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虽然遵循统一的标准,但还是存在各种不同的版本。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尽管出现了部分优秀的教材,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①首先是教材的定位,信息技术教材等同于说明书。②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③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④教材体现合作性的内容比较少。⑤教材缺乏思维培养。教材的不统一导致教材质量不一,缺乏经验的地区存在信息技术教材质量较差的问题。基于以上现状,如何开发具有地方文化主题的信息技术课程,让信息技术教育焕发出强而有力的生命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具体案例“我爱中山——网络探究”课程,说明基于地方文化主题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设计及设计过程。实践性、探究性、建构性、艺术性和评价性是基于地方文化主题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笔者通过实际考察、研究,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和设计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基于中山文化主题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
● 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过逐层具体化,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以及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如下页表所示。
● 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采用“单元—课—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每个章节由若干主题任务组成,各主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突出反映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基本思路为“由学习任务引入,通过范例学习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再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包括社会及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并初步加以整合运用”。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上,采取“主题式”“活动式”的编写方法,力求使知识、能力以及观念取向三方面相互渗透与交融,达到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结合学生特点和中山文化主题,笔者把六年级上册的网上探究部分设置为主要内容。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全面,且开始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体验维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及关注社会的行为;在知识学习维度,注重让学生学会信息交流。因此,把六年级设置为中山文化主题的网络综合实践课较为合理。课程结合“我爱中山”这一主题,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研究性活动,“了解中山人文环境,学习一个中山名人,介绍一处中山佳景,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制作一份电子作品(含板报、幻灯片、网站等)”。这样一来,学生既进一步学习了制作网页的新知识,又使用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既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学习了本地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知识。教学过程时刻渗透信息素养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突出地方教材的特色。
●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设计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能力。本课程在设计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学策略上主要选择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常见的学习策略,目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本课程在设计的时候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我爱中山——网络探究”中很多课时都是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源让学生自己查找信息和答案,完成学习任务,再班级讨论,最后自我评价。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材和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自主探究和学习。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主要用在小组合作中,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式、主题式教学为主,在自主探究的同时还会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比较、分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尤其是在每单元的最后一课的综合活动环节,在明确活动主题、掌握活动资源后就要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再组内、组间进行交流,最后小组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估(如图1)。
● 设计教学活动
本课程中每单元都有专门的综合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本课程还设计了“说一说”栏目(如图2),可以让学生们围绕讨论主题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 设计课程评价
本课程非常重视教学评价,将评价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在每课时后均设有“评一评”栏目(如图3)。笔者根据三維目标,设定评价量规表,以帮助学生自我检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把“档案袋”式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量规表”式评价(多元化测量)以及“个人内在评价”(评价学生个体的优点和进步状况)等多元评价方式引入教学过程,使评价不仅在学习之后进行,还要在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积极采用笔试、观察、面试、作品、笔记、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入等级论证考试制度,使评价不仅在学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进行,还可以在其他任何时间进行。
随着具有中山文化主题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得稳健而铿锵有力。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所在市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教学特色越来越鲜明,教学成绩越来越显著,学生中形成了喜学乐学信息技术课的喜人局面,深得省教研室领导、省信息技术专家和广大师生的赞赏。
● 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过逐层具体化,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以及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如下页表所示。
● 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采用“单元—课—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教材内容,每个章节由若干主题任务组成,各主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突出反映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基本思路为“由学习任务引入,通过范例学习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再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包括社会及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并初步加以整合运用”。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上,采取“主题式”“活动式”的编写方法,力求使知识、能力以及观念取向三方面相互渗透与交融,达到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结合学生特点和中山文化主题,笔者把六年级上册的网上探究部分设置为主要内容。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全面,且开始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体验维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及关注社会的行为;在知识学习维度,注重让学生学会信息交流。因此,把六年级设置为中山文化主题的网络综合实践课较为合理。课程结合“我爱中山”这一主题,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研究性活动,“了解中山人文环境,学习一个中山名人,介绍一处中山佳景,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制作一份电子作品(含板报、幻灯片、网站等)”。这样一来,学生既进一步学习了制作网页的新知识,又使用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既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学习了本地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知识。教学过程时刻渗透信息素养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突出地方教材的特色。
●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设计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能力。本课程在设计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学策略上主要选择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常见的学习策略,目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本课程在设计的时候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我爱中山——网络探究”中很多课时都是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源让学生自己查找信息和答案,完成学习任务,再班级讨论,最后自我评价。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材和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自主探究和学习。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主要用在小组合作中,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式、主题式教学为主,在自主探究的同时还会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比较、分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尤其是在每单元的最后一课的综合活动环节,在明确活动主题、掌握活动资源后就要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再组内、组间进行交流,最后小组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估(如图1)。
● 设计教学活动
本课程中每单元都有专门的综合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本课程还设计了“说一说”栏目(如图2),可以让学生们围绕讨论主题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 设计课程评价
本课程非常重视教学评价,将评价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在每课时后均设有“评一评”栏目(如图3)。笔者根据三維目标,设定评价量规表,以帮助学生自我检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把“档案袋”式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量规表”式评价(多元化测量)以及“个人内在评价”(评价学生个体的优点和进步状况)等多元评价方式引入教学过程,使评价不仅在学习之后进行,还要在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积极采用笔试、观察、面试、作品、笔记、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入等级论证考试制度,使评价不仅在学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进行,还可以在其他任何时间进行。
随着具有中山文化主题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得稳健而铿锵有力。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所在市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教学特色越来越鲜明,教学成绩越来越显著,学生中形成了喜学乐学信息技术课的喜人局面,深得省教研室领导、省信息技术专家和广大师生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