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类型、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引起的56例慢性贫血患者,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观察患者的贫血类型和肾功能各项指标。结果: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肾脏功能的受损程度有密切联系,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越严重,患者的贫血程度也就越严重,即尿素、肌酐等的含量越高,患者的贫血程度就越强。本组患者的贫血类型多为正色素性贫血。结论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其血液进行分析,分析其贫血的类型以及肾脏损害程度对患者贫血症的影响等,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肾性贫血;血细胞分析;血液化学分析;肾脏损害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32-02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贫血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密切相关。肾性贫血为慢性肾病的伴随症状,慢性肾病患者一旦并发肾性贫血,常外在表现有面色萎黄、眼结膜苍白、唇甲苍白无光泽等症状。本文通过探讨56例患者的肾性贫血的血液检验分析情况,探讨肾脏损害程度与贫血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引起的56例慢性贫血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9.5±5.2)岁。56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浓度、肌酐浓度保持在17.6mmol/L以上、320μmol/L以上。
1.2测量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用SIEMENS ADVIA2120i仪器进行血液检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肌酐等采用HITACHI7180生化仪器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56例患者中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肌酐、尿素氮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患者的肾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肾性贫血症状就越严重。本组试验中,56例患者中多为中度、重度贫血患者,中度、重度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3.93%,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本组56例患者中患者的贫血类型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人数占总人数的76.79%。
3讨论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患者的显著症状表现,肾性贫血的发生与肾功能的损害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肾性贫血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红细胞的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以及出现出血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具体表现为: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多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作用、维生素及营养缺乏、微量元素失衡等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减少;②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多为尿毒症的毒素作用、内分秘激素作用、红细胞脆性增加以及脾功能亢进等引起;③红细胞丢失增加。绝大部分肾性贫血患者都会出现肾功能异常,有较长时间的肾脏病史,贫血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症状,形态上多出现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一般贫血患者为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型,严重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可下降至20~30g/L。肾脏发生损害时,肾脏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且因肾衰时毒素对骨髓产生影响,使得骨髓在生成红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红细胞的生成逐渐减少,这也是肾性贫血形成的重要原因。患者肾衰时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加重贫血的症状。肾性贫血是肾病日久、肾气衰败、脏腑功能低下,其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因此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措施予以治疗。程欣的研究文献中指出肾性贫血患者中因缺铁从而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紅蛋白浓度降低的情况,从而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组试验中也证明了肾性贫血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组试验中正色素性贫血患者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6.79%。本组患者中还有8例患者出现了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与患者营养缺乏,缺少营养物质伴叶酸等有关。本组试验中还证明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肌酐、尿素氮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患者的肾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肾性贫血症状就越严重。本组试验中,56例患者中多为中度、重度贫血患者,中度、重度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3.93%,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及输血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主要是采用皮下或静脉注射促红素方式,输血治疗的方式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的症状,特别是针对严重的肾性贫血患者,但输血治疗方式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可能出现一些输血反应。因此对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适合患者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肾性贫血;血细胞分析;血液化学分析;肾脏损害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32-02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贫血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密切相关。肾性贫血为慢性肾病的伴随症状,慢性肾病患者一旦并发肾性贫血,常外在表现有面色萎黄、眼结膜苍白、唇甲苍白无光泽等症状。本文通过探讨56例患者的肾性贫血的血液检验分析情况,探讨肾脏损害程度与贫血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引起的56例慢性贫血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9.5±5.2)岁。56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浓度、肌酐浓度保持在17.6mmol/L以上、320μmol/L以上。
1.2测量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用SIEMENS ADVIA2120i仪器进行血液检测,患者的血清尿素氮、肌酐等采用HITACHI7180生化仪器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56例患者中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肌酐、尿素氮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患者的肾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肾性贫血症状就越严重。本组试验中,56例患者中多为中度、重度贫血患者,中度、重度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3.93%,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本组56例患者中患者的贫血类型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人数占总人数的76.79%。
3讨论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患者的显著症状表现,肾性贫血的发生与肾功能的损害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肾性贫血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红细胞的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以及出现出血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具体表现为: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多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作用、维生素及营养缺乏、微量元素失衡等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减少;②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多为尿毒症的毒素作用、内分秘激素作用、红细胞脆性增加以及脾功能亢进等引起;③红细胞丢失增加。绝大部分肾性贫血患者都会出现肾功能异常,有较长时间的肾脏病史,贫血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症状,形态上多出现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一般贫血患者为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型,严重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可下降至20~30g/L。肾脏发生损害时,肾脏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且因肾衰时毒素对骨髓产生影响,使得骨髓在生成红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红细胞的生成逐渐减少,这也是肾性贫血形成的重要原因。患者肾衰时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加重贫血的症状。肾性贫血是肾病日久、肾气衰败、脏腑功能低下,其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因此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措施予以治疗。程欣的研究文献中指出肾性贫血患者中因缺铁从而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紅蛋白浓度降低的情况,从而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组试验中也证明了肾性贫血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组试验中正色素性贫血患者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6.79%。本组患者中还有8例患者出现了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与患者营养缺乏,缺少营养物质伴叶酸等有关。本组试验中还证明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肌酐、尿素氮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患者的肾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肾性贫血症状就越严重。本组试验中,56例患者中多为中度、重度贫血患者,中度、重度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3.93%,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的尿素氮、肌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及输血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主要是采用皮下或静脉注射促红素方式,输血治疗的方式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的症状,特别是针对严重的肾性贫血患者,但输血治疗方式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可能出现一些输血反应。因此对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适合患者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