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最优选择与他的生命预期有关:如果预期只活一周,那这个人可能会去杀人越货,反正法院判我死刑时,我早已经死了。如果预期活20年,那杀人越货肯定不是这个人的最优选择,他会干一些好事、善事,以保证自己在10年后、15年后能从中得到收益。
中國很多企业不讲信誉,是因为企业领导人不重视企业生命,没有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动机,或者是预期企业没有足够长的生命。信誉是为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当人们不考虑长远利益,信誉就无从谈起。
企业领导人看不到长远预期,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明。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企业的信誉没有长远关系。如果你是企业领导,做的任何决策带来的后果,你都不承当责任,且你不能确定自己在这个位置待多久,企业未来收益或许由别人分享,那你肯定追求眼前利益。按这个逻辑看,国企领导人充其量只有种菜的积极性,不会有栽树的积极性。
那为什么大量私营、民营企业也不讲信誉呢?原因是他们感到产权没有保障。人的行为由预期支配,产权通过预期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即使有了法律上的所有权,但如果他预期这种所有权随时可能被剥夺,他就不会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行为,而是只追求短平快,不会为建立信誉而投资。
关于个人行为与产权预期的关系,我可以用农村的例子来说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栽了很多树,但这些树无论如何长不大,因为没有人用心照顾。后来宣布这些树分给私人,但第二天,许多人就把树砍了,生产队又宣布把没砍的树收回。周而复始,这些树又回到长不大的状况。
为什么村民要把分给自己的树砍了呢?
因为他们预期,如果不砍,树就会被收回。这种预期是从土地改革后逐步形成的,生产队的行为又证实了他们的预期。如果他们砍了树,生产队仍不宣布收回,那他们的预期就会逐步改变,砍树的人肯定后悔,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对私有产权充满信心,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栽树。
一言以蔽之,产权是信誉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信誉。无恒产者无信用。破坏产权,实质上是搅乱预期、毁灭道德的行为。中国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权制度。一些政府部门滥用权力,任意修改博弈规则,甚至以规范市场的名义对企业吃拿卡要,实际上是对产权的间接否认。
信誉机制的建立需要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越不确定,人们就越追求短期利益。这是因为,不确定性的增加等价于博弈重复的可能性的降低,人们没耐心建立信誉;不确定性增加了观察欺骗行为的困难,违约者容易把坏结果归因于不可抗拒的外生因素,而不是自己故意所为。
怕就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不透明,人们不知道怎么做,更不敢投资,也不敢发展壮大企业。更怕的是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合法的事,明天不合法了,今天归你的东西,明天不归你了,那投资者和企业就会对未来缺乏信心,眼下能捞一把就捞一把,自然不会讲什么信誉。
但是,有了明晰的产权,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会遵纪守法,就不售假货或不越轨操作了。原因很简单,再明晰的产权,也不能保证企业在有空子可钻的时候不钻空子。这就要有一套切实可靠的制度保障,让不守信誉的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这正是政府部门要解决的公共问题。
具体而言,法律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的处罚应该是惩罚性的,不应该是补偿性的。就是说,惩罚应该加大力度,大到事前就能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的动机,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的损失。现在通行的几倍赔偿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消费者没有积极性索赔,生产者将有积极性不断造假。
中國很多企业不讲信誉,是因为企业领导人不重视企业生命,没有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动机,或者是预期企业没有足够长的生命。信誉是为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当人们不考虑长远利益,信誉就无从谈起。
企业领导人看不到长远预期,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明。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企业的信誉没有长远关系。如果你是企业领导,做的任何决策带来的后果,你都不承当责任,且你不能确定自己在这个位置待多久,企业未来收益或许由别人分享,那你肯定追求眼前利益。按这个逻辑看,国企领导人充其量只有种菜的积极性,不会有栽树的积极性。
那为什么大量私营、民营企业也不讲信誉呢?原因是他们感到产权没有保障。人的行为由预期支配,产权通过预期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即使有了法律上的所有权,但如果他预期这种所有权随时可能被剥夺,他就不会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行为,而是只追求短平快,不会为建立信誉而投资。
关于个人行为与产权预期的关系,我可以用农村的例子来说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栽了很多树,但这些树无论如何长不大,因为没有人用心照顾。后来宣布这些树分给私人,但第二天,许多人就把树砍了,生产队又宣布把没砍的树收回。周而复始,这些树又回到长不大的状况。
为什么村民要把分给自己的树砍了呢?
因为他们预期,如果不砍,树就会被收回。这种预期是从土地改革后逐步形成的,生产队的行为又证实了他们的预期。如果他们砍了树,生产队仍不宣布收回,那他们的预期就会逐步改变,砍树的人肯定后悔,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对私有产权充满信心,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栽树。
一言以蔽之,产权是信誉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信誉。无恒产者无信用。破坏产权,实质上是搅乱预期、毁灭道德的行为。中国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权制度。一些政府部门滥用权力,任意修改博弈规则,甚至以规范市场的名义对企业吃拿卡要,实际上是对产权的间接否认。
信誉机制的建立需要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越不确定,人们就越追求短期利益。这是因为,不确定性的增加等价于博弈重复的可能性的降低,人们没耐心建立信誉;不确定性增加了观察欺骗行为的困难,违约者容易把坏结果归因于不可抗拒的外生因素,而不是自己故意所为。
怕就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不透明,人们不知道怎么做,更不敢投资,也不敢发展壮大企业。更怕的是政策朝令夕改,今天合法的事,明天不合法了,今天归你的东西,明天不归你了,那投资者和企业就会对未来缺乏信心,眼下能捞一把就捞一把,自然不会讲什么信誉。
但是,有了明晰的产权,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会遵纪守法,就不售假货或不越轨操作了。原因很简单,再明晰的产权,也不能保证企业在有空子可钻的时候不钻空子。这就要有一套切实可靠的制度保障,让不守信誉的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这正是政府部门要解决的公共问题。
具体而言,法律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的处罚应该是惩罚性的,不应该是补偿性的。就是说,惩罚应该加大力度,大到事前就能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的动机,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的损失。现在通行的几倍赔偿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消费者没有积极性索赔,生产者将有积极性不断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