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梦想的发源地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dj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看江苏大家王栋生老师文章《青春之梦不能过于物质化》深有感触,共鸣强烈。转头再谈校园文化建设,想说的太多。
  影视剧中的校园总是那么浪漫或刺激,《致青春》、《青春派》,那满天飞舞的梦想勾起了多少师长对往事的追忆。每次观影后,我总感叹:校园不应该只是学习,但事实却是只剩下学习。教育,是为了让人美好而和谐地生活的一项活动。它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终点。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却跨越了过程,或者说是忽略了这个过程,直接把学生二十年以后的名利融入到了十二年的求学路上。所以中国的学生很辛苦。学生本来都是有梦想的,但有梦的学生进了无梦的学校,如同想飞的人被锁进了牢狱,没有梦想,学生不会走得太远。所以,我们的教育,迫切地需要改变;我们的校园,迫切地需要变成以学生快乐成长为目的的校园。校园文化,其核心应该是“以生为本”的文化,是师生共同实现梦想的地方。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里谈三个核心词语:丰富、尊重、自信。
  丰富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校园四季都是美丽的,可以说,文化建设,不能光在绿化、美化校园上下功夫。现如今,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要让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都能有一种成就感。这靠什么?靠我们的办学者解放思想办教育。虽说走进校园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奔着走文化成绩这条路的。但我们也得给那些成绩一般但兴趣广泛、才华出众的同学开辟出成长的空间。所以校园在每个月每一天中,不能总是单调的课堂教学,而应当多举办一些让学生脱颖而出的活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当三年的高中生活流逝的时候,留在学生心中的绝不是哪一节课堂,而是运动会上班级同学矫健的身姿;是辩论赛场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是诗词大会上各位才子佳人的惊人记忆;是演讲比赛中选手们的气贯长虹;是大合唱中高度凝炼的集体荣誉感;是感恩励志演讲中同学们飞舞的眼泪……
  我知道,我们绝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上述的各种活动,但是学生仍然觉得不够。学生关注的是過程,老师与家长关注的是成绩。虽然这是一对矛盾,但是有远见的教育者应该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文化活动丰富的学校,并不会拖累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活动有多精彩,学生就会回报以多么勤奋的学习。这就是青春,青春就是一趟任性的旅行,收获就在那恣意的狂欢。
  我们更知道,学生每一天六七节课,这是师生教和学的地方,更是师生彰显生命激情的地方。课堂的变革如被应试捆绑,去追求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师生都会背上沉重的负担。课堂应是和谐愉悦的,是自由民主的,是内容丰富充满激情富有创造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富有文化的课堂。
  尊重
  与欧美校园相比,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比他们差,甚至还比他们好,但我们的校园文化缺少一种氛围,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有人说中国的一些老师不会微笑,不会倾听,只会下命令,只会批评人。此话一语中的,有多少老师在跟学生谈话时能请学生坐下来和颜悦色地谈,有的只是训斥、责备,甚至辱骂、殴打。
  看看别人家呢:
  美国中小学值周的老师、校长,早晨站在校门口,面带微笑,对上学的学生说:你早!先生;你早!小姐。哪怕是对小学生亦如此,让孩子感觉到一种被尊重。啊!我是先生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乡村中学校长时,有这样一件事:一天,他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花房里的一朵玫瑰花,他走过去蹲下,拉着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你要拿这朵花去做什么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厉害,她看不到外面的花,我想把这朵花拿回去给奶奶看一眼,等她看完我再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又摘下两朵玫瑰花,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校园应该让学生获得尊重,学会尊重。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乐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来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里,“仁”字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准则。何谓“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人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慈爱为基础,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也许,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未来的牛顿、未来的爱因斯坦。假如你预测到了,你还会去责骂他们吗?问题是我们许多教育者知道尊重学生却缺少尊重学生的手段和技巧,往往马列面孔代替微笑,要求代替商讨,霸占讲台,要知道学生获得尊重必须从学生快乐成长这一目标起步。
  自信
  校园,应该培育学生的自信。一位父亲和瘸腿的儿子去参观摄影作品展。站在埃及金字塔的巨幅展品前,儿子被深深地震撼。他问父亲这是什么地方,父亲淡淡地回答道:“别问了,我保证你永远也不可能来到这儿。”20年后,年老的父亲收到一张照片,背景正是那座依然雄伟的金字塔。拄着拐杖的儿子站在金字塔前,笑容灿烂,神采飞扬。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人生不能被保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人的潜能无限,所以谁的人生都不能被预测。教育者没有权利在课堂上贬损学生的人格,妄言学生的前途。培育学生的自信,不仅靠宣传栏里的名人故事,更应该靠每一位教育者的自觉意识。校园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而领悟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长。成功的校园走出的是自信的学生,他们笑对阳光,也能迎向风雨,无论遭遇什么处境,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能以从容的态度应对,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得失不计。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学生无论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他的母校,更不会忘记对他的成长有益的老师,因为那里是他梦想的发源地。所以,校园的文化建设,就是要给师生搭建孕育梦想的舞台,让老师有教育梦想,让学生放飞理想。
