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高科技与安全变数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sar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追求安全是人类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而国防则是一个国家对安全的天然需求。放眼未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安全的内涵和边界将大大延展,加之国际格局体系的深刻变化,现代国防的概念也将大大拓展。

国际安全问题日趋复杂


  从最早的氏族部落,到后来的城邦国家,无不把安全作为最基本的需求。彼时的安全,更多是对于领土的守卫和扩张。直到近代,国际体系的建立加深了国家间的互动,国家利益不再局限于本土和周边,这促使安全问题从地缘政治走向全球博弈,也意味着各国越来越谋求跨越国家边界的利益,越来越需要应对国际安全。也因此,讨论安全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国家互动的大背景,特别是大国互动,以及国际力量格局的演变。
  历史证明,大国实力兴衰和国际体系演变从来都不是线性渐变的,而是一个持续量变积累到质变重构的过程。从进入新世纪到现在,这一过程逐渐呈加速状态。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个20年,这一进程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推进。之所以关注大国,是因为大国除了对国际安全的直接影响远大于多数中小国家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国拥有极强的战略进取性,在面对潜在的安全挑战时,会程度较大地调整其安全战略,进而引发地区乃至国际安全格局的剧变,也就是说会带来“安全困境”的加剧。未来的安全问题,更多将源自这一逻辑。
  “二战”后,国际安全冲突以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大国与小国的不对称战争以及小国之间的局部战争为主。这期间,大国或大国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战略稳定器的作用。但未来较长一个时期,面对国际力量对比质变的较大可能性,一些大国固守冷战思维,可能采取激进战略、冒进措施,甚至是战略豪赌,以求逆转世界格局发展大势,这可能诱发大国间的直接冲突和对抗。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旦发生这种情形,无疑将是全球性的灾难,值得所有国家警醒。除了国际体系变动产生的传统安全风险外,经济金融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全球恐怖主义、核生化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也在加大,而且任何一个领域问题的爆发,都会呈现多域联动、相互传导、全球拓展的态势,进而导致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上升。

國防竞争日趋激烈


  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和发展是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国防服务于国家利益。现代国防竞争的激烈性,正体现出大国间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交错碰撞。特别是互信水平低的国家,面对对方的军备建设,哪怕是正常的军备建设,一些国家也会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感,会做出令局势紧张的反应,进而加剧相互间的不信任感,并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军备竞赛。
  可见,国家间的竞争特别是国防竞争,主要源于国家间的互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来自于彼此的自我战略定位和对对方的战略定位。例如,美国不定时出台《国防战略》,一般会延续同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对安全态势威胁的基本判断,明确指出战略竞争对手,为制定《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提供指导。
  从美国《国防战略》历次发布情况可以看出,美国的国防战略大大超出本土范围,始终把维护霸权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国防建设立足于应对国家间大规模高端常规战争,突出提升在大国对抗竞争环境中的联合杀伤能力、前沿部队机动能力和态势复原能力,推进核“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加强太空、网络、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系统、导弹防御力量建设,以针对中俄等其眼中战略竞争对手的国防建设优势和军事实力优势,谋求全球范围内霸权地位的巩固,这一状况短期内恐难改变。
  俄罗斯也高度关注利益攸关区,其每5年一更新的《俄罗斯联邦国防计划》,凸显俄把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作为国防建设的重点,持续巩固地区影响力;日本坚持稳中谋进,逐步摆脱美国对其重点国防建设领域的控制,争取重点战略性武器装备的松绑,寻求扩大在本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印度国防建设重在积极发展常规力量的同时,独立自主地发展稳定可靠的战略核力量,以有效应对周边陆地冲突,谋求在印度洋取得战略优势;英国主要借助美国和北约力量,巩固对欧洲大陆的战略制衡,谋求全球影响力;法德着眼欧洲安全合作,大力倡导建立欧洲地区自主防卫能力,努力保持在全球的影响力。
  对一国而言,国内经济是进行战争和建设强大国防的物质基础,科技领先则是保持军事装备优势的重要支撑。加强经济建设和确保科技领先,是各国国防战略永恒不变的重点。

