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流行语指被网民所熟知并踊跃传播的网络语言,包括被广泛使用的图形符号,如“笑脸”等。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普及,教师与学生利用社交软件在线交流越来越频繁,网络流行语在师生对话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迎合或者拒绝使用网络流行语成为教师们面临的时代挑战。恰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现象,区分线上线下生活,逐渐消除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
一、师生在线会话的基本形式
师生之间的在线会话一般包括实时互动与异步互动两种形式。
实时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移动电话、社交软件的文本、语音等功能,就某一主题、特定话题,在同一时间进行交互式会话。使用文本方式的实时互动,信息接收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发送者传递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回应,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迅捷性,如同面对面交谈。区别在于对话双方是在“写”而非“说”信息。使用移动语音功能时,教师将自己的语音传送给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音语气等,可向学生表达更多的意思。教师还可以透过学生反馈的话语的语调、语速等了解学生的状态,及时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这种实时互动避免了当面阐述的尴尬,有助于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
异步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不需要同时在线,信息接收者可以在下次上网时读取信息后再做出回应,即利用留言功能进行延时互动。与实时互动相比,异步互动具有以下优势:第一,灵活掌控沟通时间,不会干扰既定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互联网时代收发信息的便捷,也带来了时间碎片化的问题。与当期工作、学习无关的信息可能随时破坏既定的节奏。因此,异步互动的意义在于,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发送或接收信息,为会话双方提供了灵活的交流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时间碎片化问题。第二,交互内容更审慎。对于信息发送者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撰写信息,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再发送,以促成接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接收者也可以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查看,细致考虑如何回复信息,避免了交互内容的碎片化。
二、在线会话对教师语言运用提出的新要求
师生在线会话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延伸。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使教师有更多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与日常对话相比,在线会话方式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对教师文本化语言表达能力与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线会话主要采用文本的方式“写”信息。由于双方往往处于不同的物理空间中,容易受到身边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话过程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例如,学生在家上网与教师交流时,可能一边浏览网页一边与老师对话,教育效果可能因学生的分心而大打折扣。为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对话,减少外界的影响,倒逼教师不得不接受网络语言形式,这对教师的文本化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在线会话的聊天记录是可以被保留并转发的,使得教师在较正式的对话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语言使用的精确性、规范性。例如,日常对话中如果发生口误可以立刻修正,基本不会产生负作用。但是,在线的方式尤其是在群聊情景中,参与情况比较复杂,不规范的表述方式一旦发出,就可能已经被保存或转发,其影响很难消除。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不少教师比较排斥网络流行语。
(二)对教师语境控制与把握谈话效果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双方通常是在同一物理空间,如在办公室、课室、操场等,围绕某一话题面对面地进行持续不间断的交谈。对话双方必须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得听话者可以清楚地听到说话者的语音,能够把握其基本语义,联系前言后语并进入特定的语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对话双方可以彼此观察到对方说话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感受到语调语气等辅助信息,从而获取对方的情绪、态度等非语言信息,进而领会会话的要义。采用文本方式的在线会话,双方只能通过文字、符号等信息揣度对方的状态。网络语言中图形图像符号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非语言信息缺失的问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对话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与主题不直接相关的图形符号,容易导致理解歧义。例如,教师发起在线讨论,学生没有给予正式的回复,仅仅给出了一个“笑脸”。那么,这个图形究竟表示“明白”“不明白”“您继续说,我得到更多信息就可以理解了”,或者只是敷衍而已等等。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异度空间,无法把握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很难把握学生的真实意思。这就对教师语境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日常谈话无论有多少人参与,在一定时间内总有一个主讲人,其他人轮候发言。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多人同时发话的发言重叠现象,或者大家都保持静默的情形,但是各方往往可以通过即时判断他人的状态来调整自身,从而解决改变当前状态。然而,在线会话中发言重叠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有利于谈话走向深入,挖掘出符合谈话目的的新问题,但也有可能导致话轮失控乃至走题等状况的出现,削弱谈话效果。
三、网络流行语进入师生在线会话的应对策略
一般研究认为网络语言最初只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采用谐音等方式改造了传统文字、图片等交流符号,所形成的新式语言符号。在会话中大量使用图形符号,可能出现话轮片段化、走题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反对以在线会话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或者拒斥一切非规范语言。实际上只要善用网络语言,发挥网络流行语在营造语境、调节对话气氛等方面的作用,网络流行语进入师生话语系统并非不可接受。
