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小四儿或老五吗?(创作谈)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工作缘故,去年夏天某个深夜,我们走进过许多网吧。有一条街上,网吧比较密集,因为紧邻一座大学。里面的场景让我感觉挺意外。现在手机上网如此快捷方便,怎么还有这么多孩子进网吧?而且基本可以断定,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桌子上摆着方便面、烟盒、打火机。有的孩子则趴在那里或半躺在那里睡觉。而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我进过大学校园里头的图书馆,那里晚上灯火通明,人满为患。
  我还见过一个孩子,从初中三年级开始,不再上学,因为学习跟不上,就窝在家里上网、吃饭、睡觉。今年他应该跟其他孩子一样去参加高考,去上大学。然而他不出门,不跟人说话,偶尔碰到,低着头走过去。
  前一阵子,我们在做一场文学对话时,还遇见个男孩儿。那天我们加为微信好友,接下来,我发现他的活动轨迹跟小四儿差不多,咖啡馆啦、书店啦、博物馆啦、24小时城市书坊啦,等等。从其活动轨迹和时间节点看,他没有工作,或者说他是一个闲人。毫无疑问,他的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他读过一些国学类书,能大段大段引用,看上去品位和格调并不低。然而一开口,我发现他完全生活在自我之中,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说话时思路几乎完全混乱,缺乏逻辑,从一个点出发,纵横驰骋,到最后感觉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最近流行一个词儿,“佛系”。搜索一下,意思是指:“看淡一切,有目的地放下,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从字面意思看,有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上面说的最后那个男孩子,是否应该归入此类?他其实也做一些志愿者工作,帮助图书馆整理书籍,以及做一些其他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毫无疑问,这有积极意义。这种生活状态无可指责,然而总觉得似乎哪儿不对。按照约定俗成的或比较有共性的观点,他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还是非常有限。直截了当地说,他恐怕无法依靠自己养活自己。他生活舒适,谈不上什么压力,什么打拼。经历改革开放后的中年人历经风雨,许多人积累甚丰,于是对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呵护备至,于是他们变成“佛系”,或如我小说里的老五一般变成“啃老”一族。当然,这孩子比那个几乎整天窝在家里的孩子要好出许多。那孩子似乎跟“佛系”已经不搭边儿,几近病态。我们可以说,这与性格有關,与家庭教育有关,与社会大背景有关,等等。说到最后,甚至还叹息一声:“这孩子是废了。”然而换个角度,他自己怎么想的?兴许,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徜徉,觉得小日子过得还相当不错呢!
  其实,我根本拿不准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究竟如何。我倒是发现,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不想去工作受束缚,不想恋爱添累赘,只按自己的套路出牌。当然如小四儿他爹的评价:“目前他对人类无害。”对于这样一些孩子,我无意也无法批判,甚至不能过多评判。我只是看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看到思维或精神层面的个性差异,从而试图通过微不足道的文字,来探索现象背后的一些东西。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最早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碎片化”叙事,在文学领域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提倡元小说创作理念。碎片化叙事的特征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拆解开然后进行重新构建。换一种话说,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花瓶”打碎,再用碎片拼贴起一个完整的“花瓶”。碎片化叙事并非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拆解开这么简单,叙述视角、语感、结构、人物、情节、作品背后的人生,均可通过碎片化来呈现。张世勤最新长篇小说《爱若微火》或许就是一
期刊
第一次去女朋友家的时候,女朋友全家带他去了一个大湖旅游。湖旁一片竹海,在山林湖海里的一间小饭馆,女朋友的父亲点了整整一桌丰盛的菜。  过了很久再来问他,他只记得一个砂锅鱼头。“真好吃啊!”他说,“还想再去吃一次。”  他的太太说:“点了一桌好菜,只记得鱼头?”  他点头。  正是热恋的时候,别说是鱼头汤,白米饭都能吃出甜来。  结了婚,女朋友成为太太,女朋友的父母成为岳父岳母。柴米油盐的人生,每天
期刊
内容提要:唐明华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画面感极强,因此本文就从画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乳娘》对人性的光辉,圣洁的爱与天性善良的纪念和礼赞;进而阐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善良、悲悯和正义的基因的,红色基因是通过人性、人格来遗传的;并指出《乳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历史与现实相互勾连,惨烈与柔情相交织,牺牲与奉献相辉映,母与子命运同频共振。文章最后解析了《乳娘》的审美机制,并指出这一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佳作
期刊
内容提要:教育是泽彼后世的大业,社会发展靠教育,人类文明进步靠教育。我们需要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反观自身,只有我们很好而冷静地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才能提供有效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好。同样,我们的文学也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关注每个人的心灵,文学才会绽放它永恒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高丽君的教育问题小说,难能可贵,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  关键词:教育问题小说 “教育三部曲”
期刊
内容提要:如果从文学人物长廊中选择一个形象,透过它,既可以缕析出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流变,又可以鲜明地反映出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那非农民形象莫属。农民是现当代文学中最成熟的艺术形象,几乎每一个文学时期的精神取向、价值立场都在这个形象中得以贯彻。“农民”作为一种文学形象载体,承载的不仅是对一类人群生活形态风俗画式的描绘,作家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的文学化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形象演变构成了对“中国”现
期刊
对比阅读聂鑫森的《湘潭故事》与张晓林的《夷门书家》,发现两位作家的笔记体小小说在选材与结构、写人与叙事等方面可做比较研究。张晓林的43个开封书法家,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为基础的,是以突出描写这些书法家的某一个性格元素为主,采用这个人物各个历史节点上的“异形同质”的细节组成“并列式缓转”的情节结构。这个“并列式缓转”与《湘潭故事》中的“递进式陡转”刚好有一个艺术对照。  相对于《夷门书家》的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新时期文坛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何士光的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典雅化倾向和文人色彩。这种语言的典雅化主要表现为讲究字词的音韵之美、注重古诗词的使用和化用以及注重小说整体语感的统一等。实际上,这一独特的语言方式不仅是作家对小说语言如何获得文学性的一种探索,同时还隐含着何士光对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寄寓着知识分子从心灵世界寻求精神力量,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和关注民族未来的社会责任感。  关
期刊
内容提要:《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因刊载了邓拓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而在“十七年”的文学场域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学界对《北京晚报》副刊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而对同一时期邓拓以“左海”为笔名在《五色土》副刊发表的24首旧体诗——《南游未是草》缺乏足够关照。这两种文学景观并置于《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在版面空间上形成了不同语言样态(白话文/文言文)、不同文体形式(杂文/旧体诗)、不同话语姿态(批判/歌
期刊
内容提要:李少君的诗歌有鲜明的生态指向,他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由生态危机引发的人类精神危机,并试图以“自然返魅”的方式建构新的生态伦理。在“自然返魅”的诗歌书写过程中,李少君吸纳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践行着“本土化”的生态书写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语境中,李少君诗歌介入生态危机、接续古典生态诗学的审美建构,在重新激活现实主义诗学传统的同时,融合了浪漫化的诗学特质,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关
期刊
内容提要:《大江东去》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和空间视点上书写1978年以来的改革经验,带领国人共忆那段峥嵘岁月,构成了改革文学谱系中区别于《乔厂长上任记》等经典改革文学作品的另一脉向。由于忽略了时间的空间性,作品呈现的改革想象单一,也存在某些价值观的移位和简单图解政策的倾向。网络文学写传统现实题材,如何突破传统文学成规,刷新传统文学的疆域和可能,仍是晦暗不明的存在,需要更多网络作家来参与其中并持续发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