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通过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内容,也能使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式,并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目前聋校学生的朗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现状
1、没兴趣。学生对朗读有畏难情绪,发音器官不灵活,影响朗读的连贯性;不少生字词读不准;对自己没信心,总认为读不好,怕丢丑,干脆不读;老师指导不得法,学生认为朗读枯燥乏味,所以不喜欢朗读。
2、不正确。(1)顿读。老师呆板一字一顿,学生跟着一字一顿地读,完全不根据语意停顿,机械刻板,为读而读,起不到深刻理解及形成良好口语的作用。(2)读错。由于口语基础差,理解不透切,聋生朗读时容易发生添字、漏字、读错字、颠倒重复的毛病。(3)读破。因为不能很好地掌握气流,或是不理解,该停顿的地方不停,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了,把句子读得支离破碎。
3、无感情。学生读书好似“小和尚念经”,脸上没有表情,平铺直叙,节奏呆板,停顿机械,无轻重音,表达不出感情。
二、原因
1、从学生方面来看。生理缺陷给朗读带来很大困难。健全儿童入学时,已经通过自然途径,依靠听觉和模仿在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口语,为朗读奠定了基础,而大部分聋哑学生入学前未经过良好的语言训练。入学时已经超过七周岁,过了掌握口头语言、形成语言的最佳年龄。他们只通过视觉、听觉的残余听力来学习朗读,这给朗读教学带来难度,也势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2、从教师方面看
(1)认识上有偏差。有些教师只能对健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聋哑学生的朗读训练无从下手;有的教师朗读要求不明确,或者参照普通学校的,要求过高,或放任自由,随着学生怎么读;也有的教师急于成功,训练一段时间没大的成效,就泄气了,最终放弃了。
(2)方法上缺指导。教师没有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入手,没有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致使朗读效果差。另外,还存在指导不具体,要求太笼统的情况,学生不得要领,朗读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无目的、低水平的重复。
(3)训练不到位。教学中,教师对个别年级的朗读要求不明确,训练不扎实。如:一、二年级读词语时,读一个字,换一口气,没有做到词语连读,速度太慢,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指导读句子时,没有教会学生按词停顿,读得语意不连贯,有影响自然段的朗读、篇的朗读。如此,学生当然读不好。
三、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育。聋哑学生具有朗读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指导和训练。聋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信念,还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认为聋哑学生反正听不见,自己就随便读读的思想要不得,因为教师的示范朗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大纲》指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正确的读就是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一字一顿,不颠倒或重复。流利是指不读破句子,速度适中。有感情地读是指掌握好轻重音、停顿、语调及表情,要读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把握目标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钻研大纲,把握各个年级的目标。低年级要训练学生把一个词语、一个短语连起来读,进而指导学生按词或短语停顿,把一个句子读连贯。中年级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自己把握句子停顿,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根据学生个别差异,搞好分类教学。一个班中,聋生之间的听力、智力及语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共同的大纲要求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3)启发理解,指导具体。指导具体,就是不能太笼统,一定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结合起来。理解是朗读的基础。要指导具体,就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要具体,就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字的感情色彩,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4)形式多样,激发兴趣。朗读的方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自由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初读课文时,可采用慢速齐读,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和停顿。思考问题或记忆背诵时,可自由读、个别读。人物较多、对话较多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关系及对话次序。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是完全必要的。但也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频频变换,搞得学生晕头转向。
在聋校朗读教学中,分角色演示朗读的效果非常好,值得倡导。对情节较强、描述生动的课文,更值得运用。如:三年级第一学期《老山羊请客》,让学生戴上老山羊、大公鸡、小猴子等动物头饰,边分角色边朗读课文。生动有趣的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大家不吃”、“老山羊想吃”时,老师指导学生读出表情来,结果学生读得绘声绘色。
(5)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聋哑学生比较自卑,对朗读缺乏自信。教师对他们的朗读兴趣不仅仅要善于激发,更要不断的强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产生积极、喜悦的情绪体验。要考虑聋生的生理缺陷,对他们的朗读要求要恰当,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评价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及朗读基础,对朗读基础差、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因素,多辅导,对他们的进步要肯定。对一些基础较好又比较骄傲的学生,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要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助残日”期间,我校组织聋生去美食街文艺广场读读唱唱,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在“老人节”的时候,我校聋生给退休教师朗读古诗、儿歌、讲故事,使退休教师大为感动。社会的肯定、健全人的鼓励更使增强了朗读的信心和决心。