(一)借用网络流行语体营造轻松的教育教学语境
网络流行语体特指网络语言在语言学意义上的风格、格调等,其遣词造句往往偏离语言文字的正常规范,新奇好玩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被指责不利于学生的思想与语言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流行语体不可用,只要恰当利用其形式,将这种语体所呈现出的幽默、夸张、简捷等风格,用于教育教学语境的创造,有利于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可以借用“甄嬛体”的表述形式。先采用书面语,以概念叠加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思考一会儿。接着用日常语言来转折,即以简单直白的口语方式再表达一次。这样的语境非常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二)利用图形图像调节会话气氛
在线交流中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息的缺乏,使得图形图像的作用凸显,但这属于典型的不规范用语,师生对话中要慎用这些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慎用图形图像不是说不要使用,而是要有目的性地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图形图像,发挥其增强语言力量、调解对话气氛等作用。例如,教师在发言前可以使用图形化文本,表示一段教学即将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假如这是一段带有较强教育性,甚至带一定程度批评的对话,那么在对话的结尾部分使用幽默或者带有鼓励性的图片,可以起到调解对话气氛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正面理解这样一段对话,削弱逆反心理,增强接受度。
(三)引导学生解析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机制
语言作为反映社会事实的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是人们对现实的看法。网络流行语良莠不齐,所指各有不同,承载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作用,规范他们的网络语言行为,就需要解析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机制,引导学生辨清网络流行语指向的社会现实,引导他们分清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近年来不断曝光的“网络大V”事件,提醒了人们不能只从规范语言行为本身出发,更要注重挖掘网络语言背后隐含的社会事实。辨明事实,才能解构去魅。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们要敢于面向网络流行语,积极使用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对于负面的语词则要通过挖掘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等方式,减轻其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在线会话环境。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进入师生话语系统已成事实。它的出现对教师网络应用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积极接受而非拒斥这一新事物,必将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前行。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2013年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会话结构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师生在线会话的基本形式
师生之间的在线会话一般包括实时互动与异步互动两种形式。
实时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利用移动电话、社交软件的文本、语音等功能,就某一主题、特定话题,在同一时间进行交互式会话。使用文本方式的实时互动,信息接收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发送者传递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回应,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迅捷性,如同面对面交谈。区别在于对话双方是在“写”而非“说”信息。使用移动语音功能时,教师将自己的语音传送给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音语气等,可向学生表达更多的意思。教师还可以透过学生反馈的话语的语调、语速等了解学生的状态,及时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这种实时互动避免了当面阐述的尴尬,有助于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
异步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不需要同时在线,信息接收者可以在下次上网时读取信息后再做出回应,即利用留言功能进行延时互动。与实时互动相比,异步互动具有以下优势:第一,灵活掌控沟通时间,不会干扰既定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互联网时代收发信息的便捷,也带来了时间碎片化的问题。与当期工作、学习无关的信息可能随时破坏既定的节奏。因此,异步互动的意义在于,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发送或接收信息,为会话双方提供了灵活的交流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时间碎片化问题。第二,交互内容更审慎。对于信息发送者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撰写信息,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再发送,以促成接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接收者也可以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查看,细致考虑如何回复信息,避免了交互内容的碎片化。
二、在线会话对教师语言运用提出的新要求
师生在线会话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延伸。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使教师有更多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与日常对话相比,在线会话方式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对教师文本化语言表达能力与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线会话主要采用文本的方式“写”信息。由于双方往往处于不同的物理空间中,容易受到身边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话过程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例如,学生在家上网与教师交流时,可能一边浏览网页一边与老师对话,教育效果可能因学生的分心而大打折扣。为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对话,减少外界的影响,倒逼教师不得不接受网络语言形式,这对教师的文本化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在线会话的聊天记录是可以被保留并转发的,使得教师在较正式的对话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语言使用的精确性、规范性。例如,日常对话中如果发生口误可以立刻修正,基本不会产生负作用。但是,在线的方式尤其是在群聊情景中,参与情况比较复杂,不规范的表述方式一旦发出,就可能已经被保存或转发,其影响很难消除。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不少教师比较排斥网络流行语。
