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户思维作为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在互联网+时代被作为互联网九大思维之一,对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载体变革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它具有创新性、参与性、主体体验性等特点,与就业工作应具有的时代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相吻合;在用户思维与就业工作载体融合发展下,就业工作应该以学业规划为起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以职业生涯规划引航学生未来的发展,促学生成长;以就业指导引航学生人生发展,促学生成功。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职匹配;多方共赢;用户思维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思想引导研究”(項目编号:2-12)
作者简介:夏晓青,女,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3-0053-04
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已经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1],2016年毕业生人数将达765万。[2]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的连年下滑,已经由2000年的80%以上,下降至近些年的70.6%左右。[3]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与就业率的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学生面临史上一个又一个最难就业季。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确保“出口”畅通的重要一环。
一、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
恩格斯曾经论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用户思维原本是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随着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用户思维迅速成为了传媒领域热词。[5]刘奇葆在论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时明确提出:“传统媒体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全面树立用户观念”。[6]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将用户思维作为互联网九大思维之一,它强调用户至上、体验为主、交互参与。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就业信息渠道的扩展、产业结构群的调整等,合理运用用户思维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对于解决就业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将用户思维准确运用到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首先要明确何谓“用户思维”,即对于就业工作的来说,它的“用户”是谁?用户思维,从大众传播角度来看,是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筛选、寻找内容和信息,受众的自主权增加直接导致产品提供者要尽可能地改进用户体验过程,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一)用户思维的特点
1.不断创新的特点与时代性原则。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社会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创新发展方式;同时,互联网也冲击着大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载体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时代性原则,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创新,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就业工作说到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工作要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相结合,发现他们关注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开展教育,保证就业工作的精准、及时、有效。
2.用户参与的特点与交互性原则。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是建立在一种开放、有序、共同参与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提升用户的参与程度。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交互式参与的氛围。传统的就业工作恰恰缺少这种开放性和参与度,大多是自上而下式的工作模式,用户思维强调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主动地全过程参与到就业工作中,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努力、成果共享。
3.尊重需求的特点与人性化原则。互联网行业得以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注重人的价值,尊重用户的需求,发挥用户的主体体验性,用户的满意程度是行业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标准,将符合用户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做到极致,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用户思维的核心是尊重需求,在自媒体时代,用户掌握着主动权,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共享与开放,使用户参与到互联网中,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子。就业工作要以生为本,要加强调研,关注求职者的真正需求,注重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防止出现“强扭的瓜不甜”的情况,将教育工作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调整就业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使就业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就业工作的用户群分析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用户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学生和用人单位。学生是就业工作的主要消费者、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就业工作中狭义的学生群体是指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随着就业工作全程化理论的提出和实施,就业工作的学生主体应指全体在校学生,从学生入校之初就业工作就应该开始启动,贯穿大学三年。
某种程度上,学生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的“产品”,而该产品的消费者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程度、满意程度和评价也是就业渠道通畅与否的重要指标,从这种意义上看用人单位也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用户。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而就业率却逐年下降,而这并不能说明就业难的原因就是简单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当今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度不断上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就业意识较差,学校的就业工作指导模式与社会发展不匹配。 (一)学生层面
1.学生专业归属感欠缺。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2014届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7],不少高职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归属感,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可度不高,具体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2)对专业发展前景不了解;(3)对专业情感淡漠;(4)对专业就业群不了解;(5)没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想法,也不愿意过早的进入社会,认为大学就应该放松一下,甚至抱有“混日子”的想法。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在对扬州某高职院校2014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472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3%的学生明确表示,对未来缺乏规划,59%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含义和重要意义,认为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学生对职业世界缺乏充分的认识、对自我认识不清晰、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8]、职业体验不足、隐性职业修养缺乏。
3.学生就业理念陈旧。笔者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攀比、等靠要、急功近利等心理,仍然希望学校、院系能给解决就业岗位,安排工作;毕业生对就业认识很多是从上一届学长学姐口中得知,没有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前景缺乏充分认识,即使一些就业前景相对乐观的专业,如自动化、汽配、建筑、道桥等专业,仍有不少同学在毕业季(大三上学期)对求職择业抱有无所谓、不积极不主动、金钱至上等心理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愿意就业,认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会很辛苦,希望利用剩余在校期间再最后放松一下。
