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扑动(AF简称房扑)为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不到房颤的1/10,在患有心脏疾病者中的发生率为0.2%~1.0%。房扑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男性多见偶尔在婴儿或儿童中可见到房扑。对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心房扑动(AF)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心房扑动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22~69岁,平均46岁。其中阵发性心房扑动19例,持续性心房扑动11例。伴有高血压7例,冠心病8例。其余患者X线胸片,B超检查均未发现心脏异常。
1.2方法
1.2.1阵发性房扑的处理
1.2.1.1控制房扑时的心室率一般来说房扑的心室率较房颤者更难控制。首选的药物为洋地黄制剂,单独应用难以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如联合使用林光常排毒餐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则可满意控制心室率。胺碘酮控制心室率也同样有效。
1.2.1.2房扑药物药物复律奎尼丁曾作为一线药物,由于其严重副作用,现已被其他药物所代替。Ic类药物(加氟卡尼、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均能有效转复房扑至窦律,但Ic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使房内传导减慢,致房扑频率明显下降(可从300次/min降至<240次/min),因此对房室交界区的隐匿性传导作用减弱或消失,反而呈现1:1房室传导,使心室率高达220-240次/min,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因此建议使用I类药物时,剂量要足够,使其同时对房室传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避免1:1房室传导的发生。也可在药物复律前,用洋地黄制剂减慢房室传导,以降低心室率及避免复律药物引起的1:1房室传导所致的非常快的心室率。新的短作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对房扑复律特别有效,静注后复律有效率达60%~90%。其用法为:成人体重≥60kg者,以1mg溶于5%葡萄糖50ml中静注,如需要,10min后可重复。<60kg者,以0.01mg/kg按上法应用。因该药使QT间期延长,静注时及注射后短期内有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危险,因此用药时及用药后必须心电监测数小时,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之。
1.2.1.3直流电复律药物复律无效或房扑伴快速室率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或伴胸痛、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症状时,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应为首选治疗,一般以25~50J能量即可成功复律,但低能量复律常可使房扑转为房颤,有学者主张应用100~200J为好。如有条件也可作心内转复——即在高位右房和冠状静脉窦内分别放置电极导管,并连接于发放双向电震波的复律除颤器上,以2~3J电能可成功复律。在直流电转复前可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提高转复成功率,也有利于复律后窦律的维持。虽然房扑引起栓塞的危险性比房颤时低,但在电复律后与房颤复律一样应注意抗凝问题。
1.2.1.4快速心房起搏能有效终止房扑。如上述复律方法有反指征或失败时,可试之。主要通过食道调搏或放置于高位右房的电极导管作心房起搏。终止房扑最有效的起搏频率是心房扑动频率的120%~130%,每次起搏持续15~30s,通常可成功终止房扑。心房起搏频率过快(特别是>400次/min)时,有可能导致房颤,房颤发生后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也可又转为房扑,或呈持续房颤,后者可根据临床情况再次给予高能量同步直流电复律。有时该持续性房颤因隐匿性传导增加,心室率变慢,患者症状反而可减轻,则可不予处理。即使是快速房颤,药物控制心室率也较房扑时容易。
1.2.1.5复律后窦律的维持房扑有复发倾向者,可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或减少房扑复发及控制房扑复发时的心室率。近年来较普遍应用Ic类药物预防房扑复发,因其比Ia类药物具有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的特点。但在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者中应慎用。莫雷西嗪兼有Ia、Ib、Ic类药物作用,对房扑的预防也有较好的作用。Ⅲ类药物对预防房扑发作虽也有效,但索他洛尔能使QT延长,有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危险及胺碘酮的心外毒性作用等,不宜作为预防房扑的一线药物。
1.2.1.6射频消融治疗对频发的症状明显的房扑,或药物不能预防复发者,则可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问的峡部作线性消融,阻断典型房扑的折返环路,治愈房扑,成功率高达83%~96%。
1.2.2持续性房扑的治疗持续性房扑常伴慢性心脏疾病及非心脏的疾病或因素(如甲亢、肺栓塞等),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对反复发作持续性房扑者应予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伴明显症状者,导管射频消融是首选,消融失败或复发,或患者不愿作消融术,则可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扑或控制心室率,也可直流电转复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
