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来风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sl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名为《灵魂像风》的书,是一个负载着异文化背景的书写者,对西藏这块神秘的高原极地传统生活方式的一次认真的记述。它以一种近似于人类学家田野考察报告式的科学态度,辅以文学家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瑰丽中逸出神秘、大气磅礴里不乏细腻体悟的藏民生活图景。
  它的作者马丽华八十年代曾以诗集《我的太阳》和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而显示了她在西部诗歌中的独特面貌。这位在内地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子,初到西藏,难免不被雪域高原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象所蛊惑,满身的青春气息、满脑袋的幻美梦想使她看不清西藏真正的魅力所在。生活日久,从原先的雾里看花到渐渐地贴近了藏民族生活的底蕴,发而为《藏北游历》和《西行阿里》二书,站在一个并非“局外人”的角度,展开了她创作与思考的文化新视野。
  《灵魂像风》可以说是对《藏北游历》和《西行阿里》的延伸,它铺陈出前二者未曾涉及的西藏中部农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十七年间踏遍了藏北草原与山南峡谷,阅读山野阅读风沙也阅读高原大地上的生生死死,滋生了对于生存与死亡,对于现世与来世的艰涩抑郁的沉思,构成了《灵魂像风》中最震撼人心的内容。作者在书中详备地记述了藏地为死者天葬、为活人转移灵魂的带有强烈神秘诡异色彩的过程乃至细节,令我们这些汉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动魄惊心。
  与重视现世生活、较多为世俗、物质生活所累的汉民族传统人生相比,藏民族的传统人生应当说是更重视来世生活、更多地追求神圣的与精神的东西。汉藏文化间的差异显明而触目。
  作品的悲悯沉思正是从汉藏文化比较的角度切入并显示了对本文化与异文化的深入理解。
  作者以敏锐的眼睛和关爱的心灵,不无感慨地述说着与我们这些“现代都市文明人”在空间上、心灵上都相距遥远的高大陆子民们,那些活佛僧人、平民百姓的今生修行与来世梦幻,从千里之外的青海、在冰天雪地里历时一年又一个多月、一步一磕头地来到拉萨布达拉宫的“朝圣部落”,立下深重誓愿恪守二百五十三条戒律以求做一个“格龙”(比丘)的二十岁的僧人,咱塘村火供仪式上一双双迷茫而充满希望的眼睛,查古村的尊珠旺姆老人说的“一生的幸福也是幸福、一时的幸福也是幸福”的俗话,七年间磕了三十万个等身长头的三十三岁的尼姑,还有“灵魂像风”的奇妙的解说……她剖开西藏文化之树的年轮,思索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最终还是发出了“倘若没有来世,今生可不就亏了”的质疑。但是不管怎么说,作者终究洒脱地确认,人的灵魂,不仅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身,也一定做过牛马、野兽、虫豸、苍蝇蚊子小昆虫之类,做过无痛苦的神,易怒的阿修罗,受过地狱的煎熬。“我只是这个灵魂无边际生命流中的一点幻象,转瞬即逝;是这个灵魂无数次存在状态过程的阶段之一;是这个灵魂无穷尽生命之链上小小一链环——这条链可真长啊!”
