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文化基因融入当代的设计中,并通过空间、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为为载体表达出来。这一愿望在千里之外的高原古城丽江的某一处民居群落改造项目中得以实现。
1998年的春天我曾带一个班的学生在这里写生、考察,其间我偶然走到一户人家门口的院坝驻留,被其景象深深的吸引,并画了张水粉画。十年后的同一个时间(2008年4月),接受民居改造项目里这个院落便在其中,这样的偶遇实在是缘份,使得我们一群师生更加细心的维护它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设计与施工在不断的调整、修改中进行了一年多,数十次来回的奔波,古城已不再有新鲜感,而项目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事情作到这个份上已不象是执行一个设计项目,倒象是完成一个夙愿。
——潘召南自述
背景资料
潘召南召南,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术院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杰出中青年设计师,中国资深有成就室内建筑师、重庆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劳动部与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协会授予A级景观设计师(注册号:003002746),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2004 年10月其作品“铁山坪生态园度假宾馆设计”获首届“为中国而设计”优秀奖。2006 年5月作品“重庆东泉旅游广场景观规划及东和宾馆建筑设计”获第二届“为中国而设计”优秀奖。著有《生态水景观设计》、《设计新思路》、《移动的风景——步行街设计》等著作;发表有《消费时代的消费设计》、《趋同与不同》、《寻找设计的原点》等多篇论文。
记者: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最为担心的是破坏,而保护和利用往往是矛盾的在你们的设计中如何理解这个关系?
潘召南: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使用中发展,价值在利用中产生。用才是保护的最好办法,它使得传统民居具有与时代共同生长的生命力,因此古城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才能真正体现,所谓“用进废退”应该在古城保护和建设中有所启发。我们不能将一个城市贴上标签封存起来,在今天对于历史古城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是僵化的“保护”思想,认为开发的唯一后果便是破坏,“保护”便是封存,将历史与现实隔离,让传统与生活隔离,使古城成为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另一种是无序的利用,利用古城的环境、人文、民俗资源为经济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过度开发为代价服务于短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二种观点造成许多常见的现象和教训,虽然观点不同但造成的结果往往的。这些经验让我们思考良久,几百年的民居环境发展至今怎样继续下去,或许有另外一条解决思路:保护是目的,传承是方向,改造是手段,利用是条件。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使其文脉延续,让历史环境影响今天的人,让人们去感知真实的历史,让传统文化借助古城的街、巷、民居等载体继续延伸。
城市因人而生,和人一样都有生命。从儿童、青年、中年到老人都会呈现不同的生长特征,这是自然现象。我们不可能以某个时期的生长形象定论一个人永远如此。城市也是这样,可以肯定500年前古老的丽江并非是今天所见。城市的发展亦有着其自身的生长轨迹,作为茶马古道上的枢纽,丽江的形成不仅仅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将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建筑形式汇集于此,历经数百年的使用与淘汰,形成了今天看到丽江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历史片段。但我们不能以此片段概括古城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更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式对待城市建设,尤其是古城建设。城市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演进和废弃,我们的设计便是本着尊重历史、挖掘历史、演绎历史和发展历史的立场开展工作,并以此说服投资方、建设方的认同给予积极的支持。
记者:作为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中的项目,你们是如何利用特有人文资源在设计中,又如何以设计的方式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风貌的再现,并作为酒店利用又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中找到结合点?
潘召南:“在美国仿造10座天坛都是毫无意义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任何一个景观、建筑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是因为它同它所根植的文化一脉相承。正因丽江地处川、藏、滇交界处,纳西、藏、汉、摩梭、白和彝族等多民族混合杂居,有了长期的民族融合和历史传承,丽江才会具有如此独特的地域特色且被众人所接受,倘若毫无文化根基的移植既是破坏。
站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角度,把“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以下简称酒店)的改造置于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认真分析和研究其社会经济形成、发展的背景,历史文化生长、演进的形态等因素。提出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民俗文化,尊重传统民居的风貌、遵循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酒店的改造设计。根据丽江市文化局对文物建筑的规定要求和规划局制定的古城建设规范,我们对所涉及的环境中的建筑、庭院、绿化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勘测,针对不同的对象现状及历史价值,拟订出保护、修葺、改造与重建等四种类型的处理方式,使整体建筑群落在风貌保持完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更新。
在总体规划上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根据酒店所突显的民族风貌特征为主轴,对整个建筑群落的风格安排与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使原来封闭隔离的11个四合院改造为2个功能完整、交通组织合理、民族风格各异、形式丰富、院落特征突出的建筑组群。
在建筑改造设计方面:根据项目所涉及的院落组群现状,依据拟订的四种类型的处理方式,将保护和修葺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处理,保留与还原历史的曾经的面目;对于改造与重建的部分建筑,按不同组群、不同庭院、不同风格为依托,对建筑外立面、建筑空间进行了改造设计,使每个建筑外立面在墙体、装板、窗扇、栏杆、图案等方面既有丽江不同民族风貌的体现,又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改造建筑空间、构造,使其达到现代人对旅游生活的需要,拓展传统的空间关系使之贴近现代的人、影响今天的游客。
在室内设计方面,也是整个设计中着力打造的地方,室内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空间,我想带给游客的是对不同民族风貌与习俗的体验,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从各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差异性中提炼出焕发异彩的视觉元素和令人心动的十余种设计风格,使游客在驻留期间可以不间断的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俗风情,从而产生视觉和身心的审美愉悦。
在庭院设计方面,秉承纳西庭院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布局,铺地采用当地青石、五花石、青砖、瓦片、卵石镶嵌等传统做法;绿化尽量采用当地植物。
记者:如何理解传统民居改造的价值?你对此设计项目有何评价?
