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弱智儿童是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群体,由于各种缺 陷的存在,使他们与常人和社会的交往面临着更大更多的困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观察儿童的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的学习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儿童创造成功的学习经验
弱智儿童 人际交往 生活化 教学 策略
人际交往是弱智儿童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弱智儿童自身生存于社会的重要保证。生活化教学就是根据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弱智儿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活动。”我们对弱智儿童的训练,主要是通過生活化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
对弱智儿童的人际交往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以弱智儿童的基本特性和能够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助于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中心。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更多地注重实际功用,重点采纳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课程安排,通过培养弱智儿童适当的生活态度,教导他们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他们走上社会就能用得上他们在校所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照顾个人生活需求的能力。(二)培养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三)培养适当的社会行为,发展其稳定性和趋向性。(四)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以实用为中心。(五) 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和生活实际的脱节。
二、人际交往生活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抽象的说教哪些活动是适宜的,哪些活动是不适宜的,学生往往辨不清。因此,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一)正面教育,强化训练。辨析释疑由于弱智儿童的思维概括水平比较低而导致其对概念的理解困难和混乱,对是非的分辨水平也很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关心爱护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克服其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他们,用炽热的爱去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去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唤起他们的自尊。对于儿童所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去解决,要用善意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教师的爱心滋润儿童干枯的心田。对待儿童出现的每一点进步要进行鼓励,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冷言冷语对待这些儿童。在对弱智儿童的交往训练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使学生了:讲文明、讲社会公德不仅是青少年应有的品质,也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文明礼仪交往,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也反映出个人的文化教养。教育学生广泛使用礼貌用语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是人际交往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比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上,不仅仅教育学生认识钱币的面值,还通过“商店购物”这样的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交往的基本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老师不能训斥学生,一定要杜绝对孩子的歧视和嘲弄,多用善意和温和的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掌握知识。例如,教给学生如何用礼貌用语询问售货,在购物之后如何表示对别人帮助的感激之情,出自内心说一声:“谢谢”。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容易使学生提早进入“大众交往”和“社会角色”。这样,在日后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务的参与和纠纷,就比较容易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从而获得对方的帮助和谅解。
(二)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人际交往的表演,它是交往训练很有效的形式之一。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简单、明确,扮演者从少到多,并且进行角色转换。表演交往的对话、动作要从简到繁,从点到面,从面到“理”。情境尽可能照顾到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对学生进行的“美不美”、“像不像”的扮演作出较恰当的评价。比如,在教学中有(集体的力量大)这一课,从内容上看,本课很抽象,学生不容易体会。如果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试试谁的力量大,如搬动设置的物体,然后再依次增加人数,直到搬动物体为止。通过这样的训练、表演和客观的情况变化,把抽象的概念演绎为具体可行的动态变化,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一个道理:“集体力量大”。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方法及生动活泼的场景,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可能在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会使儿童获得较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地感知教学内容,形成丰富表象,让儿童通过触摸、动口、动眼、动脑强化学生获得的知识。
(三)健全人格塑造、提高交往实效。 由于智力上的原因,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处事说话,脱离常态,受到社会歧视,因而常常造成弱智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和压抑,妨碍了同别人交往的欲望和参与兴趣。所以在对弱智学生的教育中要实事求是,让学生明白自己与正常人的差异,使他们建立较稳定的情绪,消除自卑感和狂妄心理,建立与正常人相近的积极心态。这些内容的训练要尽量安排在音乐、律动课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内容具有强烈的美感,通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可让学生尽量地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美好的事情需要自身的努力,勤奋和努力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这样接近于生活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其高级情感有所发展,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与人的交往中,按一定规范行事,获得成功,从而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通过教育,学生对自己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能认识到勤能补拙,形成了不甘于落后他人的精神,并且充分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才能立足社会。随着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随着他们情感的升华,学生从事正常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感到了自我的存在,认识了自我的价值。
总之,由于弱智儿童是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群体,由于各种缺陷的存在,使他们与常人和社会的交往面临着更大更多的困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观察儿童的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的学习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儿童创造成功的学习经验。另外,在很多的时候还需社会给予他们关爱,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去参与和适应这个社会;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的课题才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体现以“做为中心,以学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型教育模式,帮助弱智儿童完成个人适应、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的根本改变,最终实现为特殊儿童生活而进行教育的目的。
