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研活动是提高保教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园本教研被称为“基于行动的教研”,不断地增长着教师的群体实践智慧和个体经验。本文结合幼儿园的实例,探讨园本教研如何使教师在行动中获得专业成长。
[关键词] 园本教研;蒙台梭利;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全体教师为主体,以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和教师素质为目的,以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为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途径的各种园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总称。教研活动是提高保教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幼儿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园本教研能让教师在行动中获得和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实际知识,即默会知识,获得提高教学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从而从容应对幼儿生成的学习问题。所以,园本教研被称为“基于行动的教研”,它不断增长着教师的群体实践智慧和个体经验。
一、通过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帮助教师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书籍及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理论学习、日常教学观摩、课题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教师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还积极地对外园开放蒙式教室环境和幼儿的工作练习,让同行们都来了解蒙台梭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观摩与评析中获得的反馈信息使我们的教师获益匪浅。
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探讨人与环境、事物的关系,使幼儿建立自我概念;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以及对自然界中各类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在研讨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蒙台梭利教学中,关于科学的活动比较少,因此,教研组开展了一次次头脑风暴活动(参与式教研)。组员个个开动脑筋,设计出了关于蒙式方面的科学活动教案,同时对这些活动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哪些是别人做过的,哪些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逐一筛选,整理出大、中、小班各个年龄段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资料。
在这样的研修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她们主动收集资料、思考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分析讨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多向、逆向思维,培养了教师们的创造性。
二、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基石,让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
(一)了解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目的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研讨,教师知道了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
直接目的:1.希望培养孩子对其生存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地、事、物有一份浓厚的兴趣;2.从自己的环境中建构自我概念。
间接目的:1.通过欣赏、观察、认识,培养孩子对宇宙、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足够的适应力,能独立工作,并有充分的自我意识;3.从所有整体性、完整性的结构中,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认识。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明确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设计科学活动和科学教具时,才能注意到每个活动的目的性,才能有目的地去设计这些活动。
(二)探讨蒙台梭利科学活动的前准备工作
开展任何活动,都要有准备工作这一环节,在“基于行动的教研”的思想指引下,教师的准备工作要比较全面、细致,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了科学活动的前准备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1.教师必须吸收,充实有关科学的专业知识。
2.教师应培养丰富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3.教师应不断收集、研究和发现适合儿童的学具。
4.教师应尊重、鼓励儿童,接纳儿童的不同意见,引导儿童创造思考。
5.教师应在其准备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鼓励儿童从中观察、思考,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师在前准备工作的实践中,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也为儿童的准备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幼儿秩序感、专注力、独立性、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力、感官能力和数学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的获益反过来又为教师顺利开展科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准备和幼儿的准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不断向“经验型教师”迈进,使自己的专业获得了较快提高。
(三)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探讨蒙台梭利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原则
1.选择幼儿熟悉的科学教育内容
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必须要选择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和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因为幼儿对它们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更主动发现。
例如:“月亮的秘密”活动中,幼儿对月相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每月的十五为月圆,初一看不见月亮,知道每个月中月亮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又如“水和油真奇妙”“重要的食品保质期”等,都是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师通过这些案例的呈现,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让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2.利用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引导3~6岁的孩子认识深奥的宇宙当然不是易事,但是学龄前儿童确实有必要了解天文、地质等科学知识。因此在示范教学前,要先引起孩子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基于“行动”的理念,利用讨论、游戏或户外教学等形式,持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及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活动设计从具体到抽象,并具有秩序性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蒙台梭利教具的设计原则之一是“材料最初以具体表达概念的方式出现,随后逐渐转为抽象”,同时,她强调了环境的结构与秩序。