潘召南:中国传统民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更是如此,800多年沉积到今天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结果,需要更好地保护,展示其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文化和民居风貌。改造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到历史与传统,亲身体验和欣赏传统民居的魅力。
此次设计项目可以用到“长征”一词,除了用时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时间以外,设计所经历的是“苦”亦是乐。在这一年半来,带领学生往返丽江几十次,不断的修改设计图,前后一共画了上千张图纸,实际所用的不到十分之一。到现场才发现,之前画的设计图大多都用不上,这些古民居没有一间是相同的和规则的,没有一面墙平的,没有一根柱子是上下均匀的,全场测绘、逐间设计,需要有人在现场不断地调整,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没有一间重复的格局。如果作为商业设计项目肯定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已经不能用通常意义的成本方式来计算了,或许正是因为10年的缘分,依然坚持、格外的用心,为此同建设方一道跑了许多地方去定制、订购环境中所需要的物品。
我始终认为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设计师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他将以不同的立场、角度、方式通过设计去表达这种理解和态度,而非强硬的将彼此的元素相互叠加。此次酒店设计只能算是一种尝试,不敢断言这是正确或那是错误,一年半的打磨只是为了尽量不留下太多的遗憾,因为这片院落有三百多年的经历和十几代人生活的身影,只能以谨慎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遗产,基于此,把项目当成一个作品精雕细琢,小心的对待一砖一木、一瓦一柱。
记者: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潘召南:早前一个关于“中国设计地域文化特色与千城一面”的设计师对话中,我提出在当前这个国际化泛滥的背景下,应更加注重的地域文化深度的研究,而不是仅仅限于对其表象的截取和利用,环境是用于生活并非只是用来表演和展示的道具。要以理解自然生态发展的思路理解文化生态的发展,这样才能正在的使传统得以传承,才能使古老的城市继续生长。古城需要与现代社会融合,这是不争的规律,如果没有融合就不能体现现实价值仅存历史价值,那么只能成为一座空城,只是历史文化遗产,政策性的“国家保护文物”,束之高阁仅供参观。这次作的酒店项目,可算得上是旧城改造,其间有许多的心得与感想,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和思考。在古老的丽江制造一个与现代发生密切关系的环境,不知这个冲突的结果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丽江不仅仅的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并且还要走向未来。时间的变迁亦会带来形象的变化,这个设计只是时空变化在今天的一瞬间,但不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所希望看到并努力作到的是“一脉相承”。
常言道:“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东西来影响今天和未来接触过它的人,记得在2004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拿什么奉献给买单的人——消费时代的消费设计》,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链接:丽江古城民居保护性利用研究(研究课题)“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设计(特色五星级)
丽江“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特色五星级),以传统民居保护性改造为主轴,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形态和地域文化背景,运用后现代的设计手法,塑造出既凝聚丽江多民族生活特色,集中体现不同的人文环境,强化多民族、多民俗的体验感;又能充分满足旅游度假酒店的使用功能的需要,从而实现以传统民居为载体的古城人文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景观设计上为使环境体现多样性的特征,我们强调以院落为单元表现建筑外立面和独立的庭院景观,以反映纳西本土文化为主线。在院落景观设计上提倡以当地传统园林置景为主,现代景观为辅的设计手法,强调尊重历史与合理利用传统形式元素的基础上,突出现代形式的创新;在建筑设计注重传统形式的延续性,力求在对古建民居形态与建构方式更新、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注重在古城民居环境中的融入。比如:将传统中式花窗、不同材质在建筑立面的表现与蒙特里安的分割形式结合,使之体现出即传统而又具现代感的特征,别有景致。
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尊重丽江本土文化、融入古城特色的元素,采用大量民居中使用的当地建筑材料,如卵石、土坯、瓦片、火山石、老榆木、树根和建筑装饰构件等,进行分解和重构,并且赋予其新的象征意义,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前提下,形成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丽江古城内其他酒店的庭院景观特色,为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在城市化演进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1998年的春天我曾带一个班的学生在这里写生、考察,其间我偶然走到一户人家门口的院坝驻留,被其景象深深的吸引,并画了张水粉画。十年后的同一个时间(2008年4月),接受民居改造项目里这个院落便在其中,这样的偶遇实在是缘份,使得我们一群师生更加细心的维护它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设计与施工在不断的调整、修改中进行了一年多,数十次来回的奔波,古城已不再有新鲜感,而项目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事情作到这个份上已不象是执行一个设计项目,倒象是完成一个夙愿。
——潘召南自述
背景资料
潘召南召南,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术院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杰出中青年设计师,中国资深有成就室内建筑师、重庆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劳动部与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协会授予A级景观设计师(注册号:003002746),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2004 年10月其作品“铁山坪生态园度假宾馆设计”获首届“为中国而设计”优秀奖。2006 年5月作品“重庆东泉旅游广场景观规划及东和宾馆建筑设计”获第二届“为中国而设计”优秀奖。著有《生态水景观设计》、《设计新思路》、《移动的风景——步行街设计》等著作;发表有《消费时代的消费设计》、《趋同与不同》、《寻找设计的原点》等多篇论文。
记者: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最为担心的是破坏,而保护和利用往往是矛盾的在你们的设计中如何理解这个关系?
