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如此迷人的仪容,谁又能说古物僵死、没有灵魂?僵死的只是那些无法被它们感动的人心。
我们思接千载,见证当年的人们活生生的衣食、歌舞、建筑;古代中国的生活世界在一个个洞窟中得到了忠实生动的再现。
敦煌莫高窟犹如一块时间的琥珀,其中封存了完整一千年的中国形象。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虽多,但是实物较少;尤其是地表建筑,唐宋年间存留下来的已经屈指可数。莫高窟的开凿工作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数个朝代,其兴建发展俨然是一部千年佛教史。这些洞窟中保存的经卷、壁画、彩塑,对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音乐等都有所反映,构成了研究这一千年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有时甚至是除了文字之外的唯一佐证。
比如,要想理解古书中的“橹”字,我们就必须离开故纸堆,绕道莫高窟一探究竟。古书中“楼”与“橹”经常并举,所指的据说是一种顶部无覆盖的观望台。但是这“橹”到底是什么样?至今我们很难看到留存的实物,而敦煌壁画中却不缺乏楼橹的形象:屋顶上设有带低矮栏杆的平台,上面还站着两三个人翘首观望。对照佛经中所说“白银以为楼橹,以赤珊瑚为其障板”的描述,可谓图文互证,“橹”字一下鲜活了起来。
在参观莫高窟的各处洞窟时,讲解员小王不断向我们介绍这类事例。看似只是冷光手电照射下的一处昏暗墙壁而已,经过小王的专业阐释,我们得以思接千载,见证当年的人们活生生的衣食、歌舞、建筑;古代中国的生活世界在一个个洞窟中得到了忠实生动的再现。
古人为什么会在这里留下这样的宝藏?
1600多年前,正当中原大地处于东晋十六国的对峙时期,一位法号乐僔的僧人不畏路途艰险,一路向西来到敦煌。相传当他路过三危山的时候,看见山上金光四射,似有千万佛身在光中闪现,于是顿悟,“架空凿岩,造窟一龛”,作为自己的修身之处。
万佛闪现的异象与当时流行的《法华经》思想密切相关。根据这种相信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大乘佛学思想,只要供养佛像、佛经,虔诚礼佛,众生都可获得解脱,永存于极乐世界之中。为此人们开始在此大量开凿佛窟。出资捐助此类事业的信徒称为“供养人”,通常其画像也会出现在壁画的角落,或在题记中注明身份。
顺着讲解员小王的指点,我们饶有兴味地看到了多处洞窟壁画上留下的供养人形象。其中既有当时敦煌军事政权“归义军”的首领,也有衣着华贵的贵族仕女,甚至还有身份普通的比丘尼。比丘尼虽然未必豪富,但她可以到处化缘,笃信佛教的敦煌人对此不会吝啬。
比起慷慨解囊的供养人,工匠们的虔诚也毫不逊色。若不是因为潜心礼佛,谁会在这样荒僻、幽暗的洞窟中如此耐心地雕凿、绘图,给后世留下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开凿于盛唐时期的45窟就是这样的艺术杰作。这是一个中型洞窟,却有着最美的群体彩塑:释迦牟尼居中坐于莲台之上,衣褶自然下垂,仿佛随时都能在微风中拂动;左手边的大弟子迦叶瘦骨嶙峋,老成稳重;右边相对的阿难肌肤圆润,腰肢内倾,饱满的四瓣嘴似笑非笑,让人不禁猜想,这个俊俏、聪慧的小和尚有过哪些奇遇;他们身旁的两尊菩萨梳着高高的发髻,头部微微向内倾斜,露出同样圆润的上半身,腰肢已呈现出轻微的S形姿态;最外侧的两尊天王则昂首前视,表情严肃,仿佛在关注远方动态,踩着恶鬼的双足更是显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扭腰送胯的夸张动作又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凭着这样的表演天赋,他俩即使是进军今天的娱乐圈,也定能优以为之吧!
