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崇高——陈孟昕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赏析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在忙于学会工作的同时,创作了多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其中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碑颂·1998》,《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并与李传真合作完成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项目《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坦赞铁路·友谊之路》.
其他文献
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被政治学、地理学等设定为研究对象,其中多以政治和权力的视角为主,其后果导致空间问题一直以来被遗忘了与视觉和身体的关联.本文认为视觉问题一直与空间紧密相关,离开了视觉以及视觉的身体性,空间最终不过是一片荒芜.本文试图从视觉的角度重新审视空间问题,进而使空间问题从地理学、政治学概念中回到其源初的视觉及身体中.
黑龙江地区五大少数民族图案伴随时代的变革,逐渐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承,是延续其图案生命形态的方式之一.而任何的手造产物,都需要社会和人文作为其存在和延续的支撑条件,那么在这个多重信息构筑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以“再设计”的概念强调、完善、拓展其图案的内涵、形式与呈现方式,从图形设计的视域延续其图案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使其再次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从当下科技发展的速度生发而影响到的各门类、各学科的突变来看,艺术领域正在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追逐科技潮流的状态之中.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言,其无论视觉效果、指涉内容的直接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语境下,对于跨媒介艺术的研究势必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从风格学视域切入,在传统艺术研究范式到跨媒介艺术研究范式的转换中,以一种流变的思路去阐释“媒介间性”的合理性与意义.
海外艺术史研究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近百年来海外艺术史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演变发展,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海外艺术史“外来影响”研究切入,探究从20世纪初到当下影响至深的美国艺术史学界东、西部学派之间的分歧,梳理其各自研究路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尤其是高居翰所呈现的艺术史研究新面貌与艺术史的另一种可能,无疑对于当下中国艺术史研究亟需的路径选择及其可能性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启示.
阴澍雨:方老师您好!《美术观察》杂志一直在梳理对时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美术家,鉴于您的成就,本刊准备在[时代人物]栏目推介您的艺术,所以请您来谈一谈您的艺术人生、艺术主张与艺术思想.您走上艺术道路受到哪些外部环境的影响?
期刊
都铎王朝晚期,伊丽莎白一世的“迪奇利肖像”首次以折扇为女王持物,英国人称其为“中国扇”,体现出大航海时代的欧亚文化交流.作为新兴的君主像模式,折扇最初只用于不戴王冠的女王非正式肖像,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出戴王冠、持折扇的图像志组合,这一组合升级为女王正式肖像的定式,并延伸到肖像摄影.流风所及,这种女王肖像的“新传统”一直延续到伊丽莎白二世前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方渐行渐远.
一rn刘文西先生(1933-2019),是中国美术界践行党的文艺路线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作为“黄土画派”的创立者,他始终将人民作为艺术追求的源泉和力量,留下了众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期刊
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一体是其重要特征,亦是构建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中国绘画艺术中“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历史源流,为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从1973年苏立文的写作到21世纪李军的书写,跨文化艺术史从艺术交流的范围,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其间,艺术史研究经历了“多元文化主义”“世界艺术史”“全球艺术史”等多个思潮.中国学者结合自身学术传统,探索出多种跨文化艺术研究的可能性路径,也存有诸种待解决的问题.艺术史的跨文化研究标识出人文学科学术的意义并非仅限于阐述理论,也不限于整理物质材料,而是在此基础上达成人类智慧的交错与交流.这种方法和观念以学科的方式,实践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践行.
夜晚,褪去喧嚣,让繁杂归于宁静.自然中的光影,隐秘却又显现着各种形象,恍惚不定却又具体真实.漫步、沉浸在幽邃的夜晚,人的内心与 自然相映,平淡从容.艺术家康海涛专注于夜景绘画,他以冷静的眼光凝视世界,向外观望,向内 自省;以洗练的笔意概括、表现自然与心灵的光影,本期[案边点滴]特别采访艺术家康海涛,跟随他一起走进静谧的夜景绘画,听他分享创作心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