提高聋哑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十分艰巨而等待解决的问题。只要广大聋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指导得法,训练扎实,就一定能搞好这个工作,切实地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状
1、没兴趣。学生对朗读有畏难情绪,发音器官不灵活,影响朗读的连贯性;不少生字词读不准;对自己没信心,总认为读不好,怕丢丑,干脆不读;老师指导不得法,学生认为朗读枯燥乏味,所以不喜欢朗读。
2、不正确。(1)顿读。老师呆板一字一顿,学生跟着一字一顿地读,完全不根据语意停顿,机械刻板,为读而读,起不到深刻理解及形成良好口语的作用。(2)读错。由于口语基础差,理解不透切,聋生朗读时容易发生添字、漏字、读错字、颠倒重复的毛病。(3)读破。因为不能很好地掌握气流,或是不理解,该停顿的地方不停,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了,把句子读得支离破碎。
3、无感情。学生读书好似“小和尚念经”,脸上没有表情,平铺直叙,节奏呆板,停顿机械,无轻重音,表达不出感情。
二、原因
1、从学生方面来看。生理缺陷给朗读带来很大困难。健全儿童入学时,已经通过自然途径,依靠听觉和模仿在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口语,为朗读奠定了基础,而大部分聋哑学生入学前未经过良好的语言训练。入学时已经超过七周岁,过了掌握口头语言、形成语言的最佳年龄。他们只通过视觉、听觉的残余听力来学习朗读,这给朗读教学带来难度,也势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2、从教师方面看
(1)认识上有偏差。有些教师只能对健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聋哑学生的朗读训练无从下手;有的教师朗读要求不明确,或者参照普通学校的,要求过高,或放任自由,随着学生怎么读;也有的教师急于成功,训练一段时间没大的成效,就泄气了,最终放弃了。
(2)方法上缺指导。教师没有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入手,没有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致使朗读效果差。另外,还存在指导不具体,要求太笼统的情况,学生不得要领,朗读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无目的、低水平的重复。
(3)训练不到位。教学中,教师对个别年级的朗读要求不明确,训练不扎实。如:一、二年级读词语时,读一个字,换一口气,没有做到词语连读,速度太慢,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指导读句子时,没有教会学生按词停顿,读得语意不连贯,有影响自然段的朗读、篇的朗读。如此,学生当然读不好。
三、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育。聋哑学生具有朗读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指导和训练。聋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信念,还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认为聋哑学生反正听不见,自己就随便读读的思想要不得,因为教师的示范朗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大纲》指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正确的读就是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一字一顿,不颠倒或重复。流利是指不读破句子,速度适中。有感情地读是指掌握好轻重音、停顿、语调及表情,要读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把握目标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钻研大纲,把握各个年级的目标。低年级要训练学生把一个词语、一个短语连起来读,进而指导学生按词或短语停顿,把一个句子读连贯。中年级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自己把握句子停顿,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根据学生个别差异,搞好分类教学。一个班中,聋生之间的听力、智力及语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共同的大纲要求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3)启发理解,指导具体。指导具体,就是不能太笼统,一定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结合起来。理解是朗读的基础。要指导具体,就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要具体,就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字的感情色彩,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4)形式多样,激发兴趣。朗读的方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自由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初读课文时,可采用慢速齐读,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和停顿。思考问题或记忆背诵时,可自由读、个别读。人物较多、对话较多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关系及对话次序。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是完全必要的。但也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频频变换,搞得学生晕头转向。
在聋校朗读教学中,分角色演示朗读的效果非常好,值得倡导。对情节较强、描述生动的课文,更值得运用。如:三年级第一学期《老山羊请客》,让学生戴上老山羊、大公鸡、小猴子等动物头饰,边分角色边朗读课文。生动有趣的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大家不吃”、“老山羊想吃”时,老师指导学生读出表情来,结果学生读得绘声绘色。
(5)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聋哑学生比较自卑,对朗读缺乏自信。教师对他们的朗读兴趣不仅仅要善于激发,更要不断的强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产生积极、喜悦的情绪体验。要考虑聋生的生理缺陷,对他们的朗读要求要恰当,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评价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及朗读基础,对朗读基础差、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因素,多辅导,对他们的进步要肯定。对一些基础较好又比较骄傲的学生,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要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助残日”期间,我校组织聋生去美食街文艺广场读读唱唱,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在“老人节”的时候,我校聋生给退休教师朗读古诗、儿歌、讲故事,使退休教师大为感动。社会的肯定、健全人的鼓励更使增强了朗读的信心和决心。
提高聋哑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十分艰巨而等待解决的问题。只要广大聋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指导得法,训练扎实,就一定能搞好这个工作,切实地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