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包括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知识传授,就是让学生能够识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它所产生的意义或影响,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历史上中国在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思想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思想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作者结合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阐述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因为一个只有才没有德的人,是不能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的,甚至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犯罪分子不可谓无才,但他们都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罪人,这说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加入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中,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把历史课程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历史课程应有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挤走,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师的时候,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却不用,而是安排一些学校认为没有教学能力的,或者老弱病残的教师上历史课,甚至是让上主科的教师附带上历史课,这样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非专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学能力的低下,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历史教学只重知识传授,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勾勾画画,只是要求学生死板地背诵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一个学期的课程半个学期甚至是一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样,本应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历史课,却成了学生深恶痛绝的“受罪”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学,怎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怎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怎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承,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从上到下重视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心底里重视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尽力学习和掌握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我们要什么样的教学观》一书中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的一条说得好:“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现行的中学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留有很宽松的环境,对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可以不教,有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扩展。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实际加以扩展,并针对一些重大的包含思想教育素材的历史事件做适当的补充或扩展,展开专题讨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四课“中国工農红军的长征”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三节课的时间,充分挖掘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中的素材,非常详细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五次反围剿”,“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与张国焘左倾路线作斗争等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让学生搜集各种书籍,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专门召开一次长征精神讨论会,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具体的事件的基础上,再经过充分的讨论,从革命先烈身上学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限忠诚,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同时,利用长征经过云南时红军攻占曲靖,围攻昆明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我们的祖先曾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这样自然而然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觉得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整理,学生明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反抗外来入侵的优良传统,当祖国遭到外来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侵害,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时,我们要有一种民族责任意识,要有一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的献身精神,这样就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把一些乡土教材有机穿插到统编教材中,使乡土教材和统编教材融为一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7课:“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中的“台儿庄战役”时,笔者就专门安排一课时,巧妙地把有关的乡土教材融入统编教材之中:因为,当年我们泸西县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政协委员)张冲(字云鹏)就作为滇军148师的师长率领184师坚守台儿庄的重要高低——“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现在泸西县正在建设的云鹏电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张冲的侄儿,当时184师旅长陈现龙也在战场上牺牲,他的遗体运回泸西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秀山公园内,现在,在泸西县城秀山上还有陈现龙的坟墓和纪念碑。
学生在听完这段历史后,大发感叹:原来我们泸西也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泸西人民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种自豪感很快就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又如在教学“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这段历史时,笔者就重点向学生讲述了1948年发生在我们旧城镇旧城村圭山坡上的“旧城起义”,这次起义带动了整个云南地区的反蒋斗争,在云南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旧城还是革命老区,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在教学第四册第22课“社会主义在摸索中前进”这一课中关于“五夸风”时,就巧妙地把当时在本地区流行的一句俗语——“金马公社好地方,摁得豆子栽得秧,嘴嘴吃的白米饭,碗碗泡的酥肉汤”巧妙地融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要十分重视在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千方百计地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因为一个只有才没有德的人,是不能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的,甚至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犯罪分子不可谓无才,但他们都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罪人,这说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加入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中,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把历史课程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历史课程应有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挤走,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师的时候,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却不用,而是安排一些学校认为没有教学能力的,或者老弱病残的教师上历史课,甚至是让上主科的教师附带上历史课,这样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非专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学能力的低下,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历史教学只重知识传授,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勾勾画画,只是要求学生死板地背诵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一个学期的课程半个学期甚至是一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样,本应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历史课,却成了学生深恶痛绝的“受罪”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学,怎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怎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怎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承,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从上到下重视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心底里重视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尽力学习和掌握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我们要什么样的教学观》一书中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的一条说得好:“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现行的中学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留有很宽松的环境,对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可以不教,有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扩展。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实际加以扩展,并针对一些重大的包含思想教育素材的历史事件做适当的补充或扩展,展开专题讨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四课“中国工農红军的长征”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三节课的时间,充分挖掘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中的素材,非常详细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五次反围剿”,“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与张国焘左倾路线作斗争等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让学生搜集各种书籍,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专门召开一次长征精神讨论会,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具体的事件的基础上,再经过充分的讨论,从革命先烈身上学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限忠诚,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同时,利用长征经过云南时红军攻占曲靖,围攻昆明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我们的祖先曾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这样自然而然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觉得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整理,学生明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反抗外来入侵的优良传统,当祖国遭到外来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侵害,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时,我们要有一种民族责任意识,要有一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的献身精神,这样就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把一些乡土教材有机穿插到统编教材中,使乡土教材和统编教材融为一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7课:“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中的“台儿庄战役”时,笔者就专门安排一课时,巧妙地把有关的乡土教材融入统编教材之中:因为,当年我们泸西县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政协委员)张冲(字云鹏)就作为滇军148师的师长率领184师坚守台儿庄的重要高低——“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现在泸西县正在建设的云鹏电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张冲的侄儿,当时184师旅长陈现龙也在战场上牺牲,他的遗体运回泸西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秀山公园内,现在,在泸西县城秀山上还有陈现龙的坟墓和纪念碑。
学生在听完这段历史后,大发感叹:原来我们泸西也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泸西人民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种自豪感很快就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又如在教学“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这段历史时,笔者就重点向学生讲述了1948年发生在我们旧城镇旧城村圭山坡上的“旧城起义”,这次起义带动了整个云南地区的反蒋斗争,在云南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旧城还是革命老区,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在教学第四册第22课“社会主义在摸索中前进”这一课中关于“五夸风”时,就巧妙地把当时在本地区流行的一句俗语——“金马公社好地方,摁得豆子栽得秧,嘴嘴吃的白米饭,碗碗泡的酥肉汤”巧妙地融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要十分重视在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千方百计地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