  (江苏省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闲暇之时,沏一杯清茶,摇头晃脑地吟诵几句唐诗宋词,与诗人词人一起同悲同喜,时而沉浸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伤感,时而感怀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不仅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韧所折服,也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孤傲而惊叹,更为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咏叹中却“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昏庸而痛心。  记得冰心老人有一句话: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简简单单
期刊
世上任何人的诞生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但任何人的结局都趋于同一——死亡。人的一生怎样度过,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有一个人生肯定是大家都想要的,那就是“好的人生”。那么怎样的人生才可谓“好的人生”?有人说好的人生就是吃饱、穿暖的人生,也有人说好的人生就是工作轻松、工资高的人生,还有人说好的人生就是事业辉煌、名气响亮的人生,这些人说得都对,但又都不对。其实好的人生应该是“哲学
期刊
人物简介 朱小敏,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第十批小学品德特级教师。自1988年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承担了多项省级课题,其教育理念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2010年5月成立“朱小敏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教育优秀校长、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名教师、昆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多次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并
期刊
记忆之书    “欢迎来到奇梦商店街,这里什么都有卖,什么都能买,只要你能想得到的,绝对不会有你找不到的东西,价格绝对公道,还附设游乐场和咖啡厅,能让你在此流连忘返。欢迎各位光临。”  街口两旁干净的版形布告上,就贴着这样的广告,一名年约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边玩着她那乌黑的发尾,边迟疑地站在街口前面。她看看眼前没几个客人走动的商店街,感觉好像是正张开大口,准备把人吞噬进去的怪物。  这是哪里?印象中这
期刊
不去海螺沟教育考察,真不知磨西镇,尽管历史上的磨西,镇小位重。磨西,在羌语里是“宝地”的意思,磨西镇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曾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这里有始建于1918年的天主教堂,形成了羌藏汉彝多民族文化以及佛儒道天主教中西多元文化的奇观。这里的居民散落在大山深处,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民风淳朴,至今流传的“青石板,板石青,板上水珠亮晶晶,背上石板去相亲,岳父岳母见石板,高高兴兴
期刊
当代基础教育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入的变革,学习方式与教育技术等都在不断创新。未来校园是什么样?是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撬开现在的育人模式,将知识的边界进一步拓展?是有物联网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室,還是有诗意的地方?  草长莺飞的五月,正是校园最美的时候,本期我们将邀请经验丰富的校长和老师们从多维度的视角,围绕校园文化的建设、老校的传承、新校的创新,展开深入研讨和分享。
期刊
你们有没有遇过那种经验,很衰的经验,譬如在路上被人莫名其妙捶一拳,或被什么天外飞仙似的东西砸到?我就有,而且吓了我好几年,直到后来……  仇恨……真的很可怕,尤其是失去理智的仇恨。    1    那一阵子,我在一家证券商行里当业务员,每天看惯了众人为多了几点,少了几点奔波不停,钱来钱往的,就像一场疯狂的闹剧,我每次下班后,都会走到中心公园,选个白铁椅,坐下来沉思,平静心头的紊乱。  中心公园晚上
期刊
如皋市下原镇,又称下驾原,下驾辕。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此下驾。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秋风吹过下驾原,天很蓝,水很清,花儿也很美。  你看,那稻花飄香,那蝴蝶翩翩。  你看,水中那悠娴自在的小鹅,还有那池塘边的乡村小学……  你再看,那水中的蓝天,那倒影,正悄悄地告诉你,那就是“秋高气爽”……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教育管理中心)
期刊
1984年,日本的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教育作用于开发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据说,他早年从一本“育英堂”编的小册子中读到——“昌乐地瘠民贫,一无金矿,二无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此话给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影响。这本册子,是其兄长早年从中国山东带回日本的。  1984年,日本
期刊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友人之子让我指导作文。除了详细点评了他的作文,我向他了解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他说,他的语文老师曾对大家说:“只要你多读书,即使没有人辅导,也一定能写好文章。”我问他对这句话怎么看,他不表态,也许他估计我对这句话有看法,但又不想否定他老师的话,所以他只好沉默。我笑着对他说:“古人有句很有名的话,前半句是‘读万卷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