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方的故事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z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我在湖南省长沙市人民路立交桥下的劳动力自由市场结识了一些来自湖南益阳市南县和娄底市新化县的农民工,他们多数人有着十年以上的打工经历。为了方便寻找临时、短期工作,他们群居在人民中路790号出租楼里。这栋老楼房共四层,承包商将二至四楼房间用五合板等建材分割成190间仅有4平方米左右使用面积的独立房间。出租房间狭小、阴暗、潮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单间出租房价一直停留在每月260元左右。
  这些农民工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开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员,但是他们的土地、房产、户籍、妻儿父母又在原籍老家,很难脱离故土成为一个纯粹的城市人。这种两栖身份和日渐壮大的队伍带来了家庭安置、劳动纠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人口老化、农田闲置等一系列重要民生问题。
  2012年1月,当我将要完成“人民路四平方”摄影专题的拍摄时,这栋已经存在七年的简陋出租楼已被新承包商重新包装改造成了外表时尚的都市商务酒店。原来的“居民”被分解到长沙市其他“四平方”出租房中。
  刘结章,男,娄底新化人。1983年出生,初中毕业,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是哥哥把他抚养大的。15岁外出打工谋生,在广东生产流水线上干了8年,后来自己跑了两年业务,生意没有做好亏了10万元,现在还欠亲戚老乡不少钱。
  2008年夏天来长沙,跟朋友一起学会了水电安装、开风炮机、泥木装修。只要有工资收入再苦再累也会做,一天没有出去干活就睡不安稳。家里有3个未成年的男孩需要抚养。老大8岁放在岳父家代管。老二5岁放在嫂子家看管。老三今年2岁带在身边。最近,爱人出去做事把老三放到私人幼儿园。谈到孩子教育问题他深感内疚。他说:近年,忙于打工攒钱养家糊口、还旧账,很少回家。8岁的大儿子读小学二年级了自己只见过6次。老二放在哥哥家后就没有见过面,想念时只是通通电话。孩子在电话那头很少说话,根本不叫爸爸、妈妈。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性格自然古怪偏激,为此他深感内疚。今年放暑假他把老大接到长沙四平方米蜗居里团聚。夏天长沙是一个火炉,街上来往车辆多、不安全,每天只有待在房里看电视。初来时他闹着要回去。每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看见他们,再苦再累也幸福。晚上他们睡着了,自己和妻子会盘算秋天三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还差多少。
  夏季是一年中装修生意最好的季节,夫妻两人每月可以攒到6000多元。但是,面对各种开销还是吃紧。好在自己和妻子都年轻,这样的日子还能扛得住。
  陈固祥,男,1957年出生。益阳南县人。以前是南县建筑公司的泥工。后来公司破产下岗成了自由人,到处打工四海为家。家里有四口人,妻子常年在家务农,负责看管4亩水田,两个女儿一个已经成家,一个还在外地打工。2006年他看身体还好就来长沙打工。妻子嫌弃这里居住条件差很少来看他。他走南闯北最大的体会是人要有文化、知识、眼光,要看得远,很多好机会就可以抓住。所以他一直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自己把多年打工积蓄都用在两个女儿读高中、大学上了。他乐观地说:在长沙干上两三年就可以告老还乡了。
  王而吾,男,小学文化,1952年出生。妻子贺贰莲今年53岁。夫妻都是湖南娄底双峰人。他上世纪90年代在江西当过采煤工人。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结婚后在当地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2011年初,夫妻两人来长沙打工。由于年龄偏大身体不好只能和老婆一起在一家超市承包了保管兼保洁工作。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上班,晚上7点半才能下班回来休息。两人每月工资合计1800元。自己在工余去收集废弃的纸箱废品弥补生活开销。他常说:“我们是乡下人,吃得起亏。吃一点亏没有什么关系,时间长了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你看我们两人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店里别人不愿意穿的红色工作服。电饭煲、电磁炉也是老板给的。房间狭小我们把它刷成绿色的看上去也舒心多了!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店里要给我们上社保、医保就好了,哪怕老了以后每月有500元养老金也心满意足了。”
  黄爱国, 男,1961年生,益阳南县中鱼口乡人。2003年来长沙做装修泥工,在杨家山已经居住5年。在外出打工的几年里自己17岁的大儿子和5岁的二儿子相继发生意外夭折。他只好把妻子接到长沙在中信银行做保洁员。现在有了一个4岁的儿子,送进一家私人幼儿园。他说:自己在外打工十多年的经历和家中发生的诸多不幸可以写一本感人的书。现在一家人在长沙的月生活支出要3000元,辛苦一个月也存不了多少钱。做一天要节余一天,一天不做就亏了。想想自己60岁孩子才上高中,将来让他读大学是一个大问题。
其他文献
