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更为合适,院校和企业的对接合作,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的相关业务内容,为高职学生今后进入外贸行业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而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提前吸纳学校的优秀人才,并按照企业自身的岗位设置和业务需求来培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降低,同时有效缓解企业人才短缺情况。本文主要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相关探索研究。
关键词:报关 国际货运 外贸 岗位操作能力
0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之间,要逐步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在校生成为企业未来人才来源的重要基地。学校任课教师也要深入企业工厂观摩学习,通过合作开发教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鉴于其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1 开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主要阶段
1.1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学生开展岗前实践培训。学校要充分利用相关对口外贸企业的资源,对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服务程序、人才培训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在真实企业经营环境下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经营意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
学校内部要指定优秀的教师。因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涉及到与很多外贸企业的协调沟通,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经验较少,这就需要专业任课教师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这就需要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一定要挑选那些教学能力强,并且社会资源丰富,有过相关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
合理设定课程内容。对于该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学校要深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仔细聆听企业在人才能力方面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修学年限,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培养的针对性,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
确定恰当的学时。对于学时的确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实践时间。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相互补充,具体说来,应该设定四段专业培训的计划(以实际计划为准,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进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知识的深入细致讲解,按照现在的行业标准,基础的知识应该涵盖:货物的拼箱、集装箱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货物仓储、进出口报关等基础知识。第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掌握解船公司及世界部分港口的知识,包括:船名、航次、船期、各船务公司的特点、海运航线、船籍、启航日期、到达日期、结关、港区放行、货物装船等相关船公司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认识海运船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加清楚的了解世界各大港口的概要。第三:业务操作讲解,根据现在一线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接受货主或代理的委托办理租船订舱及配载到船公司的流程、组织集装箱车到工厂装货、堆场集装箱的交接,向海关申报进出口、单据确认、签发提单、核销退税等相关外贸事宜。第四:从业知识的系统讲解,外贸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它更多的利润来源于货运的代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从业知识培训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贸专业服务能力,比如客户的询盘、运费核算、接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处理票据等。
1.2 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顶岗实习。院校必须依托企业的外贸资源,加强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岗位适应的周期,提高上岗技能,企业拿出部分岗位对学生进行实际的锻炼,例如业务操作、单证流转、业务开拓等。业务操作及单证岗位实践: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企业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企业内部挑选出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学徒制的管理模式。
1.3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让该专业的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在学生经过实际的实习锻炼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独立地处理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学生可以选择留在实习企业,或者也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公司工作。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培养,最终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本领的同时,实现顺利就业。
通过近一年的实习和理论知识讲解、顶岗实习的考核,最终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用人单位的各个部门岗位,同时将选派部分年轻专业课程的老师到企业增强实践经验来辅助理论教学,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新的基础上更好满足院校、企业、学生的共同需求。更进一步说,提升了该专业学生对外贸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的推动作用
2.1 有效激发了教师对 “双师执教”目标的追求。“双师执教”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任教。在现有教师中,选拔若干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手段,加强培养,使其业务能力快速提升;根据学院师资培训安排,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或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状况,增加其企业生产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内部人才的基础上,学校还要不断引进外界人才,适当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将先进的一线生产管理技能,不断向学生进行传授,通过企业一线的实际经验,更好地结合学生们的理论知识。
2.2 更加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达到学院、企业、学生利益的一致,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满足外贸企业的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需要。因此,由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身设置的专家委员会,就必须肩负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2.3 技能月的内容在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改革。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实际需要,更新实训计划。如在每学期的实训月,要求教师亲自带学生到堆场、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中心去参观,这种技能月实训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货运公司的感性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技能月的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海关关员以及报关员报检员等角色,进行不同的程序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的职业意识、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促进了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我们要采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一套更加合理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学习对其经行总体的评价,不单是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外贸企业也同样经行考核,还要引入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体系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这种考核还要与学生未来的工资待遇挂钩,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这样才能推进工学结合更好的进行。
2.5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更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来规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首先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章程:如:校企合作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顶岗实习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安全管理章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挂职锻炼办法等等。
3 结束语
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下,学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升级原来已有的办学模式,推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整体提升,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峰来.基于价值谈判的校企工学合作[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03).
[2]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7(03).
[3]苏德权.建筑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
[4]生素巧.高职教育的“精”、“实”、“工”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5]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6]丘文,李贵胜.工学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17).