(二)学校层面
1.就业指导重点不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人数增加,一个又一个的最难就业季让高职院校应接不暇,就业工作面广、量大,没有合理的分析就业工作的重点人群,平均用力导致了就业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往往是成绩好、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以同时拿到几分offer,而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却一份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普遍。
2.桥梁作用尚待进一步加强。学校、院系应该为用户主体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桥梁,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与用人单位大规模招工时间错位;学生在外地实习,招聘信息无法及时通知学生;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信息不畅通,学校简单的发布招聘信息,没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用人单位背景、信息,使对行业发展现状尚不了解的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等,有时会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3.就业工作全局观念不强。当前,不少高校还是简单的将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对象,认为就业工作启动的时间是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就业工作成为孤立的环节,认为就业工作仅是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学院分管领导和辅导员的事,缺乏对就业工作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认识。
三、用户思维的核心与高职院校就业模式的探索
(一)以学业规划引航专业学习,促成长
许多学生在高考报名填报所学专业时是盲目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未来能够用在哪些方面,前景如何;[9]选择专业时或是凭个人兴趣爱好,或是选择社会热点,或是听从亲友介绍推荐,即使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到的专业情况也是不全面的,对所报专业认知不足,导致很多高职学生缺乏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将直接影响到就业过程中的人职匹配度,因此,要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进行学业规划系列教育,将学业规划作为就业工作的起点,引导新生热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归属感。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开展一场专业认同感知活动,如土建、护理专业可以举办授帽仪式等,让新生从感性层面认同所学专业。(2)举办一系列专业规划教育活动,以主题班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全体新生,从本专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就业形势等方面让学生从理性层面了解所学专业。(3)针对不同专业学习的特点,为新生定制大学三年学业规划手册,人手一册,从将来做什么、大学怎么做、岗位知识和能力链接等方面,引导新生确立每学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涯,提升就业竞争力。(4)确定一位学业导师。 针对专业特点安排学院的中层以上干部联系,通过导师和联系领导深度参与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深入宿舍、帮扶特困生等活动,从思想教育、学业提升、能力培养等各方面强化学生专业认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引航未来道路,助成才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建立在对社会充分了解、对所学专业充分掌握、对自我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从用户角度而言,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本身和提升专业技能两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包括:(1)学校要重视职业规划课的教授,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活动,除专业教师讲授外,吸引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组织职业规划活动比赛,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了解所学专业如何与目标职位相匹配,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2)举办一揽子专业技能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选拔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为提升就业能力打下牢固基础。组织一系列岗位证书考核。通过学校近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各行业对岗位证书的需求很大,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岗位证书的考核,为提高岗位证书通过率,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就业指导引航人生发展,促成功 学校要牢牢把握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这一红线,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学院施行就业指导全员化、跟踪调查常态化、就业服务个性化的就业工作体系,坚持“就业工作人人都是责任人”,成立以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学工办负责人、就业联络员、毕业班班主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为今后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提供依据;改革工作机制,将毕业资格审核、就业指导与服务、权益维护、就业管理、求职推荐和档案派遣等多个服务管理项目进行整合后,纳入统一服务范围,由就业工作辅导员和三年级辅导员专项负责毕业生咨询工作,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安排专人对接、提供跟踪服务。
学校就业工作要明确一个重点。学院长期将帮扶五类毕业生顺利就业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侧重于心理减压并积极帮助推荐用人单位;(2)针对就业观念错位的学生,侧重于转变其“等、靠、挑”等观念;(3)针对专接本学生,帮助平衡好“接本”期间学习、实习和工作的关系;(4)针对女生,鼓励她们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指导并帮助其在建筑类行业找到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5)针对延迟毕业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和帮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补考、重修,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毕业生。
学校要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运用互联网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建立点对点微信载体,健全网站、微信、飞信、QQ群及邮箱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关于就业知识讲座、就业知识小贴士、就业安全等文章,推介就业信息,普及就业知识,更新就业观念,实现了就业工作的点对点服务。完善实习就业基地、举行专场招聘会,畅通学生就业渠道。
总之,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引入用户思维的工作理念,通过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人职匹配度是就业工作的根本要求。用户思维就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多角度、无边界、多资源的就业工作生态环境,实现学生、用户和学校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EB/OL].[2014-12-05]. 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1209695.shtml.
[2]中国教育在线.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 就业压力大[EB/OL].[2016-03-01].http://career.eol.cn/news/201603/t20160301_1370245.shtml.
[3]孙艺丹.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就业[J].百家论坛,2012(1):191-192.
[4]王雪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22):128-130.
[5]钱宏.从高等教育政策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文教资料,2011(34):222-22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7]彭广林.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思维构建[M].出版发行研究,2015(9):62.
[8]张治国.论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难点与出路设计[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15-18.
