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看江苏大家王栋生老师文章《青春之梦不能过于物质化》深有感触,共鸣强烈。转头再谈校园文化建设,想说的太多。
影视剧中的校园总是那么浪漫或刺激,《致青春》、《青春派》,那满天飞舞的梦想勾起了多少师长对往事的追忆。每次观影后,我总感叹:校园不应该只是学习,但事实却是只剩下学习。教育,是为了让人美好而和谐地生活的一项活动。它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终点。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却跨越了过程,或者说是忽略了这个过程,直接把学生二十年以后的名利融入到了十二年的求学路上。所以中国的学生很辛苦。学生本来都是有梦想的,但有梦的学生进了无梦的学校,如同想飞的人被锁进了牢狱,没有梦想,学生不会走得太远。所以,我们的教育,迫切地需要改变;我们的校园,迫切地需要变成以学生快乐成长为目的的校园。校园文化,其核心应该是“以生为本”的文化,是师生共同实现梦想的地方。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里谈三个核心词语:丰富、尊重、自信。
丰富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校园四季都是美丽的,可以说,文化建设,不能光在绿化、美化校园上下功夫。现如今,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要让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都能有一种成就感。这靠什么?靠我们的办学者解放思想办教育。虽说走进校园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奔着走文化成绩这条路的。但我们也得给那些成绩一般但兴趣广泛、才华出众的同学开辟出成长的空间。所以校园在每个月每一天中,不能总是单调的课堂教学,而应当多举办一些让学生脱颖而出的活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当三年的高中生活流逝的时候,留在学生心中的绝不是哪一节课堂,而是运动会上班级同学矫健的身姿;是辩论赛场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是诗词大会上各位才子佳人的惊人记忆;是演讲比赛中选手们的气贯长虹;是大合唱中高度凝炼的集体荣誉感;是感恩励志演讲中同学们飞舞的眼泪……
我知道,我们绝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上述的各种活动,但是学生仍然觉得不够。学生关注的是過程,老师与家长关注的是成绩。虽然这是一对矛盾,但是有远见的教育者应该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文化活动丰富的学校,并不会拖累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活动有多精彩,学生就会回报以多么勤奋的学习。这就是青春,青春就是一趟任性的旅行,收获就在那恣意的狂欢。
我们更知道,学生每一天六七节课,这是师生教和学的地方,更是师生彰显生命激情的地方。课堂的变革如被应试捆绑,去追求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师生都会背上沉重的负担。课堂应是和谐愉悦的,是自由民主的,是内容丰富充满激情富有创造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富有文化的课堂。
尊重
与欧美校园相比,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比他们差,甚至还比他们好,但我们的校园文化缺少一种氛围,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有人说中国的一些老师不会微笑,不会倾听,只会下命令,只会批评人。此话一语中的,有多少老师在跟学生谈话时能请学生坐下来和颜悦色地谈,有的只是训斥、责备,甚至辱骂、殴打。
看看别人家呢:
美国中小学值周的老师、校长,早晨站在校门口,面带微笑,对上学的学生说:你早!先生;你早!小姐。哪怕是对小学生亦如此,让孩子感觉到一种被尊重。啊!我是先生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乡村中学校长时,有这样一件事:一天,他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花房里的一朵玫瑰花,他走过去蹲下,拉着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你要拿这朵花去做什么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厉害,她看不到外面的花,我想把这朵花拿回去给奶奶看一眼,等她看完我再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又摘下两朵玫瑰花,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校园应该让学生获得尊重,学会尊重。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乐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来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里,“仁”字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准则。何谓“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人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慈爱为基础,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也许,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未来的牛顿、未来的爱因斯坦。假如你预测到了,你还会去责骂他们吗?问题是我们许多教育者知道尊重学生却缺少尊重学生的手段和技巧,往往马列面孔代替微笑,要求代替商讨,霸占讲台,要知道学生获得尊重必须从学生快乐成长这一目标起步。
自信
校园,应该培育学生的自信。一位父亲和瘸腿的儿子去参观摄影作品展。站在埃及金字塔的巨幅展品前,儿子被深深地震撼。他问父亲这是什么地方,父亲淡淡地回答道:“别问了,我保证你永远也不可能来到这儿。”20年后,年老的父亲收到一张照片,背景正是那座依然雄伟的金字塔。拄着拐杖的儿子站在金字塔前,笑容灿烂,神采飞扬。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人生不能被保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人的潜能无限,所以谁的人生都不能被预测。教育者没有权利在课堂上贬损学生的人格,妄言学生的前途。培育学生的自信,不仅靠宣传栏里的名人故事,更应该靠每一位教育者的自觉意识。校园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而领悟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长。成功的校园走出的是自信的学生,他们笑对阳光,也能迎向风雨,无论遭遇什么处境,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能以从容的态度应对,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得失不计。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学生无论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他的母校,更不会忘记对他的成长有益的老师,因为那里是他梦想的发源地。所以,校园的文化建设,就是要给师生搭建孕育梦想的舞台,让老师有教育梦想,让学生放飞理想。