(二)对教师语境控制与把握谈话效果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双方通常是在同一物理空间,如在办公室、课室、操场等,围绕某一话题面对面地进行持续不间断的交谈。对话双方必须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得听话者可以清楚地听到说话者的语音,能够把握其基本语义,联系前言后语并进入特定的语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对话双方可以彼此观察到对方说话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感受到语调语气等辅助信息,从而获取对方的情绪、态度等非语言信息,进而领会会话的要义。采用文本方式的在线会话,双方只能通过文字、符号等信息揣度对方的状态。网络语言中图形图像符号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非语言信息缺失的问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对话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与主题不直接相关的图形符号,容易导致理解歧义。例如,教师发起在线讨论,学生没有给予正式的回复,仅仅给出了一个“笑脸”。那么,这个图形究竟表示“明白”“不明白”“您继续说,我得到更多信息就可以理解了”,或者只是敷衍而已等等。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异度空间,无法把握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很难把握学生的真实意思。这就对教师语境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日常谈话无论有多少人参与,在一定时间内总有一个主讲人,其他人轮候发言。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多人同时发话的发言重叠现象,或者大家都保持静默的情形,但是各方往往可以通过即时判断他人的状态来调整自身,从而解决改变当前状态。然而,在线会话中发言重叠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有利于谈话走向深入,挖掘出符合谈话目的的新问题,但也有可能导致话轮失控乃至走题等状况的出现,削弱谈话效果。
三、网络流行语进入师生在线会话的应对策略
一般研究认为网络语言最初只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采用谐音等方式改造了传统文字、图片等交流符号,所形成的新式语言符号。在会话中大量使用图形符号,可能出现话轮片段化、走题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反对以在线会话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或者拒斥一切非规范语言。实际上只要善用网络语言,发挥网络流行语在营造语境、调节对话气氛等方面的作用,网络流行语进入师生话语系统并非不可接受。
(一)借用网络流行语体营造轻松的教育教学语境
网络流行语体特指网络语言在语言学意义上的风格、格调等,其遣词造句往往偏离语言文字的正常规范,新奇好玩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被指责不利于学生的思想与语言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流行语体不可用,只要恰当利用其形式,将这种语体所呈现出的幽默、夸张、简捷等风格,用于教育教学语境的创造,有利于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可以借用“甄嬛体”的表述形式。先采用书面语,以概念叠加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思考一会儿。接着用日常语言来转折,即以简单直白的口语方式再表达一次。这样的语境非常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二)利用图形图像调节会话气氛
在线交流中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信息的缺乏,使得图形图像的作用凸显,但这属于典型的不规范用语,师生对话中要慎用这些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慎用图形图像不是说不要使用,而是要有目的性地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图形图像,发挥其增强语言力量、调解对话气氛等作用。例如,教师在发言前可以使用图形化文本,表示一段教学即将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假如这是一段带有较强教育性,甚至带一定程度批评的对话,那么在对话的结尾部分使用幽默或者带有鼓励性的图片,可以起到调解对话气氛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正面理解这样一段对话,削弱逆反心理,增强接受度。
(三)引导学生解析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机制
语言作为反映社会事实的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是人们对现实的看法。网络流行语良莠不齐,所指各有不同,承载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与作用,规范他们的网络语言行为,就需要解析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机制,引导学生辨清网络流行语指向的社会现实,引导他们分清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近年来不断曝光的“网络大V”事件,提醒了人们不能只从规范语言行为本身出发,更要注重挖掘网络语言背后隐含的社会事实。辨明事实,才能解构去魅。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们要敢于面向网络流行语,积极使用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对于负面的语词则要通过挖掘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等方式,减轻其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在线会话环境。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进入师生话语系统已成事实。它的出现对教师网络应用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积极接受而非拒斥这一新事物,必将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前行。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2013年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会话结构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