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们融入了这些理念,良好的秩序感和操作习惯在一次次操作练习中自然习得。例如:小班的“数字摇摇乐”活动,瓶子上有彩色串珠棒标记,先按数字大小排序,再通过引导幼儿看瓶子上的“彩色串珠棒”标记数来放入相应数量的青豆,引发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和探索,知道瓶子上标的“彩色串珠棒”数字越大,它里面的豆子就越多,声音就会响一些;瓶子上标的“彩色串珠棒”数字越小,它里面的豆子就越少,声音就小。孩子在操作中全神贯注地用手指捏着一粒一粒小青豆投入瓶中,再开心地摇一摇瓶子,其发出的不同的响声让孩子们非常兴奋。 “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重点在于“行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探索蒙台梭利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原则,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整合成一体,加强了园本教研的力度,使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促使教师在行动中成长。
三、通过新的教研模式——研磨活动,提升教研质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新的教研模式——研磨活动。“研”:指一课多研,“磨”:指一项活动的多磨。学习让我们懂得:一个优质的蒙式科学活动不是“备”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磨”活动是一个过程,这比以往听讲座、听课、评课等形式,研修要花更多的时间。例如: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要经过选题——材料——实施——反思——再实施——再反思等环节。通过研磨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得非常快,教师自主建构的功效也逐渐显现。教研活动给我们的体会是: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是在研磨中产生的,还是教师通过多次教学后的经验积淀,是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也是经验和教训的集中体现。如:
1.选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蒙式活动内容。
2.材料——在蒙式科学教具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延伸。
3.实施——在研究蒙式科学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反应和教师的设想也会有出入。因此,我们关注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大到整个活动流程,小到一个提问,都需要教师不断琢磨、研究直至教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反思——在实施活动后,教师要根据蒙式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幼儿对原有科学教具的经验基础等,从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使蒙式科学活动更有价值。
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质是为了教师在蒙台梭利教学上能有所感悟,教师们将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悟汇在一起,通过整理和加工,并联系蒙台梭利理论知识,设计出科学活动方案和教具。研讨中产生的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及教研论文,有多篇在省、市、区举办的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
“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帮助教师提高了专业发展水平,帮助她们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也为教师提供了将实践和理念紧密联系的研究平台,打造了幼儿园教师、专家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整合成一体。这样的研修中,教师是快乐的,同时,这也促进了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真正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园本教研;蒙台梭利;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全体教师为主体,以提高保教工作质量和教师素质为目的,以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为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途径的各种园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总称。教研活动是提高保教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幼儿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园本教研能让教师在行动中获得和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实际知识,即默会知识,获得提高教学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从而从容应对幼儿生成的学习问题。所以,园本教研被称为“基于行动的教研”,它不断增长着教师的群体实践智慧和个体经验。
一、通过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帮助教师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书籍及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理论学习、日常教学观摩、课题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教师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还积极地对外园开放蒙式教室环境和幼儿的工作练习,让同行们都来了解蒙台梭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观摩与评析中获得的反馈信息使我们的教师获益匪浅。
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探讨人与环境、事物的关系,使幼儿建立自我概念;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以及对自然界中各类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在研讨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蒙台梭利教学中,关于科学的活动比较少,因此,教研组开展了一次次头脑风暴活动(参与式教研)。组员个个开动脑筋,设计出了关于蒙式方面的科学活动教案,同时对这些活动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哪些是别人做过的,哪些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逐一筛选,整理出大、中、小班各个年龄段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资料。
在这样的研修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她们主动收集资料、思考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分析讨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多向、逆向思维,培养了教师们的创造性。
二、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基石,让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
(一)了解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目的
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研讨,教师知道了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
直接目的:1.希望培养孩子对其生存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地、事、物有一份浓厚的兴趣;2.从自己的环境中建构自我概念。