面对如此迷人的仪容,谁又能说古物僵死、没有灵魂?僵死的只是那些无法被它们感动的人心。
在众多世纪之后,我们现在能够一睹敦煌古迹的风采,并了解这些艺术精品的创作意图、制作方法,无疑应该感谢守护莫高窟宝藏的核心机构——敦煌研究院。自从其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1944年成立以来,它就一直是敦煌莫高窟管理和保护的权威单位。
而在这些最专业的保护者眼中,莫高窟却是一座处在消亡危险中的宝藏。“威胁有两种:衰变和骤变。衰变较缓,暂且不谈,我们最怕的是骤变。”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副主任孙志军这样告诉我们。什么是骤变?“像四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人们把许多国宝级文物放到三星堆博物馆里,这是个新馆,按说抗震级别是比较高的,可文物还是受到了余震的影响,损坏较多。”
其实,敦煌的再发现本身便是一次骤变。1900年,主持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lù)无意中发现了现编号为17窟的藏经洞,由此拉开了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正是从王道士手中,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先后买走了大量经卷;紧随其后的还有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的劫掠,都给莫高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毁损。除了劫掠,还有其他人为破坏。这里曾发生过火灾,烧毁了佛寺外部的木制结构;有些洞窟还曾用于关押俄国战俘,犯人在窟中取火做饭,熏黑了大片壁画。
20世纪40年代初,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此耗时3年临摹壁画。他曾亲手剥出第130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临摹出一幅气韵生动、色彩艳丽的盛唐仕女图。60年后,我们也来到130窟,对照张大千的临本,却惊讶地发现原画已经剥蚀大半,色彩暗淡迷离,若不是讲解员提示,几乎不可辨识。
这就是时间侵蚀的力量。自成立之日起,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们就在与时间竞赛,力图通过保护多留住一些原迹——至少,通过临摹多留下一些艺术品的真貌。20世纪40年代以后,常书鸿、段文杰等借助当时的技术手段在敦煌开始了系统性的整修、临摹。现在我们仍能看到段文杰、李其琼等老一辈研究者的临摹作品,笔法一丝不苟,到今天已经成为仅次于真迹的文物。
威胁宝藏的另一个因素是旅游业。近年到敦煌莫高窟的游客越来越多,年数量已突破10万人,这对洞窟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据研究者模拟测试,20~30人在洞窟中停留30分钟,窟内温度就会上升10℃,大量呼出的气体也会令洞中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明显上升。壁画使用的不少是植物颜料,遇二氧化碳易起化学作用变黑、脱落。不少敦煌人告诉我们,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阴沉暗淡的壁画不同,早年间的壁画色彩还是很鲜艳的。彼时算来,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光景。
孙志军全力投入的“数字敦煌”项目,正是以此为背景启动的。如果游客进窟之前先在“游客中心”观看数字化的莫高窟图像,大致了解洞窟的形成经过及艺术成就,则肯定有助于游客有针对性地进窟参观,同时还能减少讲解耗时,大大缩短游客在窟中滞留的时间。
孙志军对我们介绍说,学者们已经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因为大多数洞窟光照条件不足,加之有些彩塑过于高大,墙体也高,学者就算是进去许多天,也未必能看得真切完整。“数字敦煌”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纤毫毕现地复原了窟内全部细节;这样学者们无需进窟,只通过电脑就能检索到想看的图像。这也给学者们创造了可贵的考古再发现机会。
事实上,“数字敦煌”项目早已为敦煌市民耳熟能详。一位公共汽车司机师傅在与我们攀谈时,就赞叹过技术的日新月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相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捐赠的,精度有十亿像素!”
