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人才,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经过党委的研究,我们按照“没有一个闲人,缺了谁都一样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出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人物名片:傅朝阳,安徽六安人,1969年8月出生,1986年8月入伍,1990年6月入党,研究生学历,空军上校军衔。历任学员、助理员、参谋、副处长,现任南空某军械仓库主任,荣立三等功3次。
2007年4月,我到仓库上任,椅子还没坐热,问题就找上了门。我们仓库库存弹药、器材成千上万吨,品种繁多、型号各异、包装形式不一,而且弹药和器材进进出出次数多,相对而言收发任务也很繁重。如果要查找某件库存物资,都要靠人翻账本,有时为找某一型号的器材,不得不翻箱倒柜,效率低,还容易出差错。另外,仓库的业务、安防和日常办公,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互不联系,报送数据需要先刻成光盘,再派专人报送,办事效率低。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想。既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借鉴,也不知道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方向,把仓库发展的突破口放在这个陌生项目上,不仅投资较大,而且技术复杂,一些官兵心里没底,我也收到了大家发出的讯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实现精细化保障的必由之路,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面对困难,我们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克服:经费不足,四处筹措;技术力量薄弱,聘请专家指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功能集成、覆盖全面、平战结合、纵横贯通的数字化物资管理储供平台实现了联网和应用。不仅如此,在建设期间,信息化管理平台还为未来扩容预留了接口。如今,仓库实现了一体化办公、可视化作业、实时化管控。发放物资时,保管员只要拿着手持机,对准货箱条形码扫描,物资品种规格、箱内数量、生产厂家和存储使用期限等信息立即显现在屏幕上;报送数据时,只要敲击键盘,几秒钟就能完成,省时高效又安全。
近年来,仓库陆续储存了一批新型弹药,但老旧搬运机械设备难以满足任务需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官兵提出,将地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嫁接”到仓库建设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只要是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便积极采纳。2011年底,一栋库房桁吊出现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我立即打电话向驻地某储运公司请求技术支援。该公司修理工赶到现场,不到几分钟,就抢修成功,确保了桁吊工作正常运行。2012年3月,我们利用驻地杭钢集团吊装和运输力量较强的条件,吸收其骨干力量参加大项收发任务,7小时内完成了21节火车皮某型弹药的发付任务。3年来,仓库依靠驻地社会资源优势,共解决技术难题30余个,改装推弹车数十辆,为提高保障能力插上了“翅膀”。
新型弹药检测,靠厂方专家过日子的现状让我至今难忘:一次检测中,设备参数出现误差,官兵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等专家来解决。缺乏过硬的人才队伍,成为部队发展的瓶颈。而眼前的现实是,官兵对新型弹药大多不懂行,按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培养出一名熟练检测人员,至少要3年。“培养人才,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经过党委的研究,我们按照“没有一个闲人,缺了谁都一样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出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院校、工厂的专家,被请到部队授课;一些技术骨干,被推荐到科研院所见习。在我眼里,每个官兵都是一块好钢,关键是要给实践锻造的机会。保管队士官赵雷,钻研劲头足。我就有意把重要课题交给他,让他在大的保障任务中“挑大梁”。赵雷不负厚望,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空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突破常规的举措,使人才成长驶进了“快车道”。如今,每个专业都有了2至3名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全仓库涌现出了大批“多专多能”型人才。
人物名片:傅朝阳,安徽六安人,1969年8月出生,1986年8月入伍,1990年6月入党,研究生学历,空军上校军衔。历任学员、助理员、参谋、副处长,现任南空某军械仓库主任,荣立三等功3次。
2007年4月,我到仓库上任,椅子还没坐热,问题就找上了门。我们仓库库存弹药、器材成千上万吨,品种繁多、型号各异、包装形式不一,而且弹药和器材进进出出次数多,相对而言收发任务也很繁重。如果要查找某件库存物资,都要靠人翻账本,有时为找某一型号的器材,不得不翻箱倒柜,效率低,还容易出差错。另外,仓库的业务、安防和日常办公,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互不联系,报送数据需要先刻成光盘,再派专人报送,办事效率低。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想。既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借鉴,也不知道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方向,把仓库发展的突破口放在这个陌生项目上,不仅投资较大,而且技术复杂,一些官兵心里没底,我也收到了大家发出的讯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实现精细化保障的必由之路,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面对困难,我们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克服:经费不足,四处筹措;技术力量薄弱,聘请专家指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功能集成、覆盖全面、平战结合、纵横贯通的数字化物资管理储供平台实现了联网和应用。不仅如此,在建设期间,信息化管理平台还为未来扩容预留了接口。如今,仓库实现了一体化办公、可视化作业、实时化管控。发放物资时,保管员只要拿着手持机,对准货箱条形码扫描,物资品种规格、箱内数量、生产厂家和存储使用期限等信息立即显现在屏幕上;报送数据时,只要敲击键盘,几秒钟就能完成,省时高效又安全。
近年来,仓库陆续储存了一批新型弹药,但老旧搬运机械设备难以满足任务需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官兵提出,将地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嫁接”到仓库建设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只要是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便积极采纳。2011年底,一栋库房桁吊出现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我立即打电话向驻地某储运公司请求技术支援。该公司修理工赶到现场,不到几分钟,就抢修成功,确保了桁吊工作正常运行。2012年3月,我们利用驻地杭钢集团吊装和运输力量较强的条件,吸收其骨干力量参加大项收发任务,7小时内完成了21节火车皮某型弹药的发付任务。3年来,仓库依靠驻地社会资源优势,共解决技术难题30余个,改装推弹车数十辆,为提高保障能力插上了“翅膀”。
新型弹药检测,靠厂方专家过日子的现状让我至今难忘:一次检测中,设备参数出现误差,官兵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等专家来解决。缺乏过硬的人才队伍,成为部队发展的瓶颈。而眼前的现实是,官兵对新型弹药大多不懂行,按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培养出一名熟练检测人员,至少要3年。“培养人才,能不能实现弯道超车?”经过党委的研究,我们按照“没有一个闲人,缺了谁都一样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出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院校、工厂的专家,被请到部队授课;一些技术骨干,被推荐到科研院所见习。在我眼里,每个官兵都是一块好钢,关键是要给实践锻造的机会。保管队士官赵雷,钻研劲头足。我就有意把重要课题交给他,让他在大的保障任务中“挑大梁”。赵雷不负厚望,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空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突破常规的举措,使人才成长驶进了“快车道”。如今,每个专业都有了2至3名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全仓库涌现出了大批“多专多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