[9]潘漫.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10]謝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4·下半月):26.
[11] 闫新华.张宏雷.高德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及建议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9):41-42.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职匹配;多方共赢;用户思维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思想引导研究”(項目编号:2-12)
作者简介:夏晓青,女,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3-0053-04
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已经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1],2016年毕业生人数将达765万。[2]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的连年下滑,已经由2000年的80%以上,下降至近些年的70.6%左右。[3]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与就业率的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学生面临史上一个又一个最难就业季。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确保“出口”畅通的重要一环。
一、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
恩格斯曾经论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用户思维原本是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随着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用户思维迅速成为了传媒领域热词。[5]刘奇葆在论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时明确提出:“传统媒体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全面树立用户观念”。[6]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将用户思维作为互联网九大思维之一,它强调用户至上、体验为主、交互参与。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就业信息渠道的扩展、产业结构群的调整等,合理运用用户思维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对于解决就业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将用户思维准确运用到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首先要明确何谓“用户思维”,即对于就业工作的来说,它的“用户”是谁?用户思维,从大众传播角度来看,是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筛选、寻找内容和信息,受众的自主权增加直接导致产品提供者要尽可能地改进用户体验过程,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一)用户思维的特点
1.不断创新的特点与时代性原则。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社会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创新发展方式;同时,互联网也冲击着大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载体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时代性原则,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创新,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就业工作说到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工作要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相结合,发现他们关注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开展教育,保证就业工作的精准、及时、有效。
2.用户参与的特点与交互性原则。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是建立在一种开放、有序、共同参与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提升用户的参与程度。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交互式参与的氛围。传统的就业工作恰恰缺少这种开放性和参与度,大多是自上而下式的工作模式,用户思维强调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主动地全过程参与到就业工作中,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努力、成果共享。
3.尊重需求的特点与人性化原则。互联网行业得以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注重人的价值,尊重用户的需求,发挥用户的主体体验性,用户的满意程度是行业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标准,将符合用户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做到极致,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用户思维的核心是尊重需求,在自媒体时代,用户掌握着主动权,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共享与开放,使用户参与到互联网中,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重要因子。就业工作要以生为本,要加强调研,关注求职者的真正需求,注重不同群体的学生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防止出现“强扭的瓜不甜”的情况,将教育工作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调整就业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使就业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就业工作的用户群分析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用户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学生和用人单位。学生是就业工作的主要消费者、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就业工作中狭义的学生群体是指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随着就业工作全程化理论的提出和实施,就业工作的学生主体应指全体在校学生,从学生入校之初就业工作就应该开始启动,贯穿大学三年。
某种程度上,学生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的“产品”,而该产品的消费者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程度、满意程度和评价也是就业渠道通畅与否的重要指标,从这种意义上看用人单位也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用户。
二、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而就业率却逐年下降,而这并不能说明就业难的原因就是简单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当今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度不断上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就业意识较差,学校的就业工作指导模式与社会发展不匹配。 (一)学生层面
1.学生专业归属感欠缺。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2014届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7],不少高职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归属感,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可度不高,具体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2)对专业发展前景不了解;(3)对专业情感淡漠;(4)对专业就业群不了解;(5)没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想法,也不愿意过早的进入社会,认为大学就应该放松一下,甚至抱有“混日子”的想法。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在对扬州某高职院校2014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472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3%的学生明确表示,对未来缺乏规划,59%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含义和重要意义,认为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学生对职业世界缺乏充分的认识、对自我认识不清晰、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8]、职业体验不足、隐性职业修养缺乏。
3.学生就业理念陈旧。笔者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攀比、等靠要、急功近利等心理,仍然希望学校、院系能给解决就业岗位,安排工作;毕业生对就业认识很多是从上一届学长学姐口中得知,没有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前景缺乏充分认识,即使一些就业前景相对乐观的专业,如自动化、汽配、建筑、道桥等专业,仍有不少同学在毕业季(大三上学期)对求職择业抱有无所谓、不积极不主动、金钱至上等心理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愿意就业,认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会很辛苦,希望利用剩余在校期间再最后放松一下。
(二)学校层面
