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教育行业的歪风和“顽症”,他“铁腕”到底;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和未来,他却“柔情”无比。他笑言,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大的追求,情愿将一生献给教育;他也担忧,若泸州的教育没有较大改革和发展,那难辞其咎的罪人就是自己。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他对教育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意。本期专访,我们对话一个真性情的教育局局长—刘涛。
:刘局长,您好。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如今却仍有人慨叹:“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涛:自从1980年踏入教育这个领域,我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思考和分析。一直以来,我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对教育的本源和规律做一次新的认识和实践。对于如何啃下素质教育这块“硬骨头”,我的思考有三: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就涉及一个人的人品和人格。如果一个人人品不好、人格不健全,他越有本事,对别人和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这是其一。其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高考是硬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可兼得。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三,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包围中取得素质教育的胜利。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客观地面对问题,不应该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妥善地处理好应试教育中所着重培养的素质与人的其他素质的关系,其解决之道就在于首先要大力发展应试教育,促使人的核心素质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把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依附条件坚持下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的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智慧地“跳舞”。
客观地讲,全国的素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从大教育的观点来看,是人们过分强调外界对教育的影响,而忽略了教育自身在改变现状过程中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成效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教育自身的能动性才是关键。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成、渝水路交通要害,东临重庆,南界贵州,西连云南,北接成都,所辖三区四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要道,有“铁打泸州”之说。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实2003年我有做其他工作的机会,但是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坚守在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这个岗位上。我以前在学校当过班主任、校长,在县区担任过教育局局长,后来又当宣传部部长,之所以又回到“原点”,就是想充分利用退休前的宝贵时间在泸州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有所突破。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是一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面对素质教育道路上横亘的诸多“绊脚石”,泸州市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刘涛:确实如你所说,每一个区域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难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难题有两个:一是高中教育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超级中学”问题初见端倪;二是中小学课业负担普遍过重。治“顽症”还需下“猛药”,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念紧规范办学“紧箍咒”。“超级中学”多为万人高中,尤以高升学率、高“北清率”为号召,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举个例子,在部分“超级中学”中,不管是考上二流本科、重点本科的学生还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老师都会给他们做工作,劝学生不要去读大学,回校复读一年,来年再考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专业。如此看来,高中跟大学已经不再站成一条线,而是在畸形发展中拖了大学的后腿。因此,我常讲,在规范办学方面必须要转变观念,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要树立和坚持“三个理念”:一是树立和坚持“三苦”精神向“三善”精神转变的理念,即变领导苦抓为领导善抓,变教师苦教为教师善教,变学生苦学为学生善学;二是树立和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理念,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学生是当代教师追求教学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三是树立和坚持“相信学生不傻,但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理念,因材施教,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是针对“超级中学”现象的出现,确立了高中招生“三不准”原则,即不准超计划违规招生,超计划招收的学生不得办理学籍;不准普通高中招收中考280分以下的学生;不准招收已被录取的学生。
打好减负增效“组合拳”。2010年,在我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全市掀起了一股开展“三开”(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堂课)“减负”(减轻幼儿园和中小学过重负担)的热潮,计划用三年时间,从幼儿园的娃娃抓起,以城区小学为突破口,以规范学生作业和考试为抓手,率先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减负,并计划在今后将“三开”“减负”工作推向初中学校,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为保证“三开”“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对各个县区的工作进行督察与评估,并纳入对县区的综合考核。不达标的县区,所有评比将实行一票否决。另外,把减负工作纳入对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将教师对该项工作的执行情况作为师德内容列入考核。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市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
:减负的目的重在提质,而提质的关键在课堂。十年课改,泸州的基础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请问泸州的课改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分享?