潘召南: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使用中发展,价值在利用中产生。用才是保护的最好办法,它使得传统民居具有与时代共同生长的生命力,因此古城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才能真正体现,所谓“用进废退”应该在古城保护和建设中有所启发。我们不能将一个城市贴上标签封存起来,在今天对于历史古城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是僵化的“保护”思想,认为开发的唯一后果便是破坏,“保护”便是封存,将历史与现实隔离,让传统与生活隔离,使古城成为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另一种是无序的利用,利用古城的环境、人文、民俗资源为经济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过度开发为代价服务于短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二种观点造成许多常见的现象和教训,虽然观点不同但造成的结果往往的。这些经验让我们思考良久,几百年的民居环境发展至今怎样继续下去,或许有另外一条解决思路:保护是目的,传承是方向,改造是手段,利用是条件。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使其文脉延续,让历史环境影响今天的人,让人们去感知真实的历史,让传统文化借助古城的街、巷、民居等载体继续延伸。
城市因人而生,和人一样都有生命。从儿童、青年、中年到老人都会呈现不同的生长特征,这是自然现象。我们不可能以某个时期的生长形象定论一个人永远如此。城市也是这样,可以肯定500年前古老的丽江并非是今天所见。城市的发展亦有着其自身的生长轨迹,作为茶马古道上的枢纽,丽江的形成不仅仅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将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建筑形式汇集于此,历经数百年的使用与淘汰,形成了今天看到丽江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历史片段。但我们不能以此片段概括古城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更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式对待城市建设,尤其是古城建设。城市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演进和废弃,我们的设计便是本着尊重历史、挖掘历史、演绎历史和发展历史的立场开展工作,并以此说服投资方、建设方的认同给予积极的支持。
记者:作为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中的项目,你们是如何利用特有人文资源在设计中,又如何以设计的方式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风貌的再现,并作为酒店利用又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中找到结合点?
潘召南:“在美国仿造10座天坛都是毫无意义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任何一个景观、建筑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是因为它同它所根植的文化一脉相承。正因丽江地处川、藏、滇交界处,纳西、藏、汉、摩梭、白和彝族等多民族混合杂居,有了长期的民族融合和历史传承,丽江才会具有如此独特的地域特色且被众人所接受,倘若毫无文化根基的移植既是破坏。
站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角度,把“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以下简称酒店)的改造置于更广泛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认真分析和研究其社会经济形成、发展的背景,历史文化生长、演进的形态等因素。提出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民俗文化,尊重传统民居的风貌、遵循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酒店的改造设计。根据丽江市文化局对文物建筑的规定要求和规划局制定的古城建设规范,我们对所涉及的环境中的建筑、庭院、绿化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勘测,针对不同的对象现状及历史价值,拟订出保护、修葺、改造与重建等四种类型的处理方式,使整体建筑群落在风貌保持完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更新。
在总体规划上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根据酒店所突显的民族风貌特征为主轴,对整个建筑群落的风格安排与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使原来封闭隔离的11个四合院改造为2个功能完整、交通组织合理、民族风格各异、形式丰富、院落特征突出的建筑组群。
在建筑改造设计方面:根据项目所涉及的院落组群现状,依据拟订的四种类型的处理方式,将保护和修葺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处理,保留与还原历史的曾经的面目;对于改造与重建的部分建筑,按不同组群、不同庭院、不同风格为依托,对建筑外立面、建筑空间进行了改造设计,使每个建筑外立面在墙体、装板、窗扇、栏杆、图案等方面既有丽江不同民族风貌的体现,又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改造建筑空间、构造,使其达到现代人对旅游生活的需要,拓展传统的空间关系使之贴近现代的人、影响今天的游客。
在室内设计方面,也是整个设计中着力打造的地方,室内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空间,我想带给游客的是对不同民族风貌与习俗的体验,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从各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差异性中提炼出焕发异彩的视觉元素和令人心动的十余种设计风格,使游客在驻留期间可以不间断的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俗风情,从而产生视觉和身心的审美愉悦。
在庭院设计方面,秉承纳西庭院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布局,铺地采用当地青石、五花石、青砖、瓦片、卵石镶嵌等传统做法;绿化尽量采用当地植物。
记者:如何理解传统民居改造的价值?你对此设计项目有何评价?