2结果
心房扑动患者经治疗,29例复律成功,1例合并心房纖颤。
3讨论
房扑常见于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与房颤不同,引起房扑的疾病常累及右心房和/阿或室。主要病因有冠心病、风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二尖瓣脱垂、房间膈缺损、法洛四联征及一些复杂先心外科手术后、甲亢、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低血钾等及孤立性房扑。现已公认房扑是心房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在右房或左房。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形成。目前根据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及电生理研究结果,将房扑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其电生理机制如下。
典型房扑又称为峡部依赖性房扑。该房扑可被心房快速刺激所诱发、拖带与终止,充分说明其电生理机制是房内折返。房扑的症状取决于伴随的心脏病变及房扑时心室率的快慢,可表现为心悸、气促、胸痛、乏力,甚至晕厥或使心功能不全加重。即使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如频繁发作房扑伴心室率过快、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与心衰。房扑患者也可出现肺循环栓塞和体循环栓塞,可能与房扑蜕变为房颤有关,但也有研究表明房扑本身可形成心房内血栓。体格检查时,房扑患者心尖搏动和脉搏通常快速而规则,如房扑波呈不等比例下传时,脉搏、心律可变为不规则,听诊时心音强弱不等,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临床上房扑可以阵发、持久或慢性形式发生。
研究发现约有1/4的持续性房扑患者有左房血栓,男性、以往有栓塞史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40%者更易发生。尽管食道超声及声学造影显示房扑患者左房血栓多于窦性心律者,但房扑与脑卒中的关系尚无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持续性房扑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与慢性房颤者相似。因此对持续性房扑、反复发作的房扑以及房扑一房颤相互转换者或有栓塞史者,建议用华法令抗凝,使INR控制在2-3。对于直流电复律的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抗凝目前尚无定论。已有学者注意到电复律后的血栓栓塞危险,建议按房颤复律后同样抗凝方案处理。伴结构性心脏病者出现房扑,预后较无房扑者差。儿童患者中出现房扑则预后较差,如不给予药物控制,猝死的机会较恢复窦律者增加4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心房扑动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22~69岁,平均46岁。其中阵发性心房扑动19例,持续性心房扑动11例。伴有高血压7例,冠心病8例。其余患者X线胸片,B超检查均未发现心脏异常。
1.2方法
1.2.1阵发性房扑的处理
1.2.1.1控制房扑时的心室率一般来说房扑的心室率较房颤者更难控制。首选的药物为洋地黄制剂,单独应用难以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如联合使用林光常排毒餐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则可满意控制心室率。胺碘酮控制心室率也同样有效。
1.2.1.2房扑药物药物复律奎尼丁曾作为一线药物,由于其严重副作用,现已被其他药物所代替。Ic类药物(加氟卡尼、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均能有效转复房扑至窦律,但Ic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使房内传导减慢,致房扑频率明显下降(可从300次/min降至<240次/min),因此对房室交界区的隐匿性传导作用减弱或消失,反而呈现1:1房室传导,使心室率高达220-240次/min,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因此建议使用I类药物时,剂量要足够,使其同时对房室传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避免1:1房室传导的发生。也可在药物复律前,用洋地黄制剂减慢房室传导,以降低心室率及避免复律药物引起的1:1房室传导所致的非常快的心室率。新的短作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对房扑复律特别有效,静注后复律有效率达60%~90%。其用法为:成人体重≥60kg者,以1mg溶于5%葡萄糖50ml中静注,如需要,10min后可重复。<60kg者,以0.01mg/kg按上法应用。因该药使QT间期延长,静注时及注射后短期内有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危险,因此用药时及用药后必须心电监测数小时,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之。
