)方言中的口语尾缀
北京人讲话儿化音比较重,在文中很多的对话中也可以一一体现出来,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展开。
总之,北京方言中的口头词通俗易懂,这也和现在普通话普及有关,然我們可以很轻松地体会老舍文章的乐趣。
二、方言词中的一些俗语:
小说中的俗语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比如“放下秃尾巴鹰”、“犯牛脖子”等,都是北京方言中的口头语,而且生动容易理解。尤其是一些俗语常常表示嘲讽的时候,使嘲讽得效果更加突出,使人会心一笑。既做到了语言的干净利落,也使得文章平易近人。也能清晰地还原当年北京城的面貌。
三、老舍爱用方言词的原因分析:
结合作者的北京,老舍爱用方言词来写北京,和他的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
首先,老舍的父亲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在老舍还未出生之前就不幸战死,从小的生活的贫困对于老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后期的生活全都靠母亲当佣人来度过,这使得老舍从小接触市民的,尤其是挣扎在底层的劳动人名的喜怒哀乐,也和他年轻时候常常去听相声,逛天桥,逛集市,听京戏有关,所以从小的传统艺术在他的心理扎下了深深的根,北京城在老舍的心中有着一颗深深的烙印。因為有了这个条件,老舍的笔风永远是充满着北京方言词而取代了同时期很多作家的那种华丽缥缈的辞藻。
其次,狄更斯,莫迫桑,福楼拜等外国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老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这些作家的文学世界观对于老舍的影响也唤起了老舍童年时候的北京。而方言词也恰恰是北京的特色,这就是为何老舍永远是北京的一张名片的原因吧。
总之,时代民俗风情的浸润,三教九流各色的人,独具内涵的京城文化孕育了老舍,也孕育了一代宗师。
总结
老舍通过北京方言词,为我们展示了那时的北京,那时的中国,带我们去浏览了那个时代,在这幽默的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有一点反思?难道老舍只是为了博得我们读者的一笑吗?不,不是的。
在那时的中国,那时的抗战,中国人无缘无故被人侵略,但是这场战争有什么意义,老舍不忍,于是必须以作品来赋予这场战争非凡的解释。我们今天有没有变成更好地中国人呢?我们有没有一方面保留住了他笔下的他深深怀念的老派的中国人的品性呢?有没有保留住那种朴素的,刚毅的,健康的新精神呢?我们今天每一个读《四世同堂》的读者,是不是该问一问,我们今天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参考文献:
[1]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J].文学研究.2011(02).
[2]李志瑾,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J].现代文学评论.2011(05).
[3]刘勇.京味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徐健豪(1997-),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