弱智儿童 人际交往 生活化 教学 策略
人际交往是弱智儿童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弱智儿童自身生存于社会的重要保证。生活化教学就是根据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弱智儿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活动。”我们对弱智儿童的训练,主要是通過生活化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
对弱智儿童的人际交往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以弱智儿童的基本特性和能够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助于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中心。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更多地注重实际功用,重点采纳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课程安排,通过培养弱智儿童适当的生活态度,教导他们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他们走上社会就能用得上他们在校所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照顾个人生活需求的能力。(二)培养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三)培养适当的社会行为,发展其稳定性和趋向性。(四)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以实用为中心。(五) 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和生活实际的脱节。
二、人际交往生活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抽象的说教哪些活动是适宜的,哪些活动是不适宜的,学生往往辨不清。因此,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一)正面教育,强化训练。辨析释疑由于弱智儿童的思维概括水平比较低而导致其对概念的理解困难和混乱,对是非的分辨水平也很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关心爱护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克服其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他们,用炽热的爱去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去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唤起他们的自尊。对于儿童所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去解决,要用善意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教师的爱心滋润儿童干枯的心田。对待儿童出现的每一点进步要进行鼓励,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冷言冷语对待这些儿童。在对弱智儿童的交往训练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使学生了:讲文明、讲社会公德不仅是青少年应有的品质,也是成功交往的基本要求。文明礼仪交往,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也反映出个人的文化教养。教育学生广泛使用礼貌用语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是人际交往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比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上,不仅仅教育学生认识钱币的面值,还通过“商店购物”这样的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交往的基本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老师不能训斥学生,一定要杜绝对孩子的歧视和嘲弄,多用善意和温和的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掌握知识。例如,教给学生如何用礼貌用语询问售货,在购物之后如何表示对别人帮助的感激之情,出自内心说一声:“谢谢”。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容易使学生提早进入“大众交往”和“社会角色”。这样,在日后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务的参与和纠纷,就比较容易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从而获得对方的帮助和谅解。
(二)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人际交往的表演,它是交往训练很有效的形式之一。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简单、明确,扮演者从少到多,并且进行角色转换。表演交往的对话、动作要从简到繁,从点到面,从面到“理”。情境尽可能照顾到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对学生进行的“美不美”、“像不像”的扮演作出较恰当的评价。比如,在教学中有(集体的力量大)这一课,从内容上看,本课很抽象,学生不容易体会。如果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试试谁的力量大,如搬动设置的物体,然后再依次增加人数,直到搬动物体为止。通过这样的训练、表演和客观的情况变化,把抽象的概念演绎为具体可行的动态变化,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一个道理:“集体力量大”。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方法及生动活泼的场景,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可能在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会使儿童获得较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地感知教学内容,形成丰富表象,让儿童通过触摸、动口、动眼、动脑强化学生获得的知识。
(三)健全人格塑造、提高交往实效。 由于智力上的原因,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处事说话,脱离常态,受到社会歧视,因而常常造成弱智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和压抑,妨碍了同别人交往的欲望和参与兴趣。所以在对弱智学生的教育中要实事求是,让学生明白自己与正常人的差异,使他们建立较稳定的情绪,消除自卑感和狂妄心理,建立与正常人相近的积极心态。这些内容的训练要尽量安排在音乐、律动课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内容具有强烈的美感,通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可让学生尽量地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美好的事情需要自身的努力,勤奋和努力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这样接近于生活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其高级情感有所发展,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与人的交往中,按一定规范行事,获得成功,从而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通过教育,学生对自己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能认识到勤能补拙,形成了不甘于落后他人的精神,并且充分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才能立足社会。随着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随着他们情感的升华,学生从事正常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感到了自我的存在,认识了自我的价值。
总之,由于弱智儿童是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群体,由于各种缺陷的存在,使他们与常人和社会的交往面临着更大更多的困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观察儿童的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的学习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儿童创造成功的学习经验。另外,在很多的时候还需社会给予他们关爱,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去参与和适应这个社会;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的课题才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体现以“做为中心,以学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型教育模式,帮助弱智儿童完成个人适应、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的根本改变,最终实现为特殊儿童生活而进行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