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观也自然回归,这就呼唤着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而如何处理好小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就是其中一种方法,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3.“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
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形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光添彩。“如元、角、分的认识”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实施了第一个环节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教师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换钱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教师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4.不拘预设,让知识在动态中生成
中国画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留白”,就是说作画时不能太满,要留有空白处,才令人有想象的空间。教学预设更是如此,预设时,不要讲究“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足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环节也不要太细,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问题不要太碎,浅显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使预设留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5.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开发资源,机智筛选生成。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立即作出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作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牢固。
6.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的思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搞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对犯错误的同学更应如此。有一次我上课时刚出现在门口,正在舌战中的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向我告状,说小王把沙子撒进了小丽的眼睛。小王矢口否认,小丽则边擦眼泪边号啕大哭,整个教室一片混乱。我通过观察,很快作出判断:小王欺负小丽,但小丽的眼里并没有沙子。她大哭只是想借老师的嘴批评小王为自己出气。怎么办?如果当堂查问,势必影响上课。如果不问,小丽就会哭个不停。我先叫同学们静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帮小丽擦眼泪:“不要哭,让老师帮你把沙子弄出来。”说着,一本正经地检查小丽的眼睛,并且帮她吹了几下,边吹边问:“还有沙子吗?还痛吗?”“不痛了。”小丽巴不得趁机下台阶。我又说:“不痛就不要哭了。哭鼻子不是坚强的孩子!——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咱们下课再说。现在上课。”小丽真的不哭了,教室立即静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3.“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
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形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光添彩。“如元、角、分的认识”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实施了第一个环节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换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教师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换钱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教师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4.不拘预设,让知识在动态中生成
中国画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留白”,就是说作画时不能太满,要留有空白处,才令人有想象的空间。教学预设更是如此,预设时,不要讲究“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足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环节也不要太细,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问题不要太碎,浅显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使预设留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5.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开发资源,机智筛选生成。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立即作出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作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牢固。
6.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的思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搞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对犯错误的同学更应如此。有一次我上课时刚出现在门口,正在舌战中的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向我告状,说小王把沙子撒进了小丽的眼睛。小王矢口否认,小丽则边擦眼泪边号啕大哭,整个教室一片混乱。我通过观察,很快作出判断:小王欺负小丽,但小丽的眼里并没有沙子。她大哭只是想借老师的嘴批评小王为自己出气。怎么办?如果当堂查问,势必影响上课。如果不问,小丽就会哭个不停。我先叫同学们静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帮小丽擦眼泪:“不要哭,让老师帮你把沙子弄出来。”说着,一本正经地检查小丽的眼睛,并且帮她吹了几下,边吹边问:“还有沙子吗?还痛吗?”“不痛了。”小丽巴不得趁机下台阶。我又说:“不痛就不要哭了。哭鼻子不是坚强的孩子!——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咱们下课再说。现在上课。”小丽真的不哭了,教室立即静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