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10年下期起,我校也步入新课改行列。带着那份新鲜劲,参加专题培训、校本培训,也获得了一些有关课改的知识。两年在学习和摸索中,有感悟,也有困惑。课改两年来我也收获很多,如:如何上课,加强对课本的研究,思考教学方法,怎样做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等。课改在进行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也要不断的探索,活到老,学到老。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感悟
从2010年下期起,我校也步入新课改行列。带着那份新鲜劲,参加专题培训、校本培训,也获得了一些有关课改的知识。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括的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明确了理想的课堂应当具备的参照条件是: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练习度、五是延展度。也懂得了一些新课程的教学观:如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是备课、上课、听课。学习着别人的经验,进行着自己的摸索。两年在学习和摸索中,有感悟,也有困惑:
1.如何处理教材?
我们历史科用的是人民版教材,教材的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成了专题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这种专题式的模块编排,有利于学生对同类性质事件的比较分析,容易形成某一专题的知识体系。编书者可能认为学生初中的历史学得很好,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初中根本就没有学历史,因此课本上一段中国史马上就是外国史,转得学生头晕,对时间的把握可就迷糊了,很容易出现内容的前后混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矛盾,教师操作起来有困难。好在现在市教育局认识到这一点了,从2012级开始初升高要闭卷考历史了。还有就是把一件完整的事生硬分成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部分来讲。如: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么一完整的会议分别放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来讲缺少完整性;康梁维新思想分别在必修三、选修一和选修二多次重复讲到;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分别在必修一和选修二分别讲到。那么,是否可以把一件完整的事放在一处讲呢?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不同阶段目标进行规划,对实施过程给予建议,对达到目标的方法,对知识的前后顺序,则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自主调整顺序。
教材各课的信息量都比较大,比如必修一的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老教材用了六章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这反映出新教材弱化了政治史。可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这样的容量对他们来说任务太重了,消化不了。而且这么一浓缩,有些内容就一笔带过了,这又不利于学生对事件的理解。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工教材,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进行重组、整合。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找资料。这又有问题了,究竟补充哪些舍哪些好呢?增减多少为宜呢?补充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课时够不够?舍了又会不会影响高考?我认真分析过近几年的高考题,老课本上知识点的仍然考。真是为难呀!新课改还真的是“改”教师,对教师的素养、能力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我个人认为是以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为标准,学生都理解不了的,大胆地舍;有利于学生理解史实的知识,如背景材料等,则大胆地加。高考也不外乎是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和情感态度。
2.课堂教学怎么组织、引导?
新课程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实们际情况我校采用的是四环节导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巩固、课后反思四个部分。具体方法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分别负责几个专题的备课任务和导学案的的编写,各个老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上课。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先根据导学案的提问自主学习熟习课本,上课时老师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最后学生自己学的情况和老师根据自己教的情况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情况是:各科都要学生预习先自主学习哪里来的时间,高一、高二九门学科,我们的学生本身基础就差,这样做来学生每天累得不行,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也为了赶时间,结果学生对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能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做好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了。课堂上教师如何“主导”?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主导”包括问题的导出、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向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些学生自主解决不好的问题的分析引导。可以说,教师的“导”是无处不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但教师只能是“导”,不能是“灌”,教师的导要适时、精练。但究竟讲多少?这个度可有点难把握。
3.如何评价学生和教师?
当前,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应用,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和鼓励的掌声多起来了,这让学生获得了成功、高兴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评价一定要真诚,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鼓励时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那么,赏识教育是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呢?不是的,对学生的缺点不能姑息迁就,该批评的得批评,该制止的得及时制止。但批评时得要注意策略,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辱骂学生。这样,学生既能体验成功,又能发现不足,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发展。
新课改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算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却还没有很科学的方法,还是用分数说话。社会和家长也只看学生的分数,考出高分还是家长、学校最关注的事。这就逼得教师处于一种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的尴尬境地,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既要应付高考,又要应付课改!课改已进行了两年了,马上就要进行高三上复习了,该如何复习又是困扰我的一大问题,如果按专题复习学生缺乏历史的古今中外历史概念,如果按时间复习时间又来不及,怎么办?我准备先尝试专题中贯穿时间来复习,课改本身就是尝试的过程嘛。
课改两年来我也收获很多,如:如何上课,加强对课本的研究,思考教学方法,怎样做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等。课改在进行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也要不断的探索,活到老,学到老。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感悟
从2010年下期起,我校也步入新课改行列。带着那份新鲜劲,参加专题培训、校本培训,也获得了一些有关课改的知识。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括的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明确了理想的课堂应当具备的参照条件是: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练习度、五是延展度。也懂得了一些新课程的教学观:如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是备课、上课、听课。学习着别人的经验,进行着自己的摸索。两年在学习和摸索中,有感悟,也有困惑:
1.如何处理教材?