1.2.1.3直流电复律药物复律无效或房扑伴快速室率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或伴胸痛、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症状时,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应为首选治疗,一般以25~50J能量即可成功复律,但低能量复律常可使房扑转为房颤,有学者主张应用100~200J为好。如有条件也可作心内转复——即在高位右房和冠状静脉窦内分别放置电极导管,并连接于发放双向电震波的复律除颤器上,以2~3J电能可成功复律。在直流电转复前可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提高转复成功率,也有利于复律后窦律的维持。虽然房扑引起栓塞的危险性比房颤时低,但在电复律后与房颤复律一样应注意抗凝问题。
1.2.1.4快速心房起搏能有效终止房扑。如上述复律方法有反指征或失败时,可试之。主要通过食道调搏或放置于高位右房的电极导管作心房起搏。终止房扑最有效的起搏频率是心房扑动频率的120%~130%,每次起搏持续15~30s,通常可成功终止房扑。心房起搏频率过快(特别是>400次/min)时,有可能导致房颤,房颤发生后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也可又转为房扑,或呈持续房颤,后者可根据临床情况再次给予高能量同步直流电复律。有时该持续性房颤因隐匿性传导增加,心室率变慢,患者症状反而可减轻,则可不予处理。即使是快速房颤,药物控制心室率也较房扑时容易。
1.2.1.5复律后窦律的维持房扑有复发倾向者,可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或减少房扑复发及控制房扑复发时的心室率。近年来较普遍应用Ic类药物预防房扑复发,因其比Ia类药物具有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的特点。但在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者中应慎用。莫雷西嗪兼有Ia、Ib、Ic类药物作用,对房扑的预防也有较好的作用。Ⅲ类药物对预防房扑发作虽也有效,但索他洛尔能使QT延长,有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危险及胺碘酮的心外毒性作用等,不宜作为预防房扑的一线药物。
1.2.1.6射频消融治疗对频发的症状明显的房扑,或药物不能预防复发者,则可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问的峡部作线性消融,阻断典型房扑的折返环路,治愈房扑,成功率高达83%~96%。
1.2.2持续性房扑的治疗持续性房扑常伴慢性心脏疾病及非心脏的疾病或因素(如甲亢、肺栓塞等),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对反复发作持续性房扑者应予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伴明显症状者,导管射频消融是首选,消融失败或复发,或患者不愿作消融术,则可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扑或控制心室率,也可直流电转复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
2结果
心房扑动患者经治疗,29例复律成功,1例合并心房纖颤。
3讨论
房扑常见于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与房颤不同,引起房扑的疾病常累及右心房和/阿或室。主要病因有冠心病、风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二尖瓣脱垂、房间膈缺损、法洛四联征及一些复杂先心外科手术后、甲亢、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低血钾等及孤立性房扑。现已公认房扑是心房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在右房或左房。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形成。目前根据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及电生理研究结果,将房扑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其电生理机制如下。
典型房扑又称为峡部依赖性房扑。该房扑可被心房快速刺激所诱发、拖带与终止,充分说明其电生理机制是房内折返。房扑的症状取决于伴随的心脏病变及房扑时心室率的快慢,可表现为心悸、气促、胸痛、乏力,甚至晕厥或使心功能不全加重。即使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如频繁发作房扑伴心室率过快、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与心衰。房扑患者也可出现肺循环栓塞和体循环栓塞,可能与房扑蜕变为房颤有关,但也有研究表明房扑本身可形成心房内血栓。体格检查时,房扑患者心尖搏动和脉搏通常快速而规则,如房扑波呈不等比例下传时,脉搏、心律可变为不规则,听诊时心音强弱不等,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临床上房扑可以阵发、持久或慢性形式发生。
研究发现约有1/4的持续性房扑患者有左房血栓,男性、以往有栓塞史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40%者更易发生。尽管食道超声及声学造影显示房扑患者左房血栓多于窦性心律者,但房扑与脑卒中的关系尚无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持续性房扑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与慢性房颤者相似。因此对持续性房扑、反复发作的房扑以及房扑一房颤相互转换者或有栓塞史者,建议用华法令抗凝,使INR控制在2-3。对于直流电复律的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抗凝目前尚无定论。已有学者注意到电复律后的血栓栓塞危险,建议按房颤复律后同样抗凝方案处理。伴结构性心脏病者出现房扑,预后较无房扑者差。儿童患者中出现房扑则预后较差,如不给予药物控制,猝死的机会较恢复窦律者增加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