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教育部基础纲要》中提出 ,从2004年秋季起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学会IT,各门课程面向21世纪的改革。而作为未来人类素质的重要方面的计算机信息技能和知识教育的改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都列了专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理念;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中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教学行为的革新是关键。然而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的。课改即将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课改,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但我决不退缩,我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入,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2)师资匮乏;(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的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校去年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信息处理与应用;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类专业都实行学分制。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和操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当搞与平台无关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再者,不讲平台,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成了纸上谈兵了吗? 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该选命令式的语言还是可视化的语言?笔者认为,要看教学目的是什么。从培养学生程序能力的角度,应当选命令式的语言;从提高程序开发效率的角度,应当选可视化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程序式思维的训练,自然应当选命令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兼顾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语言讲完程序设计之后,再用少量学时讲一下同种语言的可视化版本
(二)教學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技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学友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学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力量弱的学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例如,选用Windows3.X作为基本教学平台,同时也兼顾了DOS。
(三)精讲多练与计算机不断线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作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以2学时/周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的课堂讲授应控制在40学时以内,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学、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学合理,大家就会理解、支持、执行的。这样细水常流,再加上以后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和渗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正好可以实现"计算机不断线"。 (四)改革投资渠道 改变计算中心的职能
在研究课程大纲和内容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计算机信息这门课程来说,这些更为重要。但现实是,计算机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图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机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致3~4年就得淘汰一批机器。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教育部门来说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购买个人计算机的比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计算机在不断升级换代,但价格也在急剧下调。目前一台586兼容机大约4000元人民币。若3---4位学生合买一台,每人1000元;按照目前学生的消费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算的。学生花了这么点钱,在整个大学期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机器了。对学校来说,既节省了费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下的买机器的钱用来进行网络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机难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其它教学或活动。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计算中心变为网络中心,任务将由现在的提供机时服务转变为提供网络服务,唯一给学校带来的问题是,要在学生宿舍中留出放机器的空间和台子,并要安装个小小的电源插座和进行网络布线。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探索
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各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操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教师还比较缺乏,大多是教师是半道改教计算机学科。但计算机技术是上一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技术,不论是软件知识的更新还是硬件技术的发展都极为迅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过分。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面对的,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得多,能力要求更强。作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有半点松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和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師资保障。除了教师本人坚持自修之外,适时地对新出的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把这种动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推动计算机教学更好效果最直接的动力。
4、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强化教学管理,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外,还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生存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敢于创新突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前瞻
在教育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源竞争是必然现象。生源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是学校教育实力的竞争,是管理、师资、效益、声誉等的全面抗衡,因此这种竞争同时也激活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地体现了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面对市场,研究社会,理顺办学思路,就能使职校的计算机教学走上一条更加专业化,更加适应人才需求的路子,使学校能更加主动的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必将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使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对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理念;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中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教学行为的革新是关键。然而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的。课改即将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课改,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但我决不退缩,我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入,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2)师资匮乏;(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的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校去年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信息处理与应用;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类专业都实行学分制。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和操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当搞与平台无关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再者,不讲平台,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成了纸上谈兵了吗? 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该选命令式的语言还是可视化的语言?笔者认为,要看教学目的是什么。从培养学生程序能力的角度,应当选命令式的语言;从提高程序开发效率的角度,应当选可视化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程序式思维的训练,自然应当选命令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兼顾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语言讲完程序设计之后,再用少量学时讲一下同种语言的可视化版本
(二)教學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技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学友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学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力量弱的学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例如,选用Windows3.X作为基本教学平台,同时也兼顾了DOS。
(三)精讲多练与计算机不断线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作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以2学时/周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的课堂讲授应控制在40学时以内,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学、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学合理,大家就会理解、支持、执行的。这样细水常流,再加上以后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和渗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正好可以实现"计算机不断线"。 (四)改革投资渠道 改变计算中心的职能
在研究课程大纲和内容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计算机信息这门课程来说,这些更为重要。但现实是,计算机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图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机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致3~4年就得淘汰一批机器。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教育部门来说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购买个人计算机的比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计算机在不断升级换代,但价格也在急剧下调。目前一台586兼容机大约4000元人民币。若3---4位学生合买一台,每人1000元;按照目前学生的消费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算的。学生花了这么点钱,在整个大学期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机器了。对学校来说,既节省了费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下的买机器的钱用来进行网络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机难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其它教学或活动。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计算中心变为网络中心,任务将由现在的提供机时服务转变为提供网络服务,唯一给学校带来的问题是,要在学生宿舍中留出放机器的空间和台子,并要安装个小小的电源插座和进行网络布线。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探索
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各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操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教师还比较缺乏,大多是教师是半道改教计算机学科。但计算机技术是上一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技术,不论是软件知识的更新还是硬件技术的发展都极为迅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过分。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面对的,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得多,能力要求更强。作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有半点松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和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師资保障。除了教师本人坚持自修之外,适时地对新出的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把这种动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推动计算机教学更好效果最直接的动力。
4、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强化教学管理,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外,还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生存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敢于创新突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前瞻
在教育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源竞争是必然现象。生源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是学校教育实力的竞争,是管理、师资、效益、声誉等的全面抗衡,因此这种竞争同时也激活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地体现了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面对市场,研究社会,理顺办学思路,就能使职校的计算机教学走上一条更加专业化,更加适应人才需求的路子,使学校能更加主动的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必将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使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对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