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政治 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内涵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得出结论,以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在中学阶段应强调的主要是推理能力及分析综合的能力。中学生应了解并能应用三种推理的方法,即归纳、演绎和类比。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逐步懂得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学习和研究的问题的状态、过程和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如果要解答的问题较为复杂,还应懂得如何将其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每一个分问题进行分析并逐一解决,然后在这基础上将各个分问题联结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即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涵盖了综合、分析、联系、创新、抽象、理性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保证我们的认识活动得以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一种重要能力。
二、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以教材的结构层次来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编写基本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元。四本必修教材都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每个单元的结构都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每个单元都会设计一个“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第二层次是课。它构成各单元的逻辑框架,每课都有导言,说明本课要讲述的主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这种表达方式既能明确地表达本框的学习主题,又有助于彰显倡导的价值导向。
第四层次是目。它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是学习的基本内容。一般有三目,三目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目是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资料、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对情景进行思考,主动进行学习。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即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養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结构层次秉承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扬弃传统教材说理型的呈现方式,以活动型、探究型与合作学习型的教材呈现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主动地教与学创设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教材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新课程认为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训练能力和内化信念必经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此,教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案例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或深入。教材还注重教学活动化和开放性来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的行为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具有更为开阔的空间。因此,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循这一结构层次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逻辑思维。
2、以教材的辅文解读来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辅助文有三个栏目: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一般来说,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同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相比更密切一些。专家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它同正文的关系较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同名言和专家点评相比,它与正文的关系,就远了一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正确、合理、恰当地对辅助文进行使用。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围绕正文的内容来使用相关的辅助文。有些辅助文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因为辅助文中,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认识,还有大量图片、漫画。这样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关照了不同学生的差异。而且,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人是发展规律,也符合了中学生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感性认识这种实际情况。对于中学生而言,先从感性材料讲起,可以弥补他们实际经验的不足,使他们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理论内容。感性材料只是起导入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观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把握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政治 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内涵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得出结论,以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在中学阶段应强调的主要是推理能力及分析综合的能力。中学生应了解并能应用三种推理的方法,即归纳、演绎和类比。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逐步懂得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学习和研究的问题的状态、过程和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如果要解答的问题较为复杂,还应懂得如何将其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每一个分问题进行分析并逐一解决,然后在这基础上将各个分问题联结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即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涵盖了综合、分析、联系、创新、抽象、理性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是保证我们的认识活动得以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一种重要能力。
二、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以教材的结构层次来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编写基本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元。四本必修教材都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序言和知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意义。每个单元的结构都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每个单元都会设计一个“综合探究”,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参与性强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第二层次是课。它构成各单元的逻辑框架,每课都有导言,说明本课要讲述的主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采用的是复合结构。这种表达方式既能明确地表达本框的学习主题,又有助于彰显倡导的价值导向。
第四层次是目。它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是学习的基本内容。一般有三目,三目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目是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资料、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对情景进行思考,主动进行学习。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即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養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者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结构层次秉承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扬弃传统教材说理型的呈现方式,以活动型、探究型与合作学习型的教材呈现方式,为教师与学生主动地教与学创设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教材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新课程认为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训练能力和内化信念必经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此,教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案例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或深入。教材还注重教学活动化和开放性来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的行为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具有更为开阔的空间。因此,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循这一结构层次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逻辑思维。
2、以教材的辅文解读来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辅助文有三个栏目: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一般来说,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同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相比更密切一些。专家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它同正文的关系较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同名言和专家点评相比,它与正文的关系,就远了一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正确、合理、恰当地对辅助文进行使用。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围绕正文的内容来使用相关的辅助文。有些辅助文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讲解和辅导。因为辅助文中,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认识,还有大量图片、漫画。这样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关照了不同学生的差异。而且,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人是发展规律,也符合了中学生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感性认识这种实际情况。对于中学生而言,先从感性材料讲起,可以弥补他们实际经验的不足,使他们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理论内容。感性材料只是起导入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观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把握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