刘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课改十年来,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很充分了,但是部分学校在实际推行起来还是“步履蹒跚”,原因无非是“三怕”:一怕教育质量下滑;二怕学生跟不上进度;三怕家长不接受。克服“三怕”,就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二要充分相信学生;三要循序渐进。其中不相信学生是教师常犯的一个错误。放眼这个时代,年轻一代的事业成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一代人对他们的估计。教师要放下那些多余的担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锻炼。教师要明白,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么培养?主要是习惯养成。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流程改造的能力,我们曾多次组织县区业务干部、部分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等赴省内外学校,驻校观摩、跟班听课、考察学习,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此外,我们还结合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在全市基础教育学校中进行试点,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性改革,关注“课前”和“课堂”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做到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衔接,实现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增加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和课堂交流展示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课外写作业的时间,即通过“两增两减”着力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
当然,课改的成败离不开评价的导向,而多元评价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市课改的一大亮点。多元评价就是让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也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课堂体态语言评价、口头语言评价、百分考核变“等级 评语”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各种新颖的评价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我市基础教育课改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育才师为先。教师如果自身没有以一种“人性理解”去关注学生,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就会不平衡。对于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能否谈一谈您的思考?
刘涛: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反复强调“习惯、基础、潜质”这六个字。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而培养健全人格首先应该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的阶段,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和品质,那些把幼儿园小学化、把小学中学化、把中学大学化的拔苗助长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会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再说到潜质,中国的教育有一个问题,学生学得越久,越迷茫。为什么?主要是教师难以对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质和特长做出判断,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所以,高素质的教师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天赋和才能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强化,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我市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培训,“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实施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为抓手,整合校本、集中和远程三种培训形式,以农村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市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进行分类、分段、分层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学科领军人物。
:从教育实践来看,德育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正是因为其沉重,才使我们思考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德育方式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请问,泸州市是以什么为抓手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刘涛:德育话题的沉重主要指向的是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重智轻德”的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另一方面就是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亟待与时俱进。具体到一个区域,德育工作必须要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而我们泸州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就是“感恩教育”。
感恩是社会的道德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漠,感恩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在中小学生中渐行渐远。针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步下滑的现状,结合“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求,我们启动了以“加强感恩教育,争做新时代活雷锋”为主题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感恩教育”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来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开展,形成全市德育工作科学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新格局。
“感恩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遵循实效性、个性化、适应性、长效性、创新性的原则,分三年开展“感恩·责任”年、“感恩·奋进”年、“感恩·奉献”年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念“五恩”:祖国的爱护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自然的馈赠之恩。通过组织开展“尊老敬老十佳学生”“自强不息十佳留守儿童”等系列评选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胸怀大志、知恩图报、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南 丽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他对教育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意。本期专访,我们对话一个真性情的教育局局长—刘涛。
:刘局长,您好。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如今却仍有人慨叹:“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过后,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涛:自从1980年踏入教育这个领域,我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思考和分析。一直以来,我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对教育的本源和规律做一次新的认识和实践。对于如何啃下素质教育这块“硬骨头”,我的思考有三: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就涉及一个人的人品和人格。如果一个人人品不好、人格不健全,他越有本事,对别人和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这是其一。其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高考是硬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可兼得。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三,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包围中取得素质教育的胜利。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客观地面对问题,不应该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妥善地处理好应试教育中所着重培养的素质与人的其他素质的关系,其解决之道就在于首先要大力发展应试教育,促使人的核心素质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把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依附条件坚持下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的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智慧地“跳舞”。