孙志军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不过他又补充说,“即使有了这样先进的设备,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来看,敦煌数字化的工作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也做不完。”
进度慢的原因是精度要求的提高。“2010年8月,我们用的还是75dpi的标准,这样的照片只能用于资料存档,不能印刷。明知能达到更高精度标准,却还采用低标准,这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总是不甘心——因为低精度意味着不能一劳永逸,迟早还要推翻重来。所以我们下决心提高了标准,先是提到150dpi,现在则是300dpi。这已经足够让研究者放大所有的细节。但是进度也随之慢了下来,一年也完成不了几个洞窟。”
孙志军强调,数字中心最害怕的就是骤变,在所有工作完成之前,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意外或哪怕任何一场火灾,都是莫高窟无法承受的。可他们期待的也是骤变,或许哪一天技术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数字化工作的速度也可能大大提高,那样就不用愁进度的问题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技术发生骤变之前,和时间赛跑。
孙志军是安徽人,1984年就来到敦煌工作;虽然其事业关乎宝藏的存亡,谈起技术的更迭与项目的变迁,他的口吻仍然从容不迫。毕竟跟上千年的莫高窟相比,几十年的时间也好像放缓了许多。在采访过程中我也逐渐感到,“数字敦煌”的项目其实与张大千、常书鸿等人的工作一脉相承,虽然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但研究院的事业背景仍然是那个上千年的大格局: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与千年前匠人们别无二致的热忱、虔诚与责任感。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副主任孙志军。
敦煌彩塑目前尚存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多身。其保存数量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莫高窟名列中国四大窟之首,名至实归。
敦煌彩塑虽是泥胎,但多为木架结构,这是当地的干旱环境所决定的。制作时,先制成木架,再束以苇草,草外敷泥,压紧抹光后再施以白粉,最后彩绘、描线。
与莫高窟隔河相望的便是三危山,干涸的河床似乎在诉说着洞窟得以保存的秘密。山上山下都有许多塔,据说是僧人圆寂塔,不知何年修建,还有没有葬着僧人。在一些山沟里,我们看到一些好事者用石子摆成心形或者一只竖着中指的手。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735个洞窟,右区为僧人生活的地方,南区为礼佛的地方。位于中部偏南的九层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
洞窟的开凿工作包括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通常要用到石匠、泥匠、木匠等,专门凿岩镌窟的工匠则有专门的名字——打窟人。
莫高窟售票口对面便是道士王圆箓的葬所,也是余秋雨在成名作《文化苦旅》一开篇所写的“道士塔”。余秋雨说敦煌经书的遗失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莫高窟的壁画以佛经故事为主,神的形象也因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数字敦煌”的项目其实与张大千、常书鸿等人的工作一脉相承,虽然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但研究院的事业背景仍然是那个上千年的大格局: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与千年前匠人们别无二致的热忱、虔诚与责任感。
我们思接千载,见证当年的人们活生生的衣食、歌舞、建筑;古代中国的生活世界在一个个洞窟中得到了忠实生动的再现。
敦煌莫高窟犹如一块时间的琥珀,其中封存了完整一千年的中国形象。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虽多,但是实物较少;尤其是地表建筑,唐宋年间存留下来的已经屈指可数。莫高窟的开凿工作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数个朝代,其兴建发展俨然是一部千年佛教史。这些洞窟中保存的经卷、壁画、彩塑,对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音乐等都有所反映,构成了研究这一千年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有时甚至是除了文字之外的唯一佐证。
比如,要想理解古书中的“橹”字,我们就必须离开故纸堆,绕道莫高窟一探究竟。古书中“楼”与“橹”经常并举,所指的据说是一种顶部无覆盖的观望台。但是这“橹”到底是什么样?至今我们很难看到留存的实物,而敦煌壁画中却不缺乏楼橹的形象:屋顶上设有带低矮栏杆的平台,上面还站着两三个人翘首观望。对照佛经中所说“白银以为楼橹,以赤珊瑚为其障板”的描述,可谓图文互证,“橹”字一下鲜活了起来。
在参观莫高窟的各处洞窟时,讲解员小王不断向我们介绍这类事例。看似只是冷光手电照射下的一处昏暗墙壁而已,经过小王的专业阐释,我们得以思接千载,见证当年的人们活生生的衣食、歌舞、建筑;古代中国的生活世界在一个个洞窟中得到了忠实生动的再现。
古人为什么会在这里留下这样的宝藏?