(江苏省滨海中学)
影视剧中的校园总是那么浪漫或刺激,《致青春》、《青春派》,那满天飞舞的梦想勾起了多少师长对往事的追忆。每次观影后,我总感叹:校园不应该只是学习,但事实却是只剩下学习。教育,是为了让人美好而和谐地生活的一项活动。它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终点。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却跨越了过程,或者说是忽略了这个过程,直接把学生二十年以后的名利融入到了十二年的求学路上。所以中国的学生很辛苦。学生本来都是有梦想的,但有梦的学生进了无梦的学校,如同想飞的人被锁进了牢狱,没有梦想,学生不会走得太远。所以,我们的教育,迫切地需要改变;我们的校园,迫切地需要变成以学生快乐成长为目的的校园。校园文化,其核心应该是“以生为本”的文化,是师生共同实现梦想的地方。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里谈三个核心词语:丰富、尊重、自信。
丰富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校园四季都是美丽的,可以说,文化建设,不能光在绿化、美化校园上下功夫。现如今,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要让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都能有一种成就感。这靠什么?靠我们的办学者解放思想办教育。虽说走进校园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奔着走文化成绩这条路的。但我们也得给那些成绩一般但兴趣广泛、才华出众的同学开辟出成长的空间。所以校园在每个月每一天中,不能总是单调的课堂教学,而应当多举办一些让学生脱颖而出的活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当三年的高中生活流逝的时候,留在学生心中的绝不是哪一节课堂,而是运动会上班级同学矫健的身姿;是辩论赛场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是诗词大会上各位才子佳人的惊人记忆;是演讲比赛中选手们的气贯长虹;是大合唱中高度凝炼的集体荣誉感;是感恩励志演讲中同学们飞舞的眼泪……
我知道,我们绝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上述的各种活动,但是学生仍然觉得不够。学生关注的是過程,老师与家长关注的是成绩。虽然这是一对矛盾,但是有远见的教育者应该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文化活动丰富的学校,并不会拖累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活动有多精彩,学生就会回报以多么勤奋的学习。这就是青春,青春就是一趟任性的旅行,收获就在那恣意的狂欢。
我们更知道,学生每一天六七节课,这是师生教和学的地方,更是师生彰显生命激情的地方。课堂的变革如被应试捆绑,去追求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师生都会背上沉重的负担。课堂应是和谐愉悦的,是自由民主的,是内容丰富充满激情富有创造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富有文化的课堂。
尊重
与欧美校园相比,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比他们差,甚至还比他们好,但我们的校园文化缺少一种氛围,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有人说中国的一些老师不会微笑,不会倾听,只会下命令,只会批评人。此话一语中的,有多少老师在跟学生谈话时能请学生坐下来和颜悦色地谈,有的只是训斥、责备,甚至辱骂、殴打。
看看别人家呢:
美国中小学值周的老师、校长,早晨站在校门口,面带微笑,对上学的学生说:你早!先生;你早!小姐。哪怕是对小学生亦如此,让孩子感觉到一种被尊重。啊!我是先生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乡村中学校长时,有这样一件事:一天,他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花房里的一朵玫瑰花,他走过去蹲下,拉着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你要拿这朵花去做什么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厉害,她看不到外面的花,我想把这朵花拿回去给奶奶看一眼,等她看完我再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又摘下两朵玫瑰花,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校园应该让学生获得尊重,学会尊重。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乐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来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里,“仁”字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准则。何谓“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说人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慈爱为基础,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也许,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未来的牛顿、未来的爱因斯坦。假如你预测到了,你还会去责骂他们吗?问题是我们许多教育者知道尊重学生却缺少尊重学生的手段和技巧,往往马列面孔代替微笑,要求代替商讨,霸占讲台,要知道学生获得尊重必须从学生快乐成长这一目标起步。
自信
校园,应该培育学生的自信。一位父亲和瘸腿的儿子去参观摄影作品展。站在埃及金字塔的巨幅展品前,儿子被深深地震撼。他问父亲这是什么地方,父亲淡淡地回答道:“别问了,我保证你永远也不可能来到这儿。”20年后,年老的父亲收到一张照片,背景正是那座依然雄伟的金字塔。拄着拐杖的儿子站在金字塔前,笑容灿烂,神采飞扬。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人生不能被保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人的潜能无限,所以谁的人生都不能被预测。教育者没有权利在课堂上贬损学生的人格,妄言学生的前途。培育学生的自信,不仅靠宣传栏里的名人故事,更应该靠每一位教育者的自觉意识。校园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而领悟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长。成功的校园走出的是自信的学生,他们笑对阳光,也能迎向风雨,无论遭遇什么处境,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能以从容的态度应对,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得失不计。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学生无论走得多远,总不会忘记他的母校,更不会忘记对他的成长有益的老师,因为那里是他梦想的发源地。所以,校园的文化建设,就是要给师生搭建孕育梦想的舞台,让老师有教育梦想,让学生放飞理想。
(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