客观地讲,全国的素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从大教育的观点来看,是人们过分强调外界对教育的影响,而忽略了教育自身在改变现状过程中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成效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教育自身的能动性才是关键。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成、渝水路交通要害,东临重庆,南界贵州,西连云南,北接成都,所辖三区四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要道,有“铁打泸州”之说。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实2003年我有做其他工作的机会,但是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坚守在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这个岗位上。我以前在学校当过班主任、校长,在县区担任过教育局局长,后来又当宣传部部长,之所以又回到“原点”,就是想充分利用退休前的宝贵时间在泸州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有所突破。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是一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面对素质教育道路上横亘的诸多“绊脚石”,泸州市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刘涛:确实如你所说,每一个区域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难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难题有两个:一是高中教育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超级中学”问题初见端倪;二是中小学课业负担普遍过重。治“顽症”还需下“猛药”,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念紧规范办学“紧箍咒”。“超级中学”多为万人高中,尤以高升学率、高“北清率”为号召,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举个例子,在部分“超级中学”中,不管是考上二流本科、重点本科的学生还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老师都会给他们做工作,劝学生不要去读大学,回校复读一年,来年再考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专业。如此看来,高中跟大学已经不再站成一条线,而是在畸形发展中拖了大学的后腿。因此,我常讲,在规范办学方面必须要转变观念,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要树立和坚持“三个理念”:一是树立和坚持“三苦”精神向“三善”精神转变的理念,即变领导苦抓为领导善抓,变教师苦教为教师善教,变学生苦学为学生善学;二是树立和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理念,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学生是当代教师追求教学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三是树立和坚持“相信学生不傻,但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理念,因材施教,切实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是针对“超级中学”现象的出现,确立了高中招生“三不准”原则,即不准超计划违规招生,超计划招收的学生不得办理学籍;不准普通高中招收中考280分以下的学生;不准招收已被录取的学生。
打好减负增效“组合拳”。2010年,在我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全市掀起了一股开展“三开”(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堂课)“减负”(减轻幼儿园和中小学过重负担)的热潮,计划用三年时间,从幼儿园的娃娃抓起,以城区小学为突破口,以规范学生作业和考试为抓手,率先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减负,并计划在今后将“三开”“减负”工作推向初中学校,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为保证“三开”“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对各个县区的工作进行督察与评估,并纳入对县区的综合考核。不达标的县区,所有评比将实行一票否决。另外,把减负工作纳入对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将教师对该项工作的执行情况作为师德内容列入考核。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市城区幼儿园和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的自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
:减负的目的重在提质,而提质的关键在课堂。十年课改,泸州的基础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请问泸州的课改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分享?
刘涛: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课改十年来,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很充分了,但是部分学校在实际推行起来还是“步履蹒跚”,原因无非是“三怕”:一怕教育质量下滑;二怕学生跟不上进度;三怕家长不接受。克服“三怕”,就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二要充分相信学生;三要循序渐进。其中不相信学生是教师常犯的一个错误。放眼这个时代,年轻一代的事业成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一代人对他们的估计。教师要放下那些多余的担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锻炼。教师要明白,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么培养?主要是习惯养成。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流程改造的能力,我们曾多次组织县区业务干部、部分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等赴省内外学校,驻校观摩、跟班听课、考察学习,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此外,我们还结合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在全市基础教育学校中进行试点,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性改革,关注“课前”和“课堂”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做到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衔接,实现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增加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和课堂交流展示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课外写作业的时间,即通过“两增两减”着力打造快乐课堂、高效课堂。
当然,课改的成败离不开评价的导向,而多元评价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市课改的一大亮点。多元评价就是让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也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课堂体态语言评价、口头语言评价、百分考核变“等级 评语”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各种新颖的评价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我市基础教育课改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育才师为先。教师如果自身没有以一种“人性理解”去关注学生,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就会不平衡。对于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能否谈一谈您的思考?
刘涛: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反复强调“习惯、基础、潜质”这六个字。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而培养健全人格首先应该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的阶段,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和品质,那些把幼儿园小学化、把小学中学化、把中学大学化的拔苗助长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会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再说到潜质,中国的教育有一个问题,学生学得越久,越迷茫。为什么?主要是教师难以对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质和特长做出判断,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所以,高素质的教师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天赋和才能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强化,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我市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培训,“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实施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为抓手,整合校本、集中和远程三种培训形式,以农村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市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进行分类、分段、分层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学科领军人物。
:从教育实践来看,德育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正是因为其沉重,才使我们思考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德育方式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请问,泸州市是以什么为抓手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刘涛:德育话题的沉重主要指向的是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重智轻德”的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另一方面就是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亟待与时俱进。具体到一个区域,德育工作必须要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而我们泸州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就是“感恩教育”。
感恩是社会的道德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漠,感恩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在中小学生中渐行渐远。针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步下滑的现状,结合“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求,我们启动了以“加强感恩教育,争做新时代活雷锋”为主题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感恩教育”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来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开展,形成全市德育工作科学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新格局。
“感恩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遵循实效性、个性化、适应性、长效性、创新性的原则,分三年开展“感恩·责任”年、“感恩·奋进”年、“感恩·奉献”年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念“五恩”:祖国的爱护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自然的馈赠之恩。通过组织开展“尊老敬老十佳学生”“自强不息十佳留守儿童”等系列评选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胸怀大志、知恩图报、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