自然光,不仅是指晴天的阳光,也包括阴、雨、雪、雾等天气的散射光,还有日落之后的天光,夜晚的星光、月光。一般来说,自然光又分为日光和天空光,日光主要是指太阳直接照射的光,天空光主要是指太阳光通过大气层中的云雾和水汽等介质的散射光,又称天光。天光方向性不强,亮度比日光低,不能使受光物体产生明显的投影。摄影是用光影造型,对自然光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自然光的强度和方向时
Maria Snigirevskaya 和 Peter Lebedev是住在圣彼得堡的一对摄影师夫妇,上世纪80年代起,Maria开始在博物馆做摄影师,Peter 则是摄影技术方面的专家,对报道摄影很在行。2007年起,他们开始用大画幅相机和老镜头拍摄工作室内的一些物件:枯萎的玫瑰、干瘪的石榴、收集的各种玻璃器皿……黑白照片过滤掉色彩,光线成了描绘物件的主角,从窗外射入,在物体边沿散漫的反射。由于
“蚩尤故里·新化梅山”湖南娄底·新化全国摄影大展于去年10月盛大开幕,将贯穿今年全年。这里将信心满怀,迎接世人。娄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湖南的地理几何中心,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对于摄影人来讲,这是一个拍摄题材多样,拍摄内容极为丰富的城市,春夏秋冬四季的美各不相同。    娄底一带原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相传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集团,出自五帝中的颛顼。市内有
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没有许巍的古镇才是好古镇,没有凤凰传奇的县城不是好县城”,话虽打油,但说的没错,县城景观和旅游风潮下各地“古镇”的现状,莫不如此。不过,还在“古镇”游并不流行的时候,摄影师杨大洲就已经在拍摄古镇民居并且结集成书了。  十多年前,他的《西行写真》《漫游徽居》《信步胡同》《回首江南》等多本摄影图书是市场上的热销书。近些年,杨大洲多作为影像活动和出版的策划人,出现在影展评奖现场和书
风光摄影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记录,更需要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所以在风光摄影中,光影与色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光影可以使大自然中的景物更加瑰丽神奇,色彩则会为镜头中的影像赋予个人的情感与情绪。袁国存拍摄的风光作品非常注重色温的变化,无论是幽静的冷调,还是炽热的暖调,都为他的风光摄影作品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引导着观者的思绪与心情。
前几天,一位刚喜欢上摄影的朋友找笔者咨询:是先买恒定最大光圈F2.8的专业变焦镜头呢,还是先买最大光圈F1.4的专业定焦镜头,并且声明资金不是问题。问他想拍什么,他琢磨了一下说也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就是经常出去旅游想带回点漂亮的风光照片,听别人说镜头光圈越大就越好于是便打算买。  这种情况在当下应该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笔者觉得有必要让他先弄明白不同镜头光圈的用途再说,所以就从曾经闻名于世的F64小组聊
小巧是追求  小型化早已成为摄影器材的发展趋势。照相机、镜头、三脚架、摄影包……无不在为轻巧便携而努力着,但是在小型化的道路上,闪光灯的步伐相对于照相机似乎要缓慢得多。具有高亮度的闪光灯多数体积庞大,重若砖头;体积小巧的闪光灯,指数功率多与相机的内置闪光灯相差无几,意思不大。的确,闪光灯的体积一向与指数成为正比,所以体积小、指数高的闪光灯一直是许多摄影爱好者的梦想,日清i40的出现可以说是圆了我们
我是无形的生命,时聚时散,川流不息。   我曾包容万物。世界创始之初便有了我。万亿年来,我从不停息,流过每一寸土地,养育每一个生灵。没有我到不了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选择了留在生命最繁复的地方,养育着他们,而不再往别处去。   我永远无憾。尽管有人谩骂我泛滥害民,有人毫无顾忌地污染我明澈的身躯,只要看到他们因我而生存繁衍,我便是仍旧欢喜的。也有无数人敬我爱我,视我为母,把我当成高高在上
(编者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调很漂亮的作品,而又明白直接拍摄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可后期制作中怎样去调整,心里却可能没有明确的办法。本期两位嘉宾,面对同一张原图,施展各自的技巧,做成了不同的影调风格,我们不妨模仿一遍。此外,两位嘉宾对于局部调整的想法与办法,也值得我们参考。    制作者观点    韩云民  摄影圈内高手,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的奖项300余次,在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5000余幅
线路分享者:张桂春  童年生长在历山脚下的乡村。长大后,他开始用相机拍摄历山,要把历山的美告诉更多的人。  荆浩故里的雄奇大山  唐宋之间的五代,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巨大的发展,诞生了“荆、关、董、巨”四大家,他们以雄壮或缥缈的不同绘画风格,描绘着中国南北的山水。四大家之一荆浩,就出生在历山脚下,并曾隐居在不远处的太行山中,此处山脉的雄奇,无疑影响了他的绘画。  历山海拔2358米,与翼城、垣曲、阳城