[7]刘明生,张立逢.工学结合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 2009(36).
[8]杨志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征和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关键词:报关 国际货运 外贸 岗位操作能力
0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之间,要逐步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在校生成为企业未来人才来源的重要基地。学校任课教师也要深入企业工厂观摩学习,通过合作开发教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鉴于其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1 开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主要阶段
1.1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学生开展岗前实践培训。学校要充分利用相关对口外贸企业的资源,对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业务流程、服务程序、人才培训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在真实企业经营环境下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经营意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
学校内部要指定优秀的教师。因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涉及到与很多外贸企业的协调沟通,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经验较少,这就需要专业任课教师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这就需要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一定要挑选那些教学能力强,并且社会资源丰富,有过相关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
合理设定课程内容。对于该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学校要深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仔细聆听企业在人才能力方面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修学年限,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培养的针对性,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
确定恰当的学时。对于学时的确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实践时间。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相互补充,具体说来,应该设定四段专业培训的计划(以实际计划为准,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进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知识的深入细致讲解,按照现在的行业标准,基础的知识应该涵盖:货物的拼箱、集装箱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货物仓储、进出口报关等基础知识。第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掌握解船公司及世界部分港口的知识,包括:船名、航次、船期、各船务公司的特点、海运航线、船籍、启航日期、到达日期、结关、港区放行、货物装船等相关船公司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认识海运船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加清楚的了解世界各大港口的概要。第三:业务操作讲解,根据现在一线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接受货主或代理的委托办理租船订舱及配载到船公司的流程、组织集装箱车到工厂装货、堆场集装箱的交接,向海关申报进出口、单据确认、签发提单、核销退税等相关外贸事宜。第四:从业知识的系统讲解,外贸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它更多的利润来源于货运的代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从业知识培训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贸专业服务能力,比如客户的询盘、运费核算、接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处理票据等。
1.2 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顶岗实习。院校必须依托企业的外贸资源,加强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岗位适应的周期,提高上岗技能,企业拿出部分岗位对学生进行实际的锻炼,例如业务操作、单证流转、业务开拓等。业务操作及单证岗位实践: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企业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企业内部挑选出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学徒制的管理模式。
1.3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让该专业的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在学生经过实际的实习锻炼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独立地处理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学生可以选择留在实习企业,或者也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公司工作。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培养,最终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本领的同时,实现顺利就业。
通过近一年的实习和理论知识讲解、顶岗实习的考核,最终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用人单位的各个部门岗位,同时将选派部分年轻专业课程的老师到企业增强实践经验来辅助理论教学,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新的基础上更好满足院校、企业、学生的共同需求。更进一步说,提升了该专业学生对外贸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的推动作用
2.1 有效激发了教师对 “双师执教”目标的追求。“双师执教”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任教。在现有教师中,选拔若干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手段,加强培养,使其业务能力快速提升;根据学院师资培训安排,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或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状况,增加其企业生产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内部人才的基础上,学校还要不断引进外界人才,适当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将先进的一线生产管理技能,不断向学生进行传授,通过企业一线的实际经验,更好地结合学生们的理论知识。
2.2 更加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达到学院、企业、学生利益的一致,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满足外贸企业的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需要。因此,由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身设置的专家委员会,就必须肩负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2.3 技能月的内容在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改革。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实际需要,更新实训计划。如在每学期的实训月,要求教师亲自带学生到堆场、海关、商检局、外汇管理中心去参观,这种技能月实训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货运公司的感性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技能月的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海关关员以及报关员报检员等角色,进行不同的程序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的职业意识、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促进了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我们要采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一套更加合理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学习对其经行总体的评价,不单是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外贸企业也同样经行考核,还要引入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体系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这种考核还要与学生未来的工资待遇挂钩,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这样才能推进工学结合更好的进行。
2.5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更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来规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首先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章程:如:校企合作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顶岗实习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安全管理章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挂职锻炼办法等等。
3 结束语
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下,学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升级原来已有的办学模式,推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整体提升,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峰来.基于价值谈判的校企工学合作[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03).
[2]徐平利.工学互动组合:重构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7(03).
[3]苏德权.建筑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6).
[4]生素巧.高职教育的“精”、“实”、“工”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5]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6]丘文,李贵胜.工学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17).
[7]刘明生,张立逢.工学结合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 2009(36).
[8]杨志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征和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