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最早践行了这一伟大使命。本文就李大钊如何忧国忧民、顽强拯救国民、甘为人民忠仆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目的,以激励我们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复兴;人民;利益;人生观;中国梦
[作者简介]朱金娜(1977-),女,汉族,河北省乐亭县人,李大钊纪念馆,本科,现从事宣教工作,文博馆员。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12-0013-0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怀着“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伟大抱负,在旧中国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中,以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他坚信未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铁肩担道义”,为革命鞠躬尽瘁,奉献了一腔热血和忠诚;他“妙手著文章”,把光明写在黑暗的天空,唤起民众觉醒,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奋起革命。
纵观李大钊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为了人民大众,他为“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而不断求学深造,为保护民众利益,而奔波努力,贡献自己的一切。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建党之初他即指明党的宗旨,“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李大钊虽然没有在这里明确提出“人民”这一概念,但结合当时李大钊的文章,可以毫不怀疑地认为他所说的“平民”也就是人民,他所说的这个政党,就是人民的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曾改变,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曾改变,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所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溯本求源提倡和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今天所处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但是李大钊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甘为人民忠仆,不畏牺牲生命的初心,也是每个共产党人所应具备的。
少年即忧国忧民
李大钊童年之时,中华民族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日甚一日。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土瓜分、国权沦丧、财政败损、民不聊生。这给少年李大钊的心灵过早的蒙上了一层阴影。入私塾读书时,他就向老师提问探讨:“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为什么穷人没饭吃、没衣穿?”激动地在老师面前发誓:“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满清皇帝!”这一连串的提问和誓言,在一般幼年童心中不满只带有好奇,冲动之感,但李大钊则开始同情劳动群众,关心起民间疾苦,在心底埋下了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种子。
李大钊从入学起,心中就装上了国民之痛苦,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不满足于家乡的私塾学习,遂辗转于永平府中学堂、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以至出国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慨然起研究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
随着学识的深求,对时政的剖析,李大钊深知劳动人民仍处于倒悬水火的悲惨境地。他怀着深切的忧患和同情,自觉深入到劳苦大众之中。在简陋的农舍,在阴暗的工棚,向老农访贫问苦,与工人促膝谈心。用社会反映出来的工人农民备受压迫摧残的苦痛事实,抨击“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的黑暗社会。在唐山煤矿工人中了解到工人“不如骡马”的悲惨生活后,李大钊立即在报刊上愤怒揭露。他说:“他们终日在煤矿做工,面目都是漆黑的色。人间的空气阳光,他们都不能十分享受。这个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狱,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恶鬼。有时煤坑倒塌,他们不幸就活活压死。”以此号召革命的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寻着那苦痛悲惨的声音走”,去弄清“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以求“大家一齐消灭这痛苦的原因”,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
对底层人民的了解,使李大钊始终把心紧紧地贴在劳苦大众的心上,把人民的痛苦,人民的需要,作为他自己的痛苦和需要,密切着他和人民的关系,坚定了他为人民献身革命的决心。
矢志拯救国民为己任
李大钊忧国忧民,矢志救国救民,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勇于针砭时政,百折不回地探究真理,废寝忘食地寻求救国良策,身先士卒投入现实斗争第一线。他在《史学要论》一文中指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实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他不仅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而且鼓励青年要在火热的斗争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抗其势力”,“勇敢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所说的“求学”,即是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所说的“作事”,就是投身救国救民的实际斗争中去。而“求学”、“作事”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被“幻妄之像”、“虚伪之用”所迷惑、所动摇、所吓倒。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困苦,都不退伍,永远进击,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战斗精神。这就是李大钊把解放人民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伟大使命。
李大钊在短暫的一生中,为人民的解放苦苦的求索,到处奔波。创刊物、办学会、泣学陈词,写下了吊民伐罪,表达忧愤,抒发抱负,鼓舞民心,唤人觉醒的战斗檄文。他深入民众,发动斗争,组织领导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创建工作,并直接领导创建了北方各地党组织;还与其他共产党人一起领导北方的工农运动;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心脏地区发动革命,推动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发展;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做出了许多重要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就是在白色恐怖、环境异常险恶、面临被捕,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李大钊为保存革命力量,妥善将革命同志转移,而他自己毅然挑起革命领导重担,继续秘密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京。党中央通知,亲朋好友劝说,让他赶紧离开北京,他都婉言谢绝,直至被捕。 李大钊铿锵有力的战斗檄文,闪耀光华的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无私无畏精神,他的源动力就是“矢志民族解放事业”的崇高理想。这种崇高理想导致他付出毕生精力,“以求实的态度”探索真理,“不驰于空想”地寻求斗争方法,坚定地“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斗争洪流中,为人民呕心沥血,舍生忘死。