间接目的:1.通过欣赏、观察、认识,培养孩子对宇宙、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足够的适应力,能独立工作,并有充分的自我意识;3.从所有整体性、完整性的结构中,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认识。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明确蒙台梭利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设计科学活动和科学教具时,才能注意到每个活动的目的性,才能有目的地去设计这些活动。
(二)探讨蒙台梭利科学活动的前准备工作
开展任何活动,都要有准备工作这一环节,在“基于行动的教研”的思想指引下,教师的准备工作要比较全面、细致,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了科学活动的前准备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1.教师必须吸收,充实有关科学的专业知识。
2.教师应培养丰富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3.教师应不断收集、研究和发现适合儿童的学具。
4.教师应尊重、鼓励儿童,接纳儿童的不同意见,引导儿童创造思考。
5.教师应在其准备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鼓励儿童从中观察、思考,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师在前准备工作的实践中,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也为儿童的准备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幼儿秩序感、专注力、独立性、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力、感官能力和数学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的获益反过来又为教师顺利开展科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准备和幼儿的准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不断向“经验型教师”迈进,使自己的专业获得了较快提高。
(三)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探讨蒙台梭利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原则
1.选择幼儿熟悉的科学教育内容
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必须要选择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和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因为幼儿对它们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更主动发现。
例如:“月亮的秘密”活动中,幼儿对月相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每月的十五为月圆,初一看不见月亮,知道每个月中月亮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又如“水和油真奇妙”“重要的食品保质期”等,都是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师通过这些案例的呈现,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让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2.利用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引导3~6岁的孩子认识深奥的宇宙当然不是易事,但是学龄前儿童确实有必要了解天文、地质等科学知识。因此在示范教学前,要先引起孩子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基于“行动”的理念,利用讨论、游戏或户外教学等形式,持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及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活动设计从具体到抽象,并具有秩序性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蒙台梭利教具的设计原则之一是“材料最初以具体表达概念的方式出现,随后逐渐转为抽象”,同时,她强调了环境的结构与秩序。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们融入了这些理念,良好的秩序感和操作习惯在一次次操作练习中自然习得。例如:小班的“数字摇摇乐”活动,瓶子上有彩色串珠棒标记,先按数字大小排序,再通过引导幼儿看瓶子上的“彩色串珠棒”标记数来放入相应数量的青豆,引发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和探索,知道瓶子上标的“彩色串珠棒”数字越大,它里面的豆子就越多,声音就会响一些;瓶子上标的“彩色串珠棒”数字越小,它里面的豆子就越少,声音就小。孩子在操作中全神贯注地用手指捏着一粒一粒小青豆投入瓶中,再开心地摇一摇瓶子,其发出的不同的响声让孩子们非常兴奋。 “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重点在于“行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探索蒙台梭利科学活动的设计与原则,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整合成一体,加强了园本教研的力度,使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促使教师在行动中成长。
三、通过新的教研模式——研磨活动,提升教研质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新的教研模式——研磨活动。“研”:指一课多研,“磨”:指一项活动的多磨。学习让我们懂得:一个优质的蒙式科学活动不是“备”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磨”活动是一个过程,这比以往听讲座、听课、评课等形式,研修要花更多的时间。例如: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要经过选题——材料——实施——反思——再实施——再反思等环节。通过研磨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得非常快,教师自主建构的功效也逐渐显现。教研活动给我们的体会是: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是在研磨中产生的,还是教师通过多次教学后的经验积淀,是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也是经验和教训的集中体现。如:
1.选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蒙式活动内容。
2.材料——在蒙式科学教具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延伸。
3.实施——在研究蒙式科学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反应和教师的设想也会有出入。因此,我们关注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大到整个活动流程,小到一个提问,都需要教师不断琢磨、研究直至教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反思——在实施活动后,教师要根据蒙式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幼儿对原有科学教具的经验基础等,从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使蒙式科学活动更有价值。
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质是为了教师在蒙台梭利教学上能有所感悟,教师们将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悟汇在一起,通过整理和加工,并联系蒙台梭利理论知识,设计出科学活动方案和教具。研讨中产生的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及教研论文,有多篇在省、市、区举办的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
“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帮助教师提高了专业发展水平,帮助她们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也为教师提供了将实践和理念紧密联系的研究平台,打造了幼儿园教师、专家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整合成一体。这样的研修中,教师是快乐的,同时,这也促进了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真正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