潘召南:中国传统民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更是如此,800多年沉积到今天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结果,需要更好地保护,展示其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文化和民居风貌。改造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到历史与传统,亲身体验和欣赏传统民居的魅力。
此次设计项目可以用到“长征”一词,除了用时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时间以外,设计所经历的是“苦”亦是乐。在这一年半来,带领学生往返丽江几十次,不断的修改设计图,前后一共画了上千张图纸,实际所用的不到十分之一。到现场才发现,之前画的设计图大多都用不上,这些古民居没有一间是相同的和规则的,没有一面墙平的,没有一根柱子是上下均匀的,全场测绘、逐间设计,需要有人在现场不断地调整,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没有一间重复的格局。如果作为商业设计项目肯定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已经不能用通常意义的成本方式来计算了,或许正是因为10年的缘分,依然坚持、格外的用心,为此同建设方一道跑了许多地方去定制、订购环境中所需要的物品。
我始终认为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设计师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他将以不同的立场、角度、方式通过设计去表达这种理解和态度,而非强硬的将彼此的元素相互叠加。此次酒店设计只能算是一种尝试,不敢断言这是正确或那是错误,一年半的打磨只是为了尽量不留下太多的遗憾,因为这片院落有三百多年的经历和十几代人生活的身影,只能以谨慎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遗产,基于此,把项目当成一个作品精雕细琢,小心的对待一砖一木、一瓦一柱。
记者: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潘召南:早前一个关于“中国设计地域文化特色与千城一面”的设计师对话中,我提出在当前这个国际化泛滥的背景下,应更加注重的地域文化深度的研究,而不是仅仅限于对其表象的截取和利用,环境是用于生活并非只是用来表演和展示的道具。要以理解自然生态发展的思路理解文化生态的发展,这样才能正在的使传统得以传承,才能使古老的城市继续生长。古城需要与现代社会融合,这是不争的规律,如果没有融合就不能体现现实价值仅存历史价值,那么只能成为一座空城,只是历史文化遗产,政策性的“国家保护文物”,束之高阁仅供参观。这次作的酒店项目,可算得上是旧城改造,其间有许多的心得与感想,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和思考。在古老的丽江制造一个与现代发生密切关系的环境,不知这个冲突的结果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丽江不仅仅的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并且还要走向未来。时间的变迁亦会带来形象的变化,这个设计只是时空变化在今天的一瞬间,但不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所希望看到并努力作到的是“一脉相承”。
常言道:“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东西来影响今天和未来接触过它的人,记得在2004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拿什么奉献给买单的人——消费时代的消费设计》,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链接:丽江古城民居保护性利用研究(研究课题)“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设计(特色五星级)
丽江“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特色五星级),以传统民居保护性改造为主轴,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形态和地域文化背景,运用后现代的设计手法,塑造出既凝聚丽江多民族生活特色,集中体现不同的人文环境,强化多民族、多民俗的体验感;又能充分满足旅游度假酒店的使用功能的需要,从而实现以传统民居为载体的古城人文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景观设计上为使环境体现多样性的特征,我们强调以院落为单元表现建筑外立面和独立的庭院景观,以反映纳西本土文化为主线。在院落景观设计上提倡以当地传统园林置景为主,现代景观为辅的设计手法,强调尊重历史与合理利用传统形式元素的基础上,突出现代形式的创新;在建筑设计注重传统形式的延续性,力求在对古建民居形态与建构方式更新、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注重在古城民居环境中的融入。比如:将传统中式花窗、不同材质在建筑立面的表现与蒙特里安的分割形式结合,使之体现出即传统而又具现代感的特征,别有景致。
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为充分体现尊重丽江本土文化、融入古城特色的元素,采用大量民居中使用的当地建筑材料,如卵石、土坯、瓦片、火山石、老榆木、树根和建筑装饰构件等,进行分解和重构,并且赋予其新的象征意义,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前提下,形成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丽江古城内其他酒店的庭院景观特色,为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在城市化演进的背景下,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