1600多年前,正当中原大地处于东晋十六国的对峙时期,一位法号乐僔的僧人不畏路途艰险,一路向西来到敦煌。相传当他路过三危山的时候,看见山上金光四射,似有千万佛身在光中闪现,于是顿悟,“架空凿岩,造窟一龛”,作为自己的修身之处。
万佛闪现的异象与当时流行的《法华经》思想密切相关。根据这种相信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大乘佛学思想,只要供养佛像、佛经,虔诚礼佛,众生都可获得解脱,永存于极乐世界之中。为此人们开始在此大量开凿佛窟。出资捐助此类事业的信徒称为“供养人”,通常其画像也会出现在壁画的角落,或在题记中注明身份。
顺着讲解员小王的指点,我们饶有兴味地看到了多处洞窟壁画上留下的供养人形象。其中既有当时敦煌军事政权“归义军”的首领,也有衣着华贵的贵族仕女,甚至还有身份普通的比丘尼。比丘尼虽然未必豪富,但她可以到处化缘,笃信佛教的敦煌人对此不会吝啬。
比起慷慨解囊的供养人,工匠们的虔诚也毫不逊色。若不是因为潜心礼佛,谁会在这样荒僻、幽暗的洞窟中如此耐心地雕凿、绘图,给后世留下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开凿于盛唐时期的45窟就是这样的艺术杰作。这是一个中型洞窟,却有着最美的群体彩塑:释迦牟尼居中坐于莲台之上,衣褶自然下垂,仿佛随时都能在微风中拂动;左手边的大弟子迦叶瘦骨嶙峋,老成稳重;右边相对的阿难肌肤圆润,腰肢内倾,饱满的四瓣嘴似笑非笑,让人不禁猜想,这个俊俏、聪慧的小和尚有过哪些奇遇;他们身旁的两尊菩萨梳着高高的发髻,头部微微向内倾斜,露出同样圆润的上半身,腰肢已呈现出轻微的S形姿态;最外侧的两尊天王则昂首前视,表情严肃,仿佛在关注远方动态,踩着恶鬼的双足更是显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扭腰送胯的夸张动作又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凭着这样的表演天赋,他俩即使是进军今天的娱乐圈,也定能优以为之吧!
面对如此迷人的仪容,谁又能说古物僵死、没有灵魂?僵死的只是那些无法被它们感动的人心。
在众多世纪之后,我们现在能够一睹敦煌古迹的风采,并了解这些艺术精品的创作意图、制作方法,无疑应该感谢守护莫高窟宝藏的核心机构——敦煌研究院。自从其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1944年成立以来,它就一直是敦煌莫高窟管理和保护的权威单位。
而在这些最专业的保护者眼中,莫高窟却是一座处在消亡危险中的宝藏。“威胁有两种:衰变和骤变。衰变较缓,暂且不谈,我们最怕的是骤变。”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副主任孙志军这样告诉我们。什么是骤变?“像四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人们把许多国宝级文物放到三星堆博物馆里,这是个新馆,按说抗震级别是比较高的,可文物还是受到了余震的影响,损坏较多。”
其实,敦煌的再发现本身便是一次骤变。1900年,主持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lù)无意中发现了现编号为17窟的藏经洞,由此拉开了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正是从王道士手中,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先后买走了大量经卷;紧随其后的还有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的劫掠,都给莫高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毁损。除了劫掠,还有其他人为破坏。这里曾发生过火灾,烧毁了佛寺外部的木制结构;有些洞窟还曾用于关押俄国战俘,犯人在窟中取火做饭,熏黑了大片壁画。
20世纪40年代初,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此耗时3年临摹壁画。他曾亲手剥出第130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临摹出一幅气韵生动、色彩艳丽的盛唐仕女图。60年后,我们也来到130窟,对照张大千的临本,却惊讶地发现原画已经剥蚀大半,色彩暗淡迷离,若不是讲解员提示,几乎不可辨识。
这就是时间侵蚀的力量。自成立之日起,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者们就在与时间竞赛,力图通过保护多留住一些原迹——至少,通过临摹多留下一些艺术品的真貌。20世纪40年代以后,常书鸿、段文杰等借助当时的技术手段在敦煌开始了系统性的整修、临摹。现在我们仍能看到段文杰、李其琼等老一辈研究者的临摹作品,笔法一丝不苟,到今天已经成为仅次于真迹的文物。
威胁宝藏的另一个因素是旅游业。近年到敦煌莫高窟的游客越来越多,年数量已突破10万人,这对洞窟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据研究者模拟测试,20~30人在洞窟中停留30分钟,窟内温度就会上升10℃,大量呼出的气体也会令洞中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明显上升。壁画使用的不少是植物颜料,遇二氧化碳易起化学作用变黑、脱落。不少敦煌人告诉我们,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阴沉暗淡的壁画不同,早年间的壁画色彩还是很鲜艳的。彼时算来,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光景。