  正是这样的思索才导致了作者对人的存在、命运的终极关怀,并打通了作为人学的文学和作为人类文化之学的人类学之间的联系。
  
  (《灵魂像风》,马丽华著,作家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版,7.05元)
其他文献
《吹沙集》是萧父先生近三十年来所写讨论哲学与文化问题的论文与序跋的结集。  立足于理性的审视,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科学—理性”的工具,努力揭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特定时代人类历史实践的水平,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他强调“连环可解”,从浩繁的哲学原典中爬疏剔抉,努力揭示哲学范畴从朦胧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从贫乏到丰富的逻辑演进,勾勒出中国哲学发展的“大圆圈”和
近得《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一书,虽然其中的内容,早已由地下浮上地面,但毕竟仍留着那么一股蛮横的“野”气,令人震撼。  过去的时代,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贫乏的时代。但实际上,人们不但视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得多,而且的确从中享受到一种至乐,这包括圣徒般虔敬的红卫兵与思想上的叛逆者。有趣的是,两者往往归于一人,而且这种巨大的反差不过前后相距一、两年甚而只有几个月。由此是否可以说精神虚妄呢?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
年过五旬的司女士是一家医院的主任医师。春节过后,她跟老公提出离婚,理由很简单: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在外地找到工作,基本算是“放飞”了,她也尽到对家庭的责任,但夫妻感情淡了,天天待在一起,共同话题却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连话都懒得说了。虽然没有第三者,但一起生活的感觉已味同嚼蜡。  关心他们两口子的亲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都一起生活了近30年,即使感觉像左手摸右手,没了激情。多少还有亲情在啊!不是说少年夫妻
郭宏安先生的一篇十四万字的“代译序”和波德莱尔的一百首诗以及马奈、德拉克洛瓦等的插图,构成这部独特的诗集。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完整而全面地让喜欢波德莱尔的人们在重读他的诗时,了解他的心路和诗国的足迹。    时常,人类因为敬畏生命或是其它的原因而去努力粉饰生存及生存的氛围,并且不息去掩隐生命的痛苦、挣扎、无奈和绝望,于是,世界阳光明媚。当岁月使我们满面皱纹,我们才知道明媚只是瞬间,回忆仅是一种虚幻,
这个命题的原版本来自涂尔干,现实版本则来自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即使没有涂尔干,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早晚的事情。可能不会提有机团结,但可以是其他有关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法权分化下如何维系的种种切问。  涂尔干要处理的是劳动分工后现代社会如何维系的问题,而其分工促进社会有机团结的立论是放到同马克思、韦伯对劳动社会分工的阴郁看法相抗衡的位置上的。即使物权法同分工呈正相关,但在涂尔干所处理的大问题面前
《半月谈》曾经登载过一篇题为“假公安为何能得逞”的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河南流浪汉在一九八九年自办非法公安机构,借帮助他人讨债而收取报酬,并且生意愈做愈大、顾客日见其多,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该文的立意在于告诫世人,当今的罪犯奸猾狡诈、无孔不入。这值得称道。可与此同时,我们似乎还可以从中看到些其他的东西。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商业往来日见其多的过程中,
丝丝絮絮,千里行程读完一册《采花贼的地图》。荒荒坤轴,悠悠天枢,挽不住流动,找不到感觉,剩幽幽一份迷惑非花非雾:怎么又一个董桥?幽默、洒脱、聪明、调皮,专从“小道”挖掘“大道”的奥秘;不缠绵不悱侧,却依然是芳草罗裙煎洗不去的一股子多情——是董桥还是迈克?  一个“贼”字下得嗲,再用“采花”来限定,由不得入不安分。可见的文字已掬得起一捧情热,他作了贼,还要引你也去分赃。有一种超越文字的想象,那是更大
梦中醒来才发现  车窗外的巩乃斯草原已经舒展到天边  去拉近远方舒服的感觉  此时此刻  已经不可能伤害我  一大片一大片红色的花  名叫野罂粟和湿润的夏风  无拘无束地开放着  我打开自己  想象一个盛装的新娘  想象一次盛开的庄严  一只不知名的小动物  随草丛的起伏单纯地奔跑  鸟儿飞过  宣告这才是新鲜的开始  风刚梳过草甸的长发  雨就为满山坡的花儿挂起小水珠  我在水珠中找回自己  孤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与香港道风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将联合举办一九九四年暑期宗教与文化高级研讨班。旨在推动国内宗教学研究,提高学术界对于宗教文化研究这一人文学科前沿领域的认识,为从事此专业研究教学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一学习、研讨、交流的机会。研讨班将聘请国内外有关知名学者: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何光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副研究员)、张志刚(北京大学哲
这天,一群长着翅膀的妖怪从城市上空浩浩荡荡地飞过。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再不赶快穿过迷宫,那座最后的城市就会沦为废墟。叫乌达的男孩拼命地划着船,他必须全力以赴。  小船上的灯盏摇摇晃晃,随着船身微弱的起伏“咯吱”作响。进入迷宫的时候,小乌达屏息敛气地凝望着前方的黑暗。那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已经恭候多时。黑暗中时不时有绿光流窜,它们像幽幽的鬼火一般忽然划过远处的暗幕,然后迅速黯淡下去,转瞬即逝。  紧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