甘为人民忠仆
李大钊在唤起民众同反动势力斗争的探索中,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早在1916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所写的《民彝与政治》一文中,指出:“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而历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中指出:“一个个人,除去他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外全不重要”,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众》一文中强调指出:“无论何时,应该认识民众势力之伟大”,“民众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唯一的基础”。从民众反袁、反军阀斗争中,看到民众的力量,高度赞扬民众是“永久的胜利者”。因此,他号召一切革命者,知识分子及青年到农村去,到工厂去,“与那里的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体会他们的苦痛,启发他们的斗争觉悟,以人民的力量推翻万恶的封建统治。不应把人生局限在个人利益的小圈里,“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以无穷之欲,逐有限人生”,而应当“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索我理想之中华”,为天下人民造福。
这是李大钊用高屋建瓴、远见卓识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趋势,阐明了个人与群众的正确关系。离开人民就失去动力,则将一事无成。李大钊把振奋国群、解救人民的雄心大志与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透彻分析,紧密结为一体,这就决定了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人民群众,以及一切为人民群众解放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青年身上。在拯救人民出水火的伟大事业中,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虽刀钜在前,鼎?在后,有所不顾”。
李大钊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之一员,痛人民之痛,想人民之想,容不得半点私利萌发,更不允许自己有半点越轨之举,只能以人民的利益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他一贯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在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
以上三个方面可清楚地看出,在李大钊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行动的准则,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取向,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振兴,坚持不懈的英勇奋斗,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停滞,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偉目标奋勇前进。如果说90年前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能够初心不改、能够矢志不渝、能够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的解放幸福,抛去个人一切,无私无畏地奉献着、战斗着。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像李大钊那样,励精图治,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复兴;人民;利益;人生观;中国梦
[作者简介]朱金娜(1977-),女,汉族,河北省乐亭县人,李大钊纪念馆,本科,现从事宣教工作,文博馆员。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12-0013-0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怀着“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伟大抱负,在旧中国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中,以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他坚信未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铁肩担道义”,为革命鞠躬尽瘁,奉献了一腔热血和忠诚;他“妙手著文章”,把光明写在黑暗的天空,唤起民众觉醒,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奋起革命。
纵观李大钊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为了人民大众,他为“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而不断求学深造,为保护民众利益,而奔波努力,贡献自己的一切。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建党之初他即指明党的宗旨,“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李大钊虽然没有在这里明确提出“人民”这一概念,但结合当时李大钊的文章,可以毫不怀疑地认为他所说的“平民”也就是人民,他所说的这个政党,就是人民的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曾改变,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曾改变,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所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溯本求源提倡和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今天所处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但是李大钊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甘为人民忠仆,不畏牺牲生命的初心,也是每个共产党人所应具备的。
少年即忧国忧民
李大钊童年之时,中华民族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日甚一日。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土瓜分、国权沦丧、财政败损、民不聊生。这给少年李大钊的心灵过早的蒙上了一层阴影。入私塾读书时,他就向老师提问探讨:“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为什么穷人没饭吃、没衣穿?”激动地在老师面前发誓:“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满清皇帝!”这一连串的提问和誓言,在一般幼年童心中不满只带有好奇,冲动之感,但李大钊则开始同情劳动群众,关心起民间疾苦,在心底埋下了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种子。
李大钊从入学起,心中就装上了国民之痛苦,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不满足于家乡的私塾学习,遂辗转于永平府中学堂、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以至出国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慨然起研究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