孙志军全力投入的“数字敦煌”项目,正是以此为背景启动的。如果游客进窟之前先在“游客中心”观看数字化的莫高窟图像,大致了解洞窟的形成经过及艺术成就,则肯定有助于游客有针对性地进窟参观,同时还能减少讲解耗时,大大缩短游客在窟中滞留的时间。
孙志军对我们介绍说,学者们已经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因为大多数洞窟光照条件不足,加之有些彩塑过于高大,墙体也高,学者就算是进去许多天,也未必能看得真切完整。“数字敦煌”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纤毫毕现地复原了窟内全部细节;这样学者们无需进窟,只通过电脑就能检索到想看的图像。这也给学者们创造了可贵的考古再发现机会。
事实上,“数字敦煌”项目早已为敦煌市民耳熟能详。一位公共汽车司机师傅在与我们攀谈时,就赞叹过技术的日新月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相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捐赠的,精度有十亿像素!”
孙志军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不过他又补充说,“即使有了这样先进的设备,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来看,敦煌数字化的工作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也做不完。”
进度慢的原因是精度要求的提高。“2010年8月,我们用的还是75dpi的标准,这样的照片只能用于资料存档,不能印刷。明知能达到更高精度标准,却还采用低标准,这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总是不甘心——因为低精度意味着不能一劳永逸,迟早还要推翻重来。所以我们下决心提高了标准,先是提到150dpi,现在则是300dpi。这已经足够让研究者放大所有的细节。但是进度也随之慢了下来,一年也完成不了几个洞窟。”
孙志军强调,数字中心最害怕的就是骤变,在所有工作完成之前,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意外或哪怕任何一场火灾,都是莫高窟无法承受的。可他们期待的也是骤变,或许哪一天技术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数字化工作的速度也可能大大提高,那样就不用愁进度的问题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技术发生骤变之前,和时间赛跑。
孙志军是安徽人,1984年就来到敦煌工作;虽然其事业关乎宝藏的存亡,谈起技术的更迭与项目的变迁,他的口吻仍然从容不迫。毕竟跟上千年的莫高窟相比,几十年的时间也好像放缓了许多。在采访过程中我也逐渐感到,“数字敦煌”的项目其实与张大千、常书鸿等人的工作一脉相承,虽然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但研究院的事业背景仍然是那个上千年的大格局: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与千年前匠人们别无二致的热忱、虔诚与责任感。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副主任孙志军。
敦煌彩塑目前尚存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多身。其保存数量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莫高窟名列中国四大窟之首,名至实归。
敦煌彩塑虽是泥胎,但多为木架结构,这是当地的干旱环境所决定的。制作时,先制成木架,再束以苇草,草外敷泥,压紧抹光后再施以白粉,最后彩绘、描线。
与莫高窟隔河相望的便是三危山,干涸的河床似乎在诉说着洞窟得以保存的秘密。山上山下都有许多塔,据说是僧人圆寂塔,不知何年修建,还有没有葬着僧人。在一些山沟里,我们看到一些好事者用石子摆成心形或者一只竖着中指的手。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735个洞窟,右区为僧人生活的地方,南区为礼佛的地方。位于中部偏南的九层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
洞窟的开凿工作包括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通常要用到石匠、泥匠、木匠等,专门凿岩镌窟的工匠则有专门的名字——打窟人。
莫高窟售票口对面便是道士王圆箓的葬所,也是余秋雨在成名作《文化苦旅》一开篇所写的“道士塔”。余秋雨说敦煌经书的遗失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莫高窟的壁画以佛经故事为主,神的形象也因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数字敦煌”的项目其实与张大千、常书鸿等人的工作一脉相承,虽然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但研究院的事业背景仍然是那个上千年的大格局: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与千年前匠人们别无二致的热忱、虔诚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