科技发展带来新变数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战争形态演变史,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科学技术。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规模生产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得以不断革新,这为军事装备提供了可靠的、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和工业保障,拓展了安全边界,也提升了安全门槛,更推动了军事形态结构的变革和国防战略的演变。科技在未来国防建设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美国前国防部长马蒂斯曾说:“我们不能指望运用昨天的武器装备在明天的冲突中赢取胜利。”未来,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将迅猛发展,以战术核弹、无人智能、太空夺控、网络攻防为代表的军事高科技,将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方向。
  核技术发展并未止步。由于国际社会对于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一些核大国在拥有大量战略级武器的同时,也不断在核禁区边缘试探。比如,致力于研发小型战术核武器并进行战备部署,以应对和实施“有限核战争”。有迹象表明,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刺激了相关国家的神经,此举无疑将加剧“安全困境”和核军备竞赛。
  无人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国防建设和实战,但目前发挥出的功能作用和运用范围还比较有限。在战争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无人智能装备将具备更高的生存能力、更低的成本、更灵敏的战场适应性以及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这使得无人作战样式具有了很大发展潜力。未来智能无人飞机、无人潜航器等无人作战系统装备在国防建设中的比例将大幅提升,实战运用也将在战场的各个要素中体现。
  太空军事化加剧不可避免。在天网电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传统国防范围已延伸到了太空领域,太空军事能力将成为未来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卫星是一国军事信息体系最基本的载体,太空争夺无疑将是信息对抗的最高表现形式。此外,诸如网络信息攻击、激光动能武器、高超音速武器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不容忽视,都有可能给安全和国防建设带来深刻变革。
  总而言之,未来各国安全形势将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国防也将大大超出传统国防的内涵。而从世界范围来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国家间不能实现互信,则“安全困境”永远存在,军事竞赛和对抗升级就难以避免。放眼全球,唯有从人类共同安全、共同命运的角度出发,加强彼此互信,走出安全困境,降低国防竞争力度,甚至逐步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防卫,才可能规避战争,最终实现世界和全人类的长久和平。
  (摘自《环球》2021年第1期。作者单位分别为陆军某直属单位政治工作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退役后的姚明拥有多重身份:姚基金创始人、CBA球队老板、上海交大学生、女儿姚沁蕾的好爸爸……如今,他又增加一个新身份——“姚校长”。  10月15日,NBA姚明学校正式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姚明模式”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用“姚校长”的话说,“我要将体育真正回归到教育大本营”,让中国“体教结合”新模式一步步成为现实……  关注塔基,眼光长远  正当NBA中国赛湖人对阵勇士剑拔弩张之际,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邓小平和陈云交往共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后,他们在许多方面特别是财经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中共八大后,邓小平和陈云同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们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和陈云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交往共事以及建立的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他们在改
我出身于书香之家,书是我家三代最重要的物质财富,读书是全家人最大的精神享受。从记事起,妈妈每晚都要给我读一段故事,然后我带着书中的那些悲欢离合进入梦乡。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自己读书,无论在清风习习的夏夜翻动书页,还是在北风萧萧的寒冬围炉夜读,都成为儿时挥之不去的最温馨的回忆。大约从小学五年级起,我可以自己买书了。那时的新华书店都是闭架售书,因为是常客,售书的阿姨特许我进柜台选书,我还能缩在柜台里面悄
(一)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1994年,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一经播出,扮演关羽的演员陆树铭一爆而红。他将关羽演绎得栩栩如生,此后,他的关羽形象深入人心,成了最经典的版本。其实,扮演关羽一角,陆树铭完全是用“关公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的。  尽管化妆后的陆树铭外在形象很符合关羽,但要摸透关羽的神韵,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为了尽快达到神似的效果,进剧组后,陆树铭对照《三國演义》反复查找资料,并决定把剧本中有关关羽的段落、台词工工
濕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中华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世界著名文明均发祥于湿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曾经全面依赖湿地维持生存。  北京城受孕于永定河所形成的洪、冲积扇,曾经,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泉眼星罗棋布,是一座“湿地之城”。但由于气候变化、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口规模急剧增长,以及某段时期内环保意识的相对淡
2018年,北京市400平方米以上湿地总面积达5.87万公顷;“十三五”时期,湿地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  湿地“保湿”需要大量的水,与2017年相比,2018年北京湿地补水量增长了27%。但作为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北京河道、湖泊的自然补水能力萎缩,居民饮用水尚需大量依靠从南方调度的天然水。  那么,湿地之水从哪来?近九成为再生水  “再生水是北京湿地的主要补给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湿地建设与保护迎来新一轮热潮。  究竟应怎样建设、保护湿地?我国湿地建设与保护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又面临哪些困境与问题?老百姓如何从自身做起,呵护好身边珍贵的湿地资源?  日前,国家林草局湿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接受记者专访,对此进行了解读与分享。保护需要紧箍咒  记者:回顾中国湿地建設与保护历程,你认为有哪些重要节点?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坚定维护人民利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助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贯穿于各领域,铸就了丰硕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人民的认可度是评判其成效的重要标尺,评估总结是
【题记】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  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  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一首歌  喀喇昆仑高原,横亘西部边境。  立春过后,大江南北暖意渐浓,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依然严寒彻骨,大河冰封,群山耸立。  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来自天南海北的一茬茬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  2020年4月以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