1.就业指导重点不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人数增加,一个又一个的最难就业季让高职院校应接不暇,就业工作面广、量大,没有合理的分析就业工作的重点人群,平均用力导致了就业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往往是成绩好、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以同时拿到几分offer,而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却一份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普遍。
2.桥梁作用尚待进一步加强。学校、院系应该为用户主体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桥梁,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与用人单位大规模招工时间错位;学生在外地实习,招聘信息无法及时通知学生;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信息不畅通,学校简单的发布招聘信息,没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用人单位背景、信息,使对行业发展现状尚不了解的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等,有时会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3.就业工作全局观念不强。当前,不少高校还是简单的将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对象,认为就业工作启动的时间是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就业工作成为孤立的环节,认为就业工作仅是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学院分管领导和辅导员的事,缺乏对就业工作全过程、全员化、全方位的认识。
三、用户思维的核心与高职院校就业模式的探索
(一)以学业规划引航专业学习,促成长
许多学生在高考报名填报所学专业时是盲目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未来能够用在哪些方面,前景如何;[9]选择专业时或是凭个人兴趣爱好,或是选择社会热点,或是听从亲友介绍推荐,即使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到的专业情况也是不全面的,对所报专业认知不足,导致很多高职学生缺乏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将直接影响到就业过程中的人职匹配度,因此,要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进行学业规划系列教育,将学业规划作为就业工作的起点,引导新生热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归属感。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开展一场专业认同感知活动,如土建、护理专业可以举办授帽仪式等,让新生从感性层面认同所学专业。(2)举办一系列专业规划教育活动,以主题班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全体新生,从本专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就业形势等方面让学生从理性层面了解所学专业。(3)针对不同专业学习的特点,为新生定制大学三年学业规划手册,人手一册,从将来做什么、大学怎么做、岗位知识和能力链接等方面,引导新生确立每学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涯,提升就业竞争力。(4)确定一位学业导师。 针对专业特点安排学院的中层以上干部联系,通过导师和联系领导深度参与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深入宿舍、帮扶特困生等活动,从思想教育、学业提升、能力培养等各方面强化学生专业认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引航未来道路,助成才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建立在对社会充分了解、对所学专业充分掌握、对自我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从用户角度而言,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本身和提升专业技能两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包括:(1)学校要重视职业规划课的教授,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活动,除专业教师讲授外,吸引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组织职业规划活动比赛,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了解所学专业如何与目标职位相匹配,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2)举办一揽子专业技能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选拔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为提升就业能力打下牢固基础。组织一系列岗位证书考核。通过学校近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各行业对岗位证书的需求很大,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岗位证书的考核,为提高岗位证书通过率,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就业指导引航人生发展,促成功 学校要牢牢把握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这一红线,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学院施行就业指导全员化、跟踪调查常态化、就业服务个性化的就业工作体系,坚持“就业工作人人都是责任人”,成立以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学工办负责人、就业联络员、毕业班班主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为今后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提供依据;改革工作机制,将毕业资格审核、就业指导与服务、权益维护、就业管理、求职推荐和档案派遣等多个服务管理项目进行整合后,纳入统一服务范围,由就业工作辅导员和三年级辅导员专项负责毕业生咨询工作,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安排专人对接、提供跟踪服务。
学校就业工作要明确一个重点。学院长期将帮扶五类毕业生顺利就业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侧重于心理减压并积极帮助推荐用人单位;(2)针对就业观念错位的学生,侧重于转变其“等、靠、挑”等观念;(3)针对专接本学生,帮助平衡好“接本”期间学习、实习和工作的关系;(4)针对女生,鼓励她们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指导并帮助其在建筑类行业找到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5)针对延迟毕业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和帮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补考、重修,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毕业生。
学校要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运用互联网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建立点对点微信载体,健全网站、微信、飞信、QQ群及邮箱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关于就业知识讲座、就业知识小贴士、就业安全等文章,推介就业信息,普及就业知识,更新就业观念,实现了就业工作的点对点服务。完善实习就业基地、举行专场招聘会,畅通学生就业渠道。
总之,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引入用户思维的工作理念,通过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人职匹配度是就业工作的根本要求。用户思维就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多角度、无边界、多资源的就业工作生态环境,实现学生、用户和学校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EB/OL].[2014-12-05]. 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1209695.shtml.
[2]中国教育在线.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 就业压力大[EB/OL].[2016-03-01].http://career.eol.cn/news/201603/t20160301_1370245.shtml.
[3]孙艺丹.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就业[J].百家论坛,2012(1):191-192.
[4]王雪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22):128-130.
[5]钱宏.从高等教育政策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文教资料,2011(34):222-22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7]彭广林.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思维构建[M].出版发行研究,2015(9):62.
[8]张治国.论学术期刊转企改制的难点与出路设计[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15-18.
[9]潘漫.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10]謝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4·下半月):26.
[11] 闫新华.张宏雷.高德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及建议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9):41-42.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