随着学识的深求,对时政的剖析,李大钊深知劳动人民仍处于倒悬水火的悲惨境地。他怀着深切的忧患和同情,自觉深入到劳苦大众之中。在简陋的农舍,在阴暗的工棚,向老农访贫问苦,与工人促膝谈心。用社会反映出来的工人农民备受压迫摧残的苦痛事实,抨击“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的黑暗社会。在唐山煤矿工人中了解到工人“不如骡马”的悲惨生活后,李大钊立即在报刊上愤怒揭露。他说:“他们终日在煤矿做工,面目都是漆黑的色。人间的空气阳光,他们都不能十分享受。这个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狱,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恶鬼。有时煤坑倒塌,他们不幸就活活压死。”以此号召革命的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寻着那苦痛悲惨的声音走”,去弄清“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以求“大家一齐消灭这痛苦的原因”,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
对底层人民的了解,使李大钊始终把心紧紧地贴在劳苦大众的心上,把人民的痛苦,人民的需要,作为他自己的痛苦和需要,密切着他和人民的关系,坚定了他为人民献身革命的决心。
矢志拯救国民为己任
李大钊忧国忧民,矢志救国救民,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勇于针砭时政,百折不回地探究真理,废寝忘食地寻求救国良策,身先士卒投入现实斗争第一线。他在《史学要论》一文中指出:“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实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他不仅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而且鼓励青年要在火热的斗争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抗其势力”,“勇敢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所说的“求学”,即是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所说的“作事”,就是投身救国救民的实际斗争中去。而“求学”、“作事”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被“幻妄之像”、“虚伪之用”所迷惑、所动摇、所吓倒。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困苦,都不退伍,永远进击,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战斗精神。这就是李大钊把解放人民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伟大使命。
李大钊在短暫的一生中,为人民的解放苦苦的求索,到处奔波。创刊物、办学会、泣学陈词,写下了吊民伐罪,表达忧愤,抒发抱负,鼓舞民心,唤人觉醒的战斗檄文。他深入民众,发动斗争,组织领导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创建工作,并直接领导创建了北方各地党组织;还与其他共产党人一起领导北方的工农运动;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心脏地区发动革命,推动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发展;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做出了许多重要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就是在白色恐怖、环境异常险恶、面临被捕,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李大钊为保存革命力量,妥善将革命同志转移,而他自己毅然挑起革命领导重担,继续秘密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京。党中央通知,亲朋好友劝说,让他赶紧离开北京,他都婉言谢绝,直至被捕。 李大钊铿锵有力的战斗檄文,闪耀光华的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无私无畏精神,他的源动力就是“矢志民族解放事业”的崇高理想。这种崇高理想导致他付出毕生精力,“以求实的态度”探索真理,“不驰于空想”地寻求斗争方法,坚定地“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斗争洪流中,为人民呕心沥血,舍生忘死。
甘为人民忠仆
李大钊在唤起民众同反动势力斗争的探索中,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早在1916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所写的《民彝与政治》一文中,指出:“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而历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中指出:“一个个人,除去他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外全不重要”,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众》一文中强调指出:“无论何时,应该认识民众势力之伟大”,“民众势力,是现代社会上一切构造的唯一的基础”。从民众反袁、反军阀斗争中,看到民众的力量,高度赞扬民众是“永久的胜利者”。因此,他号召一切革命者,知识分子及青年到农村去,到工厂去,“与那里的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体会他们的苦痛,启发他们的斗争觉悟,以人民的力量推翻万恶的封建统治。不应把人生局限在个人利益的小圈里,“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以无穷之欲,逐有限人生”,而应当“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索我理想之中华”,为天下人民造福。
这是李大钊用高屋建瓴、远见卓识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趋势,阐明了个人与群众的正确关系。离开人民就失去动力,则将一事无成。李大钊把振奋国群、解救人民的雄心大志与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透彻分析,紧密结为一体,这就决定了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人民群众,以及一切为人民群众解放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青年身上。在拯救人民出水火的伟大事业中,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虽刀钜在前,鼎?在后,有所不顾”。
李大钊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之一员,痛人民之痛,想人民之想,容不得半点私利萌发,更不允许自己有半点越轨之举,只能以人民的利益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他一贯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在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
以上三个方面可清楚地看出,在李大钊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行动的准则,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取向,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振兴,坚持不懈的英勇奋斗,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停滞,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偉目标奋勇前进。如果说90年前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能够初心不改、能够矢志不渝、能够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的解放幸福,抛去个人一切,无私无畏地奉献着、战斗着。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像李大钊那样,励精图治,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