我们历史科用的是人民版教材,教材的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成了专题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这种专题式的模块编排,有利于学生对同类性质事件的比较分析,容易形成某一专题的知识体系。编书者可能认为学生初中的历史学得很好,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初中根本就没有学历史,因此课本上一段中国史马上就是外国史,转得学生头晕,对时间的把握可就迷糊了,很容易出现内容的前后混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矛盾,教师操作起来有困难。好在现在市教育局认识到这一点了,从2012级开始初升高要闭卷考历史了。还有就是把一件完整的事生硬分成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部分来讲。如: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么一完整的会议分别放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来讲缺少完整性;康梁维新思想分别在必修三、选修一和选修二多次重复讲到;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分别在必修一和选修二分别讲到。那么,是否可以把一件完整的事放在一处讲呢?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不同阶段目标进行规划,对实施过程给予建议,对达到目标的方法,对知识的前后顺序,则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自主调整顺序。
教材各课的信息量都比较大,比如必修一的专题三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老教材用了六章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这反映出新教材弱化了政治史。可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这样的容量对他们来说任务太重了,消化不了。而且这么一浓缩,有些内容就一笔带过了,这又不利于学生对事件的理解。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工教材,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进行重组、整合。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找资料。这又有问题了,究竟补充哪些舍哪些好呢?增减多少为宜呢?补充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课时够不够?舍了又会不会影响高考?我认真分析过近几年的高考题,老课本上知识点的仍然考。真是为难呀!新课改还真的是“改”教师,对教师的素养、能力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我个人认为是以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为标准,学生都理解不了的,大胆地舍;有利于学生理解史实的知识,如背景材料等,则大胆地加。高考也不外乎是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和情感态度。
2.课堂教学怎么组织、引导?
新课程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实们际情况我校采用的是四环节导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巩固、课后反思四个部分。具体方法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分别负责几个专题的备课任务和导学案的的编写,各个老师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情况上课。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先根据导学案的提问自主学习熟习课本,上课时老师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最后学生自己学的情况和老师根据自己教的情况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情况是:各科都要学生预习先自主学习哪里来的时间,高一、高二九门学科,我们的学生本身基础就差,这样做来学生每天累得不行,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也为了赶时间,结果学生对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能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做好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了。课堂上教师如何“主导”?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主导”包括问题的导出、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向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些学生自主解决不好的问题的分析引导。可以说,教师的“导”是无处不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但教师只能是“导”,不能是“灌”,教师的导要适时、精练。但究竟讲多少?这个度可有点难把握。
3.如何评价学生和教师?
当前,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应用,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和鼓励的掌声多起来了,这让学生获得了成功、高兴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评价一定要真诚,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鼓励时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那么,赏识教育是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呢?不是的,对学生的缺点不能姑息迁就,该批评的得批评,该制止的得及时制止。但批评时得要注意策略,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辱骂学生。这样,学生既能体验成功,又能发现不足,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发展。
新课改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算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却还没有很科学的方法,还是用分数说话。社会和家长也只看学生的分数,考出高分还是家长、学校最关注的事。这就逼得教师处于一种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的尴尬境地,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既要应付高考,又要应付课改!课改已进行了两年了,马上就要进行高三上复习了,该如何复习又是困扰我的一大问题,如果按专题复习学生缺乏历史的古今中外历史概念,如果按时间复习时间又来不及,怎么办?我准备先尝试专题中贯穿时间来复习,课改本身就是尝试的过程嘛。
课改两年来我也收获很多,如:如何上课,加强对课本的研究,思考教学方法,怎样做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